产业兴,乡村兴

百年红茶“坦洋工夫”发祥地的振兴样本。

文ㅣ吕巧琴 叶茂


晒青、搓揉、发酵、焙干……八道工序背后的匠心,折射的是中国百年红茶“坦洋工夫”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如今,这一传承,铺就了其发祥地——坦洋村的乡村振兴路。

坦洋村地处福建宁德福安市社口镇西北部,是远近闻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村落四周,千亩茶园层层叠叠,绿意盎然;村中,茶行沿街一字排开、茶香飘溢,古民居、炮楼、廊桥、祠堂等清代风格建筑诉说着古老茶村的悠久历史。

在坦洋村,“坦洋工夫”红茶传统制作技艺依旧传承。

福安坦洋工夫茶发祥地——坦洋村。

 

名茶复兴

坦洋村民世代以茶为生。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茶商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

1915年,“坦洋工夫”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之后,“坦洋工夫”逐渐成为当时欧洲较为流行的饮品之一。

抗战时期,海路中断,贸易受阻,“坦洋工夫”逐渐走向没落。2006年起,在政府和茶人推动下,“坦洋工夫”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作为“坦洋工夫”创始人胡福四的后人,早年赴香港创业的胡新颖2009年回乡投资,之后成立了新世基坦洋(福建)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并在坦洋村建设茶文化园,重塑“坦洋工夫”品牌。

“将茶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这是我们的心愿。”新世基坦洋(福建)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少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一年产茶2万斤,带动了200多农户种茶制茶。

 

“绿叶”变“金叶”

“坦洋工夫”的复兴,吸引越来越多出外村民回归。

在外经商的李岩忠回村创立一家茶作坊,传承传统制茶工艺,扩大茶叶加工规模;携手村民注册成立“福安市坦洋领头洋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改种“金牡丹”新品种,扩大茶业辐射效应。

“以‘金牡丹’加工而成的创新型‘坦洋工夫’,果香蜜韵、花香迷人,深受市场欢迎。”李岩忠告诉记者,合作社每年收购茶青达35万斤,茶园亩产值已从原来的三四千元(人民币,下同)增至近万元。他希望不断壮大合作社,实现种植、采摘、加工和营销一体化,并逐步发展休闲茶旅。

“坦洋工夫”现已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证明商标”“全国绿色食品”“中国驰名商标”等殊荣,品牌价值达44.47亿元。

“绿叶”变“金叶”,成就了一个产业,也富裕了一方百姓。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坦洋村茶园面积4000多亩,茶产量1400多吨,综合产值3.4亿元;村中八成以上人口涉茶,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

 

科技赋能,茶旅融合

科技赋能,成为当地茶产业升级的“加速器”。

坦洋村5G智慧茶园内,一排排高清摄像头紧贴地面,实时拍摄茶树,自动采集和监测病虫害信息。

2020年5月,全国5G农业智慧茶园示范区落户坦洋茶场,通过5G网络在远方依托电脑或手机即可实现施肥、灌溉、病虫害监控等,实现“数字+”与茶产业的有机融合,促使茶叶生产更精准、茶园管理更节本增效、茶业更绿色发展。

“智慧茶园让消费者可以看到茶园是如何管理、提升茶叶品质的,也让消费者喝上放心茶。”坦洋茶场场长郑明星说。

昔日荒山变“茶海”,坦洋村还在传统茶业基础上催生茶旅新业态,打造独特的“坦洋情意村”,每年吸引一批批游客、学子前来观光、研学。

社口镇镇长陆绚表示,要以“茶乡观光休闲+特色民宿+茶文化研学”的发展模式,结合每年举办开茶节、斗茶赛,让“坦洋工夫”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