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c506169aef6.jpg

俯瞰海上花园城市——厦门。


潮涌福建

以“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为指引,新福建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的发展位次不断上升,在国家战略大局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文ㅣ龙敏 闫旭


在福建省宁德锂电小镇,一个光储充检智能超充站建成投入运营,使新能源汽车充电七八分钟即可补充200公里左右的续航能力,实现了“充电像加油一样快”。这是中国首座采用标准化设计的光储充检智能超充站,为城市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位于福建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宁德市,曾一度被称为中国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而今,福建经济版图上的这个“落后生”却成为全球最大、技术领先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和研发创新中心,也成为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经济总量从全省第8位晋升至第5位,并一举跨入中国百强城市行列。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戴永务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制造业夯实福建发展的基本面,创新则为福建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在福建厦门举行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以“闽山闽水物华新”为主题的福建馆,展示福建重点产业、特色产品等。

 

闽山闽水物华新

创新发展驱动下,福建以“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为指引,新福建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的发展位次不断上升,在国家战略大局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官方数据显示,近十年来,福建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个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台阶,2021年达4.88万亿元,从全国第11位提升至第8位。

机制更活。自贸试验区、“海丝”核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多区叠加,使福建成为优惠政策落地最多、最集中的省份之一;林改、医改等走在全国前列,商事登记制度、行政审批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等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让福建入选2021年十大营商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

伴随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福建开放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十年来,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7.2%,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发展走在全国前列,66种商品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一,与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合作不断加强,东盟已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累计新设外资企业18643家,实际利用外资435.5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建设48个项目。

产业更优。福州京东方、厦门天马微电子、漳州古雷炼化一体化、宁德上汽基地等一批“金娃娃”项目落地成长,推动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鞋服、纺织、石化、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目前,福建数字经济、海洋经济、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居全国前列。

据福建省工信厅透露,2012年到2021年,福建的全部工业增加值从8711亿元增加到17788亿元,年均增长8.7%;工业总量从全国第11位跃升至第6位,占全国比重从4.2%提高至4.8%。2021年,福建制造业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

在安踏集团智能工厂,当衣服还在布料阶段,“智慧大脑”就已绘制出了它的完整数据图谱,不同品类、款式、颜色、码数的服装在一条流水线上共“舞”。数字赋能,安踏的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成本降低11%。这只是福建现代产业强劲筋骨、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百姓更富。2019年底,福建提前脱贫迈入小康。2021年,福建农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3万元和5.1万元,分别位居全国第6位、第7位。

生态更美。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福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持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连续43年保持全国第1位,成为全国唯一的水、大气、生态环境保持全优的省份,努力实现生态高颜值。

武夷山国家公园被列入中国设立的首批五个国家公园;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林业碳汇成交量、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福建接续建设生态省,让“绿水青山”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让绿色成为发展的最靓底色。

2021年5月18日,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领取了编号为“0000001”的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成为“中国碳票第一村”。2022年9月,该村村民收到了首次出售“空气”的收益——林业碳票分红14万元。常口村村民孙桂英说,好生态带来好收益,“我家5口人,领到了750元,很开心”。

 

两岸融合作示范

“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在大陆发展的潜力。”福建优你康光学有限公司近三年来的快速发展,让该公司董事长梁彪深有感触。

2019年10月落地福州综合保税区的这家台资企业,时隔一年就顺利投产。梁彪受访时告诉记者,公司正加快发展,朝着大陆最具规模的隐形眼镜研发和生产基地冲刺,二期建成后有望做到亚洲最大。

作为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和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省份,福建近年来着力于“通、惠、情”探新路、促融合、作示范,成为两岸往来最便捷、合作最紧密,政策最开放、服务最贴心,交流最活跃、情感最融洽的“第一家园”。

在两岸经贸合作中,福建始终处于最前沿。截至目前,福建现有台资企业1.1万多家,累计利用台资项目超2.1万多个,实际利用台资310多亿美元。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所长苏美祥认为,闽台产业融合迈向全领域全业态发展新格局。

过去5年来,福建累计新批台资项目6500多个,居大陆首位,实际到资30多亿美元。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闽台经贸合作依旧“逆势上扬”,联华电子、宸鸿科技等台湾百大企业投资项目到资加快,国乔泉港石化、古雷炼化一体化、厦门联芯等一批重点台资项目加快投建。

闽台农业合作走在大陆的前列。作为大陆最大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福建共有台资农业项目2800多个,合同利用台资43亿元,农业利用台资项目数和实际到资规模保持大陆首位;拥有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数量居大陆首位;最先启动零关税进口台湾农产品的厦门口岸,成为大陆最大的台湾水果集散中心。

闽台金融合作实现全业态覆盖。截至2022年底,在闽台资金融机构达24家;福建已累计上市8家台企,约占大陆的20%;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实现“一地挂牌、两地展示”,两岸首家两岸合资消费金融公司、两岸首家全牌照合资证券公司先后落地福建。

台湾青年在闽发展空间更大、扎根更深。福建现有各类台青就业创业基地逾80家,引来实习就业创业台青4万余人,已成为台湾青年到大陆发展的首选地和主要聚集地。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近700名台湾教师已在福建各高校执教,推进福建高校教育理念更新以及学科建设。100余个台湾团队,300余名从事旅游、农业等领域的台湾乡建乡创人才,已入闽“陪护式”服务40多个县(市、区)近250个村庄,助推福建乡村振兴。

闽台应通尽通动能更足,两岸同胞走得更近。2018年8月正式通水的福建泉州向金门供水工程,日供水量已从0.8万吨增至现在的2.13万吨,占金门居民及工业需水量的73%,实现两岸“共饮一江水”,并帮助金门战胜了50年来最严重干旱。2021年1月,福建率先公布首批225条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清单,形成惠台利民政策支持体系。

“这里优惠政策多、福利多,让我们的事业能够顺利发展。”2022年春节,福州自强跆拳道馆创办人、台青陈燕亭搬进了福州市晋安区台湾社区一号楼公寓。这是福州市面向就业创业台胞推出的首批公共租赁住房,位于福州城区核心地段,交通、商业、教育等配套齐全;均为精装房,让台胞只需简单布置就可以拎包入住。

“登陆”27年的厦门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吴家莹感慨道,从照顾台胞子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享受就近就便入学,到许可台企同等参与新基建、支持台企上市,各种惠台政策措施愈加具体、细腻,让他们愈加感受到家的暖意。“台胞在大陆拥抱‘大梦想’的同时,也拥有自己的‘小确幸’。”

在苏美祥看来,闽台之间经济互补性强,人缘相亲、地缘相近;福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台胞有更多机会参与其中,闽台融合发展将更广更深。

位于福建省东部的平潭岛,是中国大陆距离台湾岛最近的地方,其东面与台湾新竹相距仅68海里。吴政言从台湾高雄只身来这里创业,迄今已10年。

 

山海协奏“交响曲”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75岁的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村民王光朝,在村中经营着一家“幸福茶馆”,对此深有感触。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过去的下党乡曾经是无公路、无电灯、无自来水、无办公场所、无财政收入的“五无乡”。而今,随着交通条件持续优化,下党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新地标。

2016年,王光朝把自家房子改造成一间茶馆,取名“幸福茶馆”。他说,下党的味道就是“幸福”的味道,他想把下党的幸福分享给四方游客。

下党的故事,是福建偏远山乡大道通天、幸福变迁的生动缩影:曾经因路而贫,如今因路而兴。下党现已有下党人家、百口食堂等农家乐、民宿60家,2021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52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5元。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海阻隔下,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曾经长期存在。但今日之福建,山海协奏“交响曲”,区域协调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走在全国前列,“山”与“海”同享发展成果。

此间经济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十年,福建持续推动山海协作全方位、多层次展开,一批创新性政策、牵引性改革、引领性平台,助力加快形成山海联动、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基础设施通达,是打通区域协调发展梗阻的关键。福建在全国率先实现市通高铁、县通高速、镇通干线、村通客车,城市轨道交通实现零的突破;厦门、福州等港口跨入亿吨港行列;6个民航机场开通国内航线394条,通达136个城市。

兴泉铁路是东南沿海通往中西南地区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通车后结束了福建的明溪、大田、德化、永春等老区苏区县不通铁路的历史。

从上海回到三明市大田县从事茶叶种植的陈春梅说,兴泉铁路通车后,既方便大田美人茶拓展全国市场,也方便更多游客前来大田品茶观光。

目前,福建积极推进福州都市圈建设、厦漳泉一体化发展,进而带动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齐头并进。统计显示,2021年,福州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912.28亿元,占全省比重达36%;素有闽南“金三角”之称的厦漳泉三市,经济总量达2.34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73%。

早期,福建开展山海协作,主要体现在沿海地区对山区的对口帮扶。随着交通大动脉的建成、一体化市场的形成,福建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后发优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吸引越来越多好项目落地。

立足林改带来的生态优势,地处闽西山区的“中国林改第一县”龙岩市武平县擦亮生态底色,自2020年以来共签约新型显示产业项目65个。“武平山清水秀,投资环境特别好,我们有信心在这里扎根,做强做大。”汉龙光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玉杰说。

福建山海协奏“交响曲”,更是跨越2000多公里激荡宁夏,谱写了不以山海为远的“山海情”。近10年来,闽宁两省区不断拓展协作深度,创新协作方式,优化协作机制,创造了中国特色反贫困治理的生动实践,成为中国东西部地区协作发展的典范。

在闽宁协作推动下,宁夏形成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纺织轻工、风力发电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福建在宁夏企业达到6700多家,安置当地劳动力就业10万多人。

2021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批复哈纳斯莆田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成为宁夏在福建投资建设的首个重大能源项目。福建与宁夏的山海协作迈向“双向奔赴”,为中国东西部协作注入新内涵、新动能。

 

“丝路”汽笛声声疾

在汽笛声声中,从厦门自贸片区海沧园区首发的中欧班列出口冷链专列,满载着906吨冻鱿鱼片、秋葵等海鲜蔬果,向俄罗斯莫斯科行进。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专列使用技术先进的冷链集装箱,货物从工厂到买家仓库全程低温运输,最大限度保质、保鲜,为中欧班列物流大动脉提供更多应用的可能性。

千年之前,骆驼商队在古老丝绸之路上撑起一路繁华;千年之后,驼铃变汽笛,骆驼商队换成了“钢铁驼队”,中欧班列呼啸穿行、货运繁忙。

2022年6月,一批来自台湾高雄的货柜以海运方式抵达厦门后,搭乘中欧(厦门)班列前往俄罗斯。随之,中欧(厦门)班列首发“台湾—厦门—俄罗斯”海铁联运线路,从而实现了与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海铁联运,以稳定、持续的运力为厦门及周边地区企业搭建了一条安全、高效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63c5fe519ba6e.jpg

一列“闽都号”中欧班列由福州江阴港站出发。

自2015年8月16日首发以来,中欧(厦门)班列已通达10余个国家30多个城市,累计开行逾1000列,累计货值超过270亿元。其中,中欧(厦门)班列中俄线已承运超3万个标准柜,承运货值近70亿元。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9年来,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地的福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不断走深走实。

如今,中欧班列已在厦门、泉州、武夷山、宁德、龙岩、福州等“多地开花”,成为福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呈现。与此同时,“丝路海运”在厦门率先开行,与中欧班列一起跨越山海,奏响共建“一带一路”的“大合唱”。

据福建丝路海运运营有限公司介绍,作为中国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和平台,“丝路海运”2018年12月开行首条命名航线以来,现已有命名航线94条,联通31个国家和地区的108个港口,累计开行9000多艘次,集装箱吞吐量超千万标箱。

在福建,“海丝”“陆丝”无缝连接、联通世界,让福建对外经贸合作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官方统计数显显示,2021年福建进出口总额达1.84万亿元,居中国第5位,比2012年增长87.4%,其中与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近10年来年均增长8.4%,东盟已成为福建第一大贸易伙伴。

位于福建泉州的晋江陆地港正迎来“运输旺季”,一批批鞋服类跨境货物纷纷从这里启程,发往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

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张文贤表示,晋江开放发展,侨乡优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晋江将发挥民营经济和港澳台侨资源等优势,全面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市场,布局跨境电商等新赛道。

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福建双向投资协调发展,与世界交融共赢。福建省商务厅披露,过去十年间,福建累计新设外资企业18643家,实际使用外资435.5亿美元;实际对外投资244亿美元,年均增长15.6%。福耀玻璃、紫金矿业、宁德时代等一批有实力的福建企业,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加速布局海外。

“两国双园”项目也在福建加速拓展。2022年6月,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与印尼三林集团联合打造的印尼海洋渔业中心首个基地投产,年产能可达50万吨,意味着中国—印尼“两国双园”建设迈出关键一步。福州市市长吴贤德表示,要力争把“两国双园”项目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示范工程。

共建“一带一路”,让福建开放之门越开越大,也让福建的“朋友圈”越扩越大。截至2022年10月,福建已与世界上46个国家的省、市建立了120对友城关系,“丝路海运”联盟成员增至27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