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实践
有了更多的金字招牌。
文ㅣ雷朝良
三明城区。
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之路上,福建又有了新的金字招牌:经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乡村振兴局同意,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在三明市设立。
三明市台港澳办副主任林秀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引导台胞台企参与乡村振兴和农林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具体探索和实践。
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设立
随着试验区的设立,地处闽西和闽西北的这个内陆山区市,先行先试,推动两岸乡村融合发展。
在三明学院闽台书院与经世致用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安显楼看来,三明与台湾地缘近、史缘久、血缘亲、文缘深、语缘通、神缘合、俗缘同、商缘广,两地乡村在文化传承、资源禀赋、地理环境等方面极为相似,融合互通性好、产业互补性强。
三明是大陆唯一的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在这里,2005年始办的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林博会”),坚持“以林为桥,沟通两岸”,已连续成功举办17届,成为推动两岸林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依托林博会,三明市加强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先后建成了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永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林竹)产业园等特色示范基地。截至2022年4月,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已引进台资企业71家,总投资14.26亿元(人民币,下同),涉及花卉苗木、生态休闲观光、农林产品加工等众多领域,敞开了闽台乡村融合发展的“大门”。
近年来,三明市还发挥“两水”(泰宁大金湖与台湾日月潭)、“两园”(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与台湾野柳地质公园)、“两村”(宁化石壁村与永安吉山村)、“两人”(泰宁南宋状元邹应龙和台湾慈航大师)、“两宗祠”(大田连氏宗祠与宁化巫氏宗祠)等优势,深化对台交流合作。
林秀华表示,两岸乡村融合在三明有着深厚的基础,开创了多项先例,如召开第一届海峡两岸乡镇对口交流会,建立第一个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示范点(耕读李家)等。
如今,三明与台湾有58对乡镇建立常态化友好交流机制,签订了两岸乡镇交流合作协议100多份;积极引进台湾“五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形成了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生态养殖、现代烟草等五大特色农业产业,以及杂交水稻制种、食用菌、茶叶、莲子等20多条产业链。
安显楼认为,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的设立,为三明农业农村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也为台胞台企投资兴业提供巨大发展空间。
据规划,该试验区覆盖三明市全域,以清流县、大田县、明溪县、沙县区为核心区,推动两岸特色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以泰宁县、三元区为核心区,推动两岸森林康养产业融合发展;以泰宁县、建宁县、将乐县、沙县区、三元区、清流县为核心区,探索支持台胞台企参与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新路径;以宁化县、尤溪县、清流县为核心区,打造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特色平台。
2022年12月8日,三明市召开专题会,研究推进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三明市委书记黄如欣表示,将以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合作平台建设为抓手,强化金融支持,在生态茶、绿色果蔬、沙县小吃、森林康养、农村金融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对接合作。
同时,三明学习借鉴台湾模式和经验,在乡村治理、乡建乡创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吸引更多台湾青年和优秀人才前来就业创业;依托宗亲、乡亲、民间信仰等纽带,用好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两岸林博会等重要平台,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2022年12月8日到9日,第十七届两岸林博会在三明市举行,举办首届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论坛,促成全国台企联签约支持三明推动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和“第一家园台青乡建乡创联盟”成立,着力促进两岸乡村融合发展。
“第一家园台青乡建乡创联盟”发起人范姜锋表示,希望未来将乡村的发展从“千村一面”变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最大程度发挥不同乡村特色与比较优势,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
首届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论坛上,两岸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专家学者、行业能手120多人齐聚,围绕乡建乡创、文旅经济融合等进行深入交流。新党主席吴成典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当前大陆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必将为两岸经济文化发展创造新的机遇、拓展新的空间。
“台湾现代农业起步较早,在农村再生、社区营造、精致农业培育等方面有着成功的经验,值得大陆吸收借鉴。”吴成典期待两岸充分交流,互学互鉴,促进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共同造福两岸同胞。
入选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
在第十七届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举办前夕,福建省三明市迎来好消息:三明市列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发布的2022年度林业碳汇试点市(县)名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开展此次试点市(县)建设工作,旨在巩固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充分发挥森林“碳库”的重要作用,扎实有序做好林草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三明何以能入选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在福建省高校绿色经济学科联盟理事、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玮彬看来,三明市能够入选林业碳汇试点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比较优势:
其一,三明市具有自然禀赋优势,森林资源位居全国前列。
三明市位于南方丘陵山地带,是全国重点林区、国家森林城市,是全国全省重要的森林“碳库”,也是全国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最密集的设区市。全市林地面积285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7%,森林覆盖率78.88%,森林蓄积量1.86亿立方,均位居全国前列。据权威研究机构评估,其森林资源资产价值与服务价值合计已达5340亿元。
其二,三明市具有先行政策优势。三明市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集体林区改革综合试验区。
自20世纪80年代初推行“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林业股份合作制改革以来,三明林改从林地明晰产权到林权有序流转,再到林业金融创新,近40年里跨越三次重大突破,不断深化改革,发挥了集体林权改革试验区先试先行、敢闯敢为、全国示范的作用。
其三,三明市具有丰富的改革经验和创新精神,持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近年来,三明市针对社会资本如何进山入林、生态产品如何实现价值等问题,在全国率先开展林票制度、碳票制度的改革试点,不断创新林业金融产品与运作机制,不断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
参与此次试点申报工作的三明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彭小勇告诉记者,三明市开展了一系列首创性的探索实践,包括率先营造全国首片碳中和林、开发全国首个区域性碳汇项目方法学、完成全国首批 VCS碳汇交易、设立全省首个碳汇专项基金等等,为三明开展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建设项目提供了政策、技术、人才和市场等有利基础条件。
王玮彬认为,三明市成为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具有广阔的经济前景。林业碳汇试点与林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将加快推进林业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发展,提升林业产业的整体市场化水平,带动林业全产业链的资源整合,促进上下游产业发展,创造更多间接经济效益,促进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地方政府和林企林农带来更高的产业效益。
王玮彬说,通过林业碳汇试点,可以进一步整合全产业链生产要素,以存量引增量,以增量活存量,促进林业上下游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发展。碳汇市场价格机制可以为林农林企提供更加高效的市场信息反馈机制,促进林业产品的生产要素优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明如何建设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彭小勇表示,下一步将结合三明市森林资源特点和已有碳汇相关技术,通过实施乡土高固碳树种筛选示范、人工针叶林结构优化固碳增汇、竹林经营与利用固碳研究等,为巩固提升森林固碳能力提供技术保障;进一步完善碳排放因子库建设、创新碳票计量监测办法、开发碳汇监测信息化平台、建立计量监测专业队伍,破解林草碳汇难计量、难交易的问题。
同时,三明将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推出碳金融结构性存款,深化碳权益质押,创新碳金融产品;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碳资产类的保险、再保险业务,创新金融支持林草碳汇价值的实现方式。
钢铁厂成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位于福建省三钢集团的1958工业记忆园内,一拨游客正在网红景点处打卡拍照。游人的休闲观光与厂内的繁忙景象,泾渭分明,却又相映成趣。这已成为三钢集团厂区独具特色的日常写照。
三钢工业旅游区。
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末发布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名单中,“三钢工业旅游区”成为福建省唯一上榜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昔日“傻大黑粗”形象的三明钢铁厂,何以蜕变成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三钢集团总经理助理、福建闽光文旅公司董事长陈榕年认为,成功申报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关键是三钢在环保和安全这两个环节过硬。
在三明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先有三钢,后有三明”。三明与三钢“血肉相连”的关系成为一代又一代三明人深刻的时代印记。1958工业记忆馆就通过图片、声像、实物、造景等方式,详细记录了三明市工业立市、工业兴市的历史。
1958年,作为第一批三钢创业者,3万多军学民组成的建设大军,怀着改写福建“手无寸铁”历史的雄心壮志,在一年零六个月的时间里,让一座年产20万吨铁、12万吨钢、15万吨钢材的新兴钢城拔地而起,开创出全国工业建设史上的奇迹。
走进三钢集团厂区,记者看到,这里道路整洁,绿树成荫,处处可见钢城的影子。大型炼钢炉旁,假山流水、绿草修竹,给钢城增添了不少柔情。三钢俨然就是一座花园式的钢铁小镇。
陈榕年告诉记者,三钢是福建省内唯一建在中心城区的钢铁厂,严重污染曾被市民形容“一年吃进一块砖”。1995年三明市区的降尘量与鞍山、包头并列全国第一。当时厂房旁边树木的树叶全沾满了灰尘,雨水都冲刷不掉。
随着全国各地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钢厂搬离市区”的呼声在当地开始多了起来。三钢如果要搬走,搬去哪里?2016年,三钢提出“奋力求生存,我们怎么办”,在立足市区发展的前提下,开始倒逼自己转型升级。
近年来,三钢实施了炼铁综合生产能力改造、炼钢大型化、板坯连铸机、圆棒生产线、受限产能升级改造等一系列填平补齐改造项目,装备实现大型化、现代化、绿色化,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智能制造技术广泛运用在生产现场。
同时,三钢不断加大环保投入,持续以环保效果好、大型化、现代化的新装备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装备,推进环境治理由单纯的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三钢累计投入十几亿元的资金,用于环保治理、现场管理提升改造和生活区环境提升改造;建成公园绿地8.5万平方米,区域环境实现了颠覆性的改变,降尘量、空气质量优良率等关键环保指标都位于钢铁行业前列。
此外,三钢成立福建省闽光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三钢制造+服务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最重要抓手。立足丰富多样的工业资源,该公司拓展“工业+旅游”新形态,重点打造以钢铁工业观光工厂为蓝本的三钢工业旅游区。
这个工业旅游区由“两雕两园三馆三景区(四工厂)”构成,即智慧钢铁雕塑、三钢文化浮雕墙等“两雕”,悦明园、悦华园等“两园”,三钢党建展览馆、三钢安全体验馆、1958工业记忆馆等“三馆”,铁水奔流景区(炼铁生产工艺)、钢花璀璨景区(炼钢生产工艺)、轧机欢畅景区(圆棒生产线、中板生产线)等“三景区”。
随着三钢工业旅游区建设的推进,三钢工业旅游区相继获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福建省首家钢铁工业观光工厂、福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福建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在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罗金华看来,三钢此次被列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一方面有助于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工业发展,了解“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另一方面,对福建工业旅游的发展,将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在福建全省起到示范效应。
优美的环境不仅让市民对三钢形象的转变刮目相看,也吸引了许多同行过来学习取经。陈榕年表示,三钢将充分发挥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继续加强景区环境和服务质量的管理,提高旅游区的景观质量,全力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融”的现代化城市工业公园和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钢铁小镇。
四县区跻身“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
日前,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推选的2022年度“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名单公布,福建省三明市的将乐县、沙县区、尤溪县、建宁县入围,占福建全省入围数量的50%。
三明市地处闽西和闽西北,与江西接壤,辖11个县(市、区)。作为福建的内陆城市,三明市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国深呼吸小城”?
“深呼吸小城”是指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空气新鲜、适于“避霾旅游”的县域、县级市,也包括部分大中城市城区、郊区及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各类主体功能区,创建和入选深呼吸小城的关键是当地党委、政府对绿色发展有深入认识,并有具体的推进措施。
近年来,三明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相促进的新路子。全市林地面积2848万亩,森林覆盖率78.88%,森林负氧离子平均浓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
三明市国有林场工作站站长张运根告诉记者,三明市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中国深呼吸小城”,主要得益于境内森林资源丰富。其树种结构比较合理,特别是阔叶林占比较高,这对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多年来,三明市持续推进森林生态修复,人工林长势比较旺盛,负氧离子含量高,达到针阔混交异龄复层林分,具备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础条件。而且,三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自然公园、湿地及自然保护地的数量和质量较高。
在森林资源保护的基础上,三明注重提升森林资源培育的质量,推动形成“林深水美人长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除了需要政府的推动外,更离不开民众的积极参与。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罗金华认为,三明是朱子(闽学)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传播发展的核心区,当地民众很好地传承了朱子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有关理念,并贯穿在他们日常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当中。
罗金华表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越来越重视环境对生活的影响。在当前建设“健康中国”的背景下,三明积极践行“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理念的价值将愈加凸显,对于三明发展康养产业也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十年,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三明市大力发展生态产业,2019年在全国设区市中率先提出“全域森林康养”理念,实现森林康养产业开篇破题,被列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市。
据统计,2021年,三明全市森林康养基地消费人数达31.3万人次,文旅康养产业实现总收入650亿元、接待游客4350万人次,有效带动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
在2022年度“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榜单中位列第一的三明市将乐县,近年来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绿水资源和文化资源,打造了“森林+养生”“森林+旅游”“森林+体育”等绿色康养新业态。
这个山区县以体育经济为龙头、以青山绿水为载体,不断发掘体育产业发展的绿色通道,按照国家比赛标准打造品牌赛事核心场馆,建成运动赛事指挥中心、攀岩训练基地、滑板运动场等运动场所,成功吸引国家蹼泳队、中国女子水球队等将训练基地设在将乐。
如今,10多支省市皮划艇队和国家蹼泳队、女子水球队,已经把将乐作为长期集训的地方。将乐县借此契机,连续举办4次全国蹼泳锦标赛、3次全国水球锦标赛,有效激发了当地餐饮、住宿、旅游、观光等消费活力,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体育发展之路。
目前,赛事经济已为将乐带来了明显收益,仅在当地开展训练的专业运动队,直接带动消费超过5000万元,体育赛事已成为拉动将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将乐县文体和旅游局局长廖合安表示,未来将利用好“美丽中国深呼吸第一城”这一金字招牌,通过旅游的载体,和有关景区和康养小镇对接,进一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打造一批独具将乐特色的文旅康养品牌和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