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向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
在福建篇章中当龙头、走前列、作示范。
文ㅣ闫旭 龙敏
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中当龙头、走前列、作示范。
作为福建的省会城市,福州为未来五年的发展确立了自己的新坐标。
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林宝金指出,率先实现现代化、全面迈向国际化,必须以滨海新城、福州大学城、东南汽车城、丝路海港城、国际航空城、现代物流城等六个城为重大平台,以海上福州、数字福州、新型材料、海港空港、闽都文化等五大国际品牌为重要支撑,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全省发展、促进两岸融合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海上福州”掀新一轮建设热潮
福州连江县南部,位于闽江口入海处的粗芦岛上,打桩机轰鸣作业,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核心区母港一期项目3至6号码头泊位正在加快建设。
这意味着该基地的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海上福州”正掀起新一轮建设热潮。
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是继浙江舟山、山东荣成之后中国第三个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总投资约230亿元(人民币,下同),覆盖连江、马尾、长乐、福清、罗源等福州沿海区域。
福建是远洋渔业大省,远洋渔船数量位居全国第三,总产量全国领先。但是,以往大部分远洋渔获要到舟山、荣成等地上岸再运回来。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指挥部负责人表示,母港一期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远洋渔获上岸难、装卸难等问题,推动远洋渔业产业集聚发展。
福州是一座伴海而生、因海而兴的港口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福州’”发展战略。
当前,福州市正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加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布《推进新一轮“海上福州”建设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
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是“海上福州”建设的一个缩影,将分三期建设,预计到2028年全面建成远洋渔业基地核心区以及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国际海洋生物产业园、远洋渔业装备加工园区、渔港配套区等。
与此同时,在丝路海港城的可门港区,以申远新材料一体化产业园为龙头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以华电储运和可门港物流为龙头的现代港口物流产业等形成集群发展,一个千亿级临港产业基地和亿吨大港正在崛起。
在江阴港城经济区,全球最长风电叶片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实现投产,标志着海上风电高端先进核心设备全部实现福建造。
福州市对接国家战略建设海上福州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新一轮“海上福州”建设重点项目已实施147个,总投资2679亿元,其中今年1至8月完成投资302.62亿元。
福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以海上福州、数字福州、新型材料、海港空港、闽都文化等为重要支撑,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
“福州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丝路海港城,因地制宜扶引一批海洋龙头项目和关联项目。”林宝金称,积极拓展产业链条,集聚科技、人才和资本等要素,推动海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新一轮“海上福州建设”中,福州将聚焦十个重点任务,包括大力发展千亿级临海能源产业,打造四个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面向全球的现代渔业产业,建设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深化海洋生态综合治理等。
福州市官方明确,今年将力争全年海洋经济重点项目开工建设20个以上,竣工投产30个以上,实现海洋生产总值3000亿元;到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力争达到3500亿元,水产产量、渔业产值保持中国领先地位。
加快打造科创走廊
2021年10月初,15栋楼已封顶的联东U谷·福州物联网产业园项目,正在福州市马尾区加班加点进行装修。
该产业园总投资22亿元,规划以物联网、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为核心,集科技研发、中试成果转化、生产组装、高端装备制造于一体,打造一个新兴产业集聚区。该项目负责人近日向中新社记者透露,园区已招商30家企业,计划明年4月正式运营,推动人才聚集、产业科技创新。
以科教兴城助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是福州市未来五年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十个重点任务之一。福州市委书记林宝金在此前举行的福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优化创新布局,依托大学城、高新区、软件园等创新资源,高标准建设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加快打造科创走廊。
福州官方已制定《建设科创走廊工作方案》,明确在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以及鼓楼、台江、仓山、晋安等四区每区至少打造1至2个科创走廊片区,构建西起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东至晋安湖“三创”园的科创走廊。
根据该方案,福州科创走廊预计在2023年初步完成建设,形成“一城四区,十片多点”的空间格局,“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实现科学城与老城区联动发展,可吸纳创业就业人员约12万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486家,创新创业载体119个,研发公共服务平台240个。
福(州)厦(门)泉(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6年6月获批建设以来,福州片区已形成产业集聚和创新引领效应,集聚了110家省级龙头企业,118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福建省数字经济独角兽、瞪羚企业,技术合同交易额达20.12亿元。
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也在福州持续提升:筹建柔性电子创新实验室;支持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福州大学先进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物联网开放实验室成为全国首批华为窄带物联网联合认证实验室;中国福建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建设正有序推进,开展科研项目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
林宝金表示,福州将强化协同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
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锂电池相关研发、设备生产等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负责人陈海珠说,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13%以上,拥有200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未来将持续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福州市科技局称,全面推进“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发展,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0家,技术市场交易总额达到300亿元,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达400家以上。
在福建省南方科技经济研究院院长王开明看来,福州超前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通信、6G、氢能等,致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将联动产业上下游,形成集群效应。
当前,福州正加快建设“科创中国”第二批试点城市,重点支持数字经济和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电子信息、海上福州产业,争取“科创中国”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落地布局。
榕台经贸合作不断提升
位于福州市青口投资区的福州明芳汽车部件工业有限公司厂房内,两条汽车天窗智能化自动生产线正忙碌不停。
福州明芳汽车部件工业有限公司由台湾信昌集团于1995年投资550万美元设立,1999年正式建厂,是台湾信昌集团在华南地区重要的生产和研发基地。
该公司台籍主管、研发中心副总经理黄启明告诉记者,公司主要从事汽车零件的制造、设计开发和销售业务等,在福州以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为主要客户。
“大陆展现出巨大的发展能量,我们对大陆的市场很看好。”黄启明说,过去15年间,得益于大陆汽车市场的稳健发展,营业额增长了近400%。
当前,以东南汽车为龙头的台资企业,在福州已形成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链。
事实上,落户福州的台资企业历经多年经营,日益发展壮大,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轻工食品等方面均已初步形成产业链条。如以冠捷集团为龙头的显示器产业链,以大丰集团为龙头的运动鞋产业链,以康师傅、统一为龙头的食品产业链等。这些台资企业集群为福州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984年,大陆第一家台资企业闽台行(福州)有限公司在福州注册。此后,福州市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政策,不断加大对台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榕台经贸产业对接。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福州市累计批准台资项目4345项(含第三地),合同台资114.48亿美元,实际到资59.65亿美元。
在福州,承载台商投资的园区亦在持续拓展。台商投资区、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永泰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等先后设立。
截至目前,福州自贸片区共推出16批23项对台体制创新举措,其中大陆首创12项。台商投资区松山片区已落户台资企业8家,总投资25.38亿元人民币。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有涉台农业企业48家,其中台资独资19家、榕台合资9家。
位于福州自贸片区的福建优你康光学有限公司,是福州引进的台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福建首家隐形眼镜生产企业。该公司首批2条生产线10月27日投产,成为两岸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又一成果。
“大陆的隐形眼镜市场年需求量约为20亿片,但年产量不足2亿片。”福建优你康光学有限公司人事行政部经理游榕梢告诉记者,该企业年底将再投产3条生产线,预计月产达1500万片。
随着榕台产业融合不断集聚发展,福州与台湾的金融合作力度也不断加大。合作金库、彰化银行、华南银行、台湾银行4家台资银行落户相继落户福州,福州成为台湾银行机构最集中的大陆省会城市。大陆5家台资保险公司中有4家在福州设立保险机构。
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分别在自贸区福州片区内设立总行级的“海峡两岸跨境金融中心”“两岸金融服务中心”等特色业务中心,在台资银行跨境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同业拆借等领域填补了多项两岸合作空白。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设立“台资板”,专业服务台资企业,目前在榕台资企业累计挂牌100多家,其中已为华映科技融资21亿元人民币。
福州市台港澳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州将利用多区叠加的优势,强化两岸金融合作,为台银、台企在榕发展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全力支持台企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海峡金融商务区夜景。(陈捷阳 摄)
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海丝”“海峡”特色集聚,将成为福建加快福州建设强省会和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强动力。
福建官方10月16日出台支持福州实施强省会战略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福州地区生产总值达1.7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以上,年均增长7%以上,常住人口超1000万人,城市首位度25%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辐射带动福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初步建成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长期以来,福建经济发展一直呈现“南重北轻”格局,省内9个设区市中,南部的泉州、厦门、漳州3市经济总量占据了半壁江山。于去年跻身万亿元GDP城市俱乐部后,福州将发展目标瞄准了“强省会”和“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海丝”“海峡”特色集聚将成为福州的突出优势。
福州北接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东临台湾,是一座伴海而生、因海而兴、拓海而荣的港口城市,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发祥地之一,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即从福州长乐太平港扬帆启航。
福建将加快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大力发展航空货运,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际直飞航线及货运航线,推进申报空港综合保税区,努力打造“一带一路”门户枢纽机场。加快建设福州国际深水大港,加大对福州港深水泊位建设和国际航线拓展的支持力度,加快集装箱港建设,支持罗源湾、江阴等重点港区整体连片开发建设,畅通海铁联运,促进港口、产业、城市联动发展。
福建官方称,将加快中国-印尼“两国双园”建设,争取设立中日(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争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福州设立领事机构;争创“海丝”沿线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
福州将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完善台湾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及制度。
具体而言,福建将扩大向台胞颁发金融信用证书试点和两岸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以国家专利审查协作福建分中心和中国(福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支撑,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拓展榕台海上货运航线。加大黄岐半岛基础设施和环马祖澳开发建设力度,支持榕马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与马祖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福建侧工程,正式开放黄岐对台客运口岸;推进“台海通道”项目研究论证。
支持福州建设强省会和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福建将赋予“更大发展自主权”。官方称,强省会所需省级审批权限原则上下放给福州市,具体事项目录由福州市提出、由福建省发改委统筹提出意见,报省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此外,福建支持福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支持连江县可门经济开发区、闽清经济开发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在福建强力支持下,福州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梦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