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闽南“金三角”走向何方?

奏响福建发展的协奏曲。

文ㅣ孙虹 曾福志 张金川 廖珍妹 李思源


在福建,厦门、泉州、漳州这三个地域空间相连、同讲闽南语方言的设区市一体化,是福建发展版图上的一个老命题。

如今,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挥棒下,这个区域又将如何一体化发展?

 

一体化提速

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区域以及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门户,素有闽南“金三角”之称的厦漳泉地区,近年来以构建厦漳泉都市圈为引擎,深化共识、优势互补,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速。

从官方公布的福建省经济统计数据可见,2022年前三季度,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为37793.71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厦漳泉三市经济总量约占全省“半壁江山”,分别为泉州8826.86亿元、厦门5686.72亿元、漳州4016.22亿元。

厦门、漳州、泉州三地经济实力雄厚,各有特色。泉州民营经济发达,曾连续20多年领跑福建经济,在2020年跻身“GDP万亿元俱乐部”;厦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福建发展的龙头之一,已明确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三地中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漳州,近十年来也快速发展,实现从“花果之乡”向“工业大市”的华丽转变,进入中国城市GDP50强。

不仅如此,闽南“金三角”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73%,已成为福建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增长引擎。而且,厦漳泉三地融合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言相同、文化同源、空间相邻,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同属闽南文化发祥地、核心区。

然而,厦漳泉三地在发展进程中也面临着不同的制约因素,有人将其形容为“厦门太小、泉州太散、漳州太弱”,虽不全面却也可见一斑。

2011年厦漳泉同城化概念提出后,福建积极推动三地同城化发展。2018年4月,福建官方又作出加快闽西南协同发展的决策部署,厦门、漳州、泉州、三明、龙岩五市开启新一轮协作发展之路,亦助推厦漳泉都市圈建设不断取得突破。

2022年初,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联席会议召开第四次会议,就深化产融合作、完善联合招商机制、加强人才交流、加大环境协同治理、统筹对口帮扶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厦门官方更是提出,要推动厦漳泉都市圈建设纳入国家都市圈规划布局。

《2021年度厦门城市交通发展报告》显示,厦漳泉都市圈呈现同城趋势。厦门跨市通勤人数约为14万人,占总通勤人数6%,其中厦泉通勤约为4.8万人,占比34%;厦漳通勤约为9.3万人,占比66%。

人员往来流动的背后,是三地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创新协同、资源共享加速推进的直观体现。专家指出,厦漳泉都市圈位于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之间,应从更高层面推进,深度整合厦漳泉优势资源,取长补短,变“虹吸”为携手,从而形成更有厚度的发展腹地。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首条跨海高铁——新建福(州)厦(门)铁路预计2023年建成通车。届时,厦门、泉州、漳州将形成半小时交通圈。

“从福厦高铁开建的那天起,我们就一直期待着。”见证着厦漳一体化进程的中铁六局福厦铁路项目技术员赵树森感慨道,从厦漳大桥、厦漳同城大道陆续建成,到福厦高铁、厦漳泉城际轨道、厦门地铁6号线漳州(角美)延伸段等交通项目的快速推进,闽南“金三角”距离更近、未来可期。

泉州老城区一景。

航拍漳州江滨路与厦漳同城大道交叉口。

 

互联互通构筑“轨道上的都市圈”

在闽南“金三角”区域内,连接福建省厦门市和漳州市的厦门地铁6号线角美延伸段工程正加紧施工。

漳州市角美轨道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22年来该工程全线土建3个标段7个站点均加快建设,其中4个车站已完成主体结构并封顶。

厦门地铁6号线角美延伸段起于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明珠站,止于厦门市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起点林埭西站,全长9.8公里,其中漳州境内8.2公里,厦门境内1.6公里。这是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的福建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约为84.07亿元,计划2024年10月实现试运行。

漳州台商投资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建成后,将全面加快厦(门)漳(州)交通无缝对接,构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缓解城市拥堵和道路交通压力,优化厦(门)漳(州)泉(州)大都市圈空间结构,进一步促进闽西南区域协同发展。

伴随着厦门地铁6号线角美延伸段、新建福厦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厦漳泉同城化持续推进,加速构筑“轨道上的都市圈”。厦漳泉三地要素的密集度、发展的繁荣度、联系的紧密度堪称福建全省之最。

此间经济专家认为,厦漳泉同城化,构建厦漳泉大都市区,对于三地共同拓展发展空间、扩大发展机遇,在更大平台上集聚竞争优势、打造引领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区域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12月,泉厦漳城市联盟路泉州段建成通车,衔接厦门海翔大道,并与漳州同城大道等互联互通,形成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又一条交通“大动脉”。

近十年来,厦漳大桥、厦漳同城大道、泉厦漳城市联盟路等多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成通车,厦门开通10条到漳州和泉州的城际公交线路,便利了厦漳泉三地经贸交往、民众往来。

“长泰和厦门近,开车1个小时而已,每天来回,非常便捷。”台商林世堃1994年来到漳州市长泰区投资办厂,对于厦漳泉的同城化发展感触尤深。

受益于厦漳泉同城化,不少台商像林世堃一样,在漳州创业,在厦门生活。网约车也成了三地民众往来的重要出行方式。据从业者所言,漳州至厦门专线的网约车现有近2000部,一部车一天多的能跑七八趟。

进一步推动厦漳泉都市圈互联互通,已成为厦漳泉同城化发展的重点。厦门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称,“十四五”期间,厦门着力构建城际轨道、国省干线、县乡公路等多层次交通网络,强化厦漳泉都市圈交通网络一体化发展,提升路网联通程度。

如今,一条贯穿厦漳泉三市的城际铁路——厦漳泉城际轨道R1线的建设备受瞩目。

2022年初,福建官方透露,将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厦漳泉城际轨道R1线等项目前期工作。2022年11月发布的《福建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也显示,福建将加快厦漳泉城际铁路R1等轨道项目落地,以国道G324试点推进厦门、泉州等沿线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加速构建“1小时”通勤网络。

一个“轨道上的都市圈”浮出水面。相关人士称,厦漳泉城际轨道R1线将是厦漳泉大都市区城际铁路主骨架线路,建成后将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台商扎根同唱《爱拼才会赢》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问世于1988年的闽南语励志老歌《爱拼才会赢》恰逢两岸交流的闸门打开不久,随着台胞台商蜂拥“登陆”而风靡两岸,现已广为传唱。

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吴家莹,就常以《爱拼才会赢》勉励自己,“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自1995年“登陆”以来,他在漳州投资设厂,在泉州寻找制造业合作伙伴,通过厦门港将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如今,他的企业已从最初的建材生意拓展到一二三产业,2021年产值达7亿美元。

“相同的语言,相近的气候,让我在闽南找到家的感觉。”在吴家莹看来,厦门有魅力、泉州有活力、漳州有潜力,许多台商在这个闽南“金三角”奋斗打拼,如鱼得水。

坐落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厦门、泉州和漳州三市,与台湾隔海相望,同属闽南文化圈,是台胞重要祖籍地,已成为大陆台商投资最为密集的区域。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在厦门发展的台企有6000多家,台商对厦门经济的贡献达到30%以上;泉州累计批准台资企业2000多家,投资总额67.97亿美元;漳州也累计吸引3000多家台企落地发展。

住在厦门,工作在漳州,现已是台商林世堃的生活日常。他在2002年被父亲派到漳州长泰管理工厂,“刚开始不太适应,从厦门开车到长泰,从繁华渐入寂静,第二天一早叫醒他的不是闹钟,而是鸡叫声”;如今,从长泰往返厦门,开车上高速不到一个小时,“路再也不像以前那么难走了”。

20年来,林世堃扎根闽南“金三角”,见证了大陆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从追求价格到追求价值的跃升。他表示,未来将持续投资,改善智能化生产线,开拓大陆广阔的市场。

在闽南“金三角”,除了机械、建材、食品和服饰等行业,台商台企还涉足石化产业。海峡两岸最大石化产业合作项目——古雷炼化一体化一期项目,投资额逾340亿元,2021年8月在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内投产以来持续稳产,已首次实现对台湾销售乙烯单体。

“发挥大陆石化技术、人才及管理优势和台湾石化中下游加工优势,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将推动两岸石化产业融合发展。”中国石化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福建古雷石化有限公司总裁张西国说,在两岸合作驱动下,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已由昔日小渔村跃升为大陆七大石化基地之一和大陆唯一台湾石化产业园区。

“闽南‘金三角’的概念始于历史、人文、地缘的相近,未来基础设施、产业条件和市场资金是该区域同城化发展的关键。”华侨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闽江学院海峡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陈克明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厦门以服务业为主,泉州以制造业为主,漳州第一产业相对发达、土地资源充沛。“闽南‘金三角’发展潜力巨大,三地如能深度整合,发挥对台优势,在两岸经贸融合上进行产业分工合作,将会促进区域内各产业的升级换代及同城化发展。”

2022年8月30日,大陆首条跨海高铁——新建福厦铁路全线铺轨贯通,预计2023年建成通车。随着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闽南“金三角”将形成“半小时交通圈”。在经济实力上,厦漳泉三市经济总量2021年已达2.34万亿元,占了福建GDP的半壁江山。

“闽南‘金三角’是大部分台商的祖地,更是福地。”年过六旬的吴家莹早已把闽南当成自己第二个家,常称朋友为“咱厝人”(闽南语意为“自己人”),“三不五时”邀大家一起喝茶聊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爱拼会赢壮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