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a8cca679cd.jpg

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福州市开幕。


GDP破6万亿元,如何实现?

福建有基础、有信心、有能力。

文ㅣ龙敏 郑江洛 孙虹


“力争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比2020年增长50%以上”,2020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七位的福建省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

在11月29日于福州落幕的中共福建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福建官方提出了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量化指标。

9月8日晚,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式在厦门举行。图为印度尼西亚海洋与投资统筹部部长卢胡特·宾萨尔·潘加伊丹在开幕式上通过视频致辞。

 

关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过去五年,福建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万亿元、4万亿元两个台阶。

福建去年GDP达4.39万亿元,离6万亿元的目标尚有差距。作为开放型经济省份,福建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全球经济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土地、环境、碳排放、能耗等更多约束,产业结构亟需优化,竞争力亟待提高。

如何实现GDP破6万亿元?在福建省委书记尹力眼中,福建有基础、有信心、有能力,也必须付出持续而艰苦的努力。

在福建九市一区中,福州、泉州两市已在2020年跻身“GDP万亿元俱乐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经济特区和福建发展的另一个龙头,厦门也已明确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地处福建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宁德市,近年来各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位居福建前列,显现强劲的发展后劲。

官方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宁德市9项经济指标增幅均居福建前列,其中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值分别同比增长13.1%、27.7%和68.3%,增幅居福建首位。

支撑宁德市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的,是其产业持续壮大。该市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集群,拥有相关企业200多家,其中产值百亿级企业10家,不锈钢新材料、锂电新能源两个产业已成长为产值上千亿的产业集群,宁德时代公司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福建实现高质量发展、GDP再上新台阶的关键。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翁玉耀称,未来五年,福建要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做大做强做优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加大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解决关键“卡脖子”、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领域的项目投资力度,推动形成多元发展、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张兴祥教授认为,“做大做强做优制造业”要通过竞争力提升行动,形成万亿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协同并进的“雁阵”产业链条和集群体系,再塑“福建制造”新优势。

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是福建发展的比较优势所在,也是未来增长点。2020年,福建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重45.7%,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居全国第三位;绿色经济发展壮大,“清新福建”的绿色招牌越擦越亮,文旅经济提质增效。

福建是开放先行省份,外贸对外依存度高。目前,福建沿海港口开通集装箱航线293条,通达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的159个港口,通过“丝路海运”“中欧班列”实现海陆联运的无缝衔接,构建起国际物流新通道。

“加快建设开放强省”“加强数字福建、海上福建和生态省建设”“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新目标、新任务,明晰了福建发展的方向。

此间专家受访时强调,未来五年,福建要充分发挥地理和政策叠加优势,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紧密连接起来,推动更多优质要素在福建集聚,让更多产品与服务从福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产业优”:再塑“福建制造”新优势

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逐渐临近,位于厦门的安踏智能工厂眼下正抓紧生产冬奥会官方制服以及中国代表团的训练、比赛等装备。这个工厂今年投入运营,每个生产环节都匹配相应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一条生产线最多能同时生产50种品类的服装。

此间经济专家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福建着眼于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和产业链水平,建设“产业优”的新福建,加快推动制造业发展迈开大步。

过去五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超6000亿元,实现倍增发展;培育形成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21个,比“十三五”初翻一番;现代服务业突破2万亿元大关,占比首超第二产业。

“产业优”,再塑“福建制造”新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下,构建多元发展、多点支撑的现代产业新格局成为福建产业优化转型的着力点。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人表示,突出抓好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这四篇文章,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百亿龙头企业、千亿产业集群、万亿主导产业。

除了安踏等传统制造业做优做强,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福建产业发展的突出特点。从启动建设“电动福建”,到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全面发展,再到实施“电动福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政策驱动福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目前,福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400亿元。

在宁德市蕉城区,2018年落地的上汽乘用车宁德基地项目,投产两年来产能节节攀升,预计今年产值将突破200亿元。这是福建目前设计产能最大的新能源乘用车生产项目,生产的车型远销东南亚、欧洲、南美、中东等地区60多个国家,2020年完成整车出口2.4万辆,今年有望突破8万辆。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戴永务教授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势崛起,是福建“产业优”的缩影。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特色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福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厚植创新基因,推动福建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截至今年10月底,宁德市锂电新能源产业完成产值1100亿元,锂电新能源产业成为继不锈钢新材料产业之后,该市诞生的第二个千亿产业集群。

近年来,宁德市锂电新能源产业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累计引进建设80多个产业链项目,覆盖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和电池构件、机械设备、包材等配套项目。宁德现已建成全国唯一、亚洲最大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形成全产业链技术布局,成为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

创立于2011年的宁德时代十年间跃升为全球新能源电池巨头。该公司董事长曾毓群指出,企业应重视基础研究,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新体系新材料、先进制造、大数据应用、远程升级(OTA)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迭代。

截至目前,福建电子信息产业“增芯强屏”取得突破,机械装备产业加快智能化、高端化升级,石化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4%;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实施省重点技改项目3900多项,实施“机器换工”约7万台(套)。

从福建的“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可见,福建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与新医药等产业对接,促进两岸技术、项目、人才深入交流合作,不断优化产业机构,力争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7%。

步入“十四五”,福建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把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作为内在要求,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制造业强省、质量强省建设。

 

创新:科技赋能产业

“泉州实体经济发达,科技赋能产业前景广阔。”在第21届福建省科协年会活动中,泉州官员如是说。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大市”,泉州当前正加快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着力打造两万亿级的“石化-纺织鞋服”产业链群、万亿级的“建材-家居”产业链群和“机械-电子”产业链群,建设全球先进制造基地。

在今年“双11”中,泉州民企安踏集团再创佳绩。据统计,截至11日24时,安踏集团电商累计成交额超46.5亿元,同比增长61%,在天猫平台运动户外鞋服及母婴鞋服类总成交额位居行业首位。火爆的市场背后,是众多民营企业孜孜以求的“创新之路”。

“在创新这件事上,安踏是非常兴奋的,并且有所作为。”安踏品牌鞋创新管理中心高级总监蔡之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有一天,在运动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安踏能够代表中国走向国际化。

包括安踏在内,泉州孕育了恒安、利郎、鸿星尔克等众多知名品牌,连续22年GDP位居福建首位的泉州,于2020年首次跻身“GDP万亿元俱乐部”。

此间,众多民营企业瞄准科技创新这一发展新引擎,为泉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释放新动能。

截至目前,安踏在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建立了设计研发中心,吸纳了1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设计研发专家,累计申请国家创新专利超1400项。

安踏品牌副总裁兼CMO朱晨晔表示,未来五年,安踏还计划再投入超40亿元,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加快运动科技的自主迭代。

除了企业自发设立的科技创新中心,泉州立足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科研创新资源匮乏、创新能力薄弱等短板,积极对接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等,先后引进共建18家研究院(所)和科研平台,成为泉州民营企业的创新“专业队”。

截至目前,这些科研平台已服务近5000家泉州企业,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645项,获横向技术服务收入1.49亿多元。今年上半年,这些科研平台与泉州企业合作研发及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18项,资金收入超1.1亿元;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78项,同比增长达200%。

出席第21届福建省科协年会的多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亦深入泉州纺织鞋服、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装备、仪器仪表等企业开展技术调研,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建立长效技术咨询和指导关系。

其间,纺织抗菌新材料的研发、宽频吸波高性能陶瓷纤维研制、可降解超薄注塑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等一批院士专家团队项目与泉州民营企业、科研院所“联姻”,助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技术创新力。

 

绿色发展:让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

“想将家乡拥有优良基因的茶带出深山”,福建宁德福鼎市点头镇翁溪村村民纪相炳十几年前回到家乡,说服周边村民流转出自家茶园,加入生态白茶种植队伍,现已带动村民每亩白茶年收益达18000元人民币。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国白茶之乡”福鼎市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农药,着力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实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福鼎已有77家茶企的茶园获得有机认证,有机茶园面积达3.2万亩;福鼎白茶产量超过全国的50%,品牌价值达5215亿元,连续12年名列“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

在福鼎市点头镇,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已覆盖3万多亩茶园。该镇还将大坪村、翁溪村、柏柳村等产茶重点村串点成线,建设生态有机茶园基地,发展乡村旅游。该镇镇长卓光毅告诉记者,点头镇涉茶人口达90%以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从2015年的16168元增至现在的23236元。

绿色成为茶业发展的最亮底色。今年48岁的纪相炳说,要让生态茶种植全覆盖,还要打造村民参与、活态呈现茶文化的“东山下茶人村”。

福建立足多山多水多绿、天蓝海阔岸长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持续深化生态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强绿色循环经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改革的系统集成,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家住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的林农夏六华感慨道,再也不用天微亮就上山护林,“种得辛苦,一年到头也没几个钱。”而今,她把自家9亩林地托管给“森林生态银行”,每年能领到3700多元,“啥事也不干,白领20年,林木卖掉后还能换钱。”

近年来,南平市依托顺昌县国有林场,建立森林资源管理、开发、运营的“森林生态银行”,探索“一村一平台、一户一股权、一年一分红”运作模式,实现森林增绿、林农增收、集体增财的多方共赢。目前,“森林生态银行”收储林木林地面积7.62万亩,导入林业资金8.1亿元,涉及林农3272户,户均24.76万元。

南平市委书记林文斌表示,南平将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走在全国全省的前列。

福建已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水、大气、生态环境保持全优,且所有地级市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全优、领先全国。

据福建省生态环境厅透露,福建森林覆盖率达66.8%,继续保持全国首位。今年前10个月,福建九市一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1%,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高11.6个百分点;主要流域Ⅰ~Ⅲ类水质比例为96%,同比持平,比全国平均高13.4个百分点。

过去五年,生态高颜值的福建,以占全国1.3%的土地、2.8%的能源消费,创造了占全国4.3%的经济总量,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0年碳市场发放的年度配额总量突破2亿吨、位居全国试点省份第三,林业碳汇成交4182.9万元、成交额居全国首位;一批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加快建设,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工业园区......步入“十四五”,福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探路绿色发展,向着美丽中国示范省份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