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融合发展,如何迈更大步伐?
加快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文ㅣ龙敏 闫旭 杨伏山 张金川 孙虹
闽台贸易额累计超1.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实际利用台资超300亿美元,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225项台胞台企同等待遇公布实施,台胞入闽超1400万人次,来闽实习就业创业台青近4万人,海峡论坛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11月26日于福州开幕的中共福建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福建官方晒出的这一组数字,呈现出过去五年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所取得的新进展。
对于未来五年,福建又提出了新目标: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
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福州开幕。
加快建设示范区
福建与台湾同根同祖,血脉相连。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福建如何迈出更大步伐?
福建省委书记尹力向大会作报告时提出,要充分发挥福建省对台特殊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先行先试,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加快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两岸融合发展,基础在“通”。
连日来,两岸“应通尽通”备受两岸各界关注。据官方披露,大陆方面正在规划和推动两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工作;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平潭段已实现公路铁路全部贯通,福建省有关方面已经完成与金门、马祖通桥的初步技术方案。
福建拟从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四方面着力提升,推动应通尽通。具体就是,推动闽台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特色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发展,完善闽台产业合作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在闽台企上市融资,提升涉台经济园区对台产业集聚功能,推动台企融入新发展格局。
尹力也强调,要深入推进与金门、马祖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推动建设两岸能源资源中转平台,建立便捷、经济、安全的资源产品供应通道;在若干领域先行开展两岸标准化共通试点;加大平潭对台先行先试,促进厦门与金门、福州与马祖率先融合发展。
两岸融合发展,活力在“惠”。
福建将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和制度,全面落实农业、金融、文教、医卫等各领域融合发展措施,推动闽台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共享;提升台湾居民居住证应用便利化水平,着力增强台胞台企获得感;推动扩大台湾地区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直接采认范围,完善台胞来闽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引导台胞融入新福建建设。
两岸融合发展,纽带在“情”。
福建是台胞重要祖籍地,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同名村镇等等,都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合作的情感纽带。近年来,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等活动持续举办,深化了两岸民间交流。
尹力表示,要依托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等纽带,深入实施亲情乡情延续工程,发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朱子文化等祖地文化优势,共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共识、增进认同;加强闽台民间基层和青少年交流,支持更多台胞参与基层治理等融合实践,深化闽台各领域融合。
“通、惠、情”促更紧密
在福州明芳汽车部件工业有限公司厂房里,天窗智能化自动生产线忙碌不停。这是台湾信昌集团在华南地区重要的生产和研发基地。
“综合地缘、交通、政策等因素考虑,这里有最优的发展环境。”福州明芳汽车部件工业有限公司台籍主管、研发中心副总经理黄启明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落地福州15年,公司营业额增长了近400%。
在榕台企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机械装备、轻工食品等领域初步形成产业链条,成为闽台经贸融合更加紧密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福建创新推出“66条”“42条”惠台利民新举措,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努力推动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通水、通电、通气、通桥,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建设加速,“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从理念思路逐步变成实际成效。
闽台经贸合作畅通不断促进,经济融合更加紧密。福建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五年,福建实际利用台资超60亿美元,引进台资项目6300多个;闽台贸易额从2017年初的8900多亿元增至2020年底的超1.2万亿元。
闽台基础设施联通也持续推进。截至目前,闽台海空通道更加便捷,累计开通“小三通”航线4条、客滚航线4条、空中航线9条、货运定期航线11条,率先实现与台湾北、中、南部港口客货运直航全覆盖。闽台“小四通”取得突破,2018年8月泉州晋江向金门供水工程实现通水。
“深化行业标准共通”,更是福建“以通促融”的彰显。据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透露,福建已率先直接认定52项台湾职业资格相应职称,采认20个台湾职业技能资格和10项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有5600多名台胞通过直接采认取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
在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金井新区,大陆首个台胞社区正加快建设,首批88套近日已启动预售。来平潭创业20余年的台商薛清德,希望按台湾社区管理运营方式管理台胞社区,“自己的梦想一步步变成实景,台胞在平潭可以安心落户。”
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陈训明说,建设台胞社区是平潭历经数年调研后推出的一项在大陆带有首创性的惠台举措,将聚焦医疗、教育、创业就业等20多项台胞最关心的同等待遇问题,提供全流程“一站式”高效便捷服务。
福建先行推进实施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揽子惠台利民政策措施,率先公布225项落实同等待遇清单,落实落细同等待遇,推动闽台社会领域融合日益密切。从“十四五”规划纲要可见,福建将完善保障台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与制度,构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服务体系。
“以惠促融”,给台湾青年来闽创业带来信心。来自台湾屏东的蔡岳霖在厦门从事艺人经纪人工作,“有这么多金融政策支持台青创业,让他在这里发展事业越来越有信心。”
如今,福建有超过80家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来实习就业创业的台湾青年超过3.8万人;95个台湾建筑师团队、300多名台湾青年在福建228个村庄参与乡村规划设计工作,助力福建乡村振兴。
来自台湾新北的职业经理人苏斐君,在厦门发展酒店事业已有10个年头。去年4月,她主动申请将自己经营的台资酒店作为定点隔离酒店,并一直坚守在隔离酒店的管理岗位上。她说:“在厦门生活受到很多照顾,感受到温暖,当然也希望尽一份心力。”
新冠肺炎疫情下,两岸“同心抗疫”的故事不胜枚举,成为两岸“亲望亲好”的见证。近年来,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等交流平台,推动寻根谒祖、族谱对接、同名同宗村交流、乡镇村里对接等活动在福建方兴未艾;湄洲妈祖、闽王王审知、临水夫人陈靖姑、保生大帝等福建信俗文化,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亲情桥梁和精神纽带。
能源资源互通“提速”
11月1日15时,装载福建古雷石化有限公司首批销往台湾4300吨乙烯单体的“绿宝石”号轮船,顺利驶离漳州市古雷口岸。这是漳州古雷石化产业园区自设立以来首次实现对台湾产品销售,标志着古雷石化公司正式打通对台湾乙烯销售全流程。
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所长苏美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古雷石化公司首船乙烯单体销往台湾,两岸能源资源互通“提速”,将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添新动能。
漳州古雷石化产业园区是大陆重要的临港石化产业基地,也是大陆唯一的台湾石化产业园区。截至目前,漳州古雷石化产业园区已引进台湾百大企业奇美、台达化学、和桐化学、联华实业等8个台资项目落地。
其中,福建古雷石化有限公司是一家两岸石化合作企业,其炼化一体化项目是古雷开发区的龙头项目,也是迄今为止两岸最大的石化产业合作项目,批复总投资345.7亿元,项目达产后预计年营业收入可达300亿元以上。
地处两岸交流合作前沿的福建,正加快推动两岸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其中,两岸能源资源互通持续“提速”。
就在三个月前,海峡两岸最大石化产业合作项目——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乙烯等主体生产装置打通全流程,实现一次投料开车成功,并产出合格产品。
苏美祥认为,首船乙烯单体销往台湾,各相关部门高效协同、创新服务,克服新冠疫情影响、船舶运力紧张等不利因素,精准打通“古雷-高雄”石化产品通道,标志着古雷石化公司按照两岸股东双方协议所约定乙烯单体直供任务的完美开局,对实现两岸能源资源互通、产业交流、优势互补,逐步建立完善上中下游完整的两岸重大石化产业合作体系。
根据福建省“十四五”规划,福建将实施新一轮闽台产业合作计划,推动能源石化等优势产业对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布局。充分发挥港口航运和沿海能源布局优势,建设两岸能源资源中转平台。做好向金门海缆输电和供应液化天然气前期工作,探索推动两岸建立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产品便捷、经济、安全的供应通道。
福建古雷石化有限公司原副总裁、台胞谢荣辉介绍,石化产业一度是台湾的强势产业,但因发展受限,自上世纪90年代起纷纷外移。
福建发挥对台先行先试和资源禀赋优势,承接了台湾石化产业,逐步形成闽台石化产业集群化、链条式融合发展格局。在台资带动下,石化产业成为福建的主导产业,正在向万亿级产业迈进。
苏美祥指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于明年1月1日生效,古雷石化公司首船乙烯单体销往台湾,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模式“开花结果”,顺利实现对岛内企业的原材料供应,也让台湾业界看到拥抱RCEP的机遇。
苏美祥表示,两岸能源资源互通“提速”将有助于建立更优的竞争优势,助力台湾业界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并参与国际市场。
福马先行
马祖渔会电台台长池银宝和马祖旅行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杨德意,常在马祖通过福州市气象局微信公众号查看气象资讯。
“我们马祖码头和航运公司每天会收到福州市气象局的天气预报短信,准确及时,保障通航安全。”杨德意说。
福州马尾—马祖、连江黄岐—马祖南竿,是福州、马祖两地交流合作的重要通道。2019年,榕马航线气象服务合作协议签订,福州连江—马祖—福州马尾区域布设和升级了自动气象站与船舶站,为该区域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提供数据支撑。
福州和马祖之间的气象合作交流,为马祖民众带来便利,成为福州、马祖率先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福州市官方明确,福州将加快建设两岸深度融合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推进“小四通”福州侧项目建设,拓展榕台海上货运航线,促进福马率先融合发展。
福州市委书记林宝金表示,福州将构建两岸经贸融通“先行区”、两岸社会融合的“样板区”、两岸情感融洽“示范区”。未来五年,福州将实施新一轮对台产业合作计划,高标准建设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引导在榕台企转型升级、增资扩产,吸引更多台企来榕发展。
201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系的陈柏叡进入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工作。他成为福州首批聘用的取得大陆全日制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台生之一,与大陆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来福州十余年,陈柏叡亲眼见证各项惠台利民政策措施的完善。他说:“从取消就业许可证,到发布台湾居民居住证,再到建立台湾人才服务工作站,让我们体会到满满的获得感。”
福州不断推动台胞台企同等待遇落实落细,为台湾青年就业创业搭建平台。目前在榕就业、创业、实习的台湾青年累计超过8000人。
林宝金称,福州还将健全保障台胞台企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扩大对台资质采认和台湾地区职业技能资格直接采认,支持台湾同胞参与乡村振兴、文旅文创、社区治理等。
过去5年,在福州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进程中,两岸民间交流形式不断创新。围绕“青年、民间、基层”这条主线,福州推进对台活动品牌塑造,打造了陈靖姑民俗文化旅游节、“两马”同春闹元宵等22项对台特色品牌交流活动。
截至目前,福州共有47项次活动被国台办列为重点对台交流项目。过去一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榕台民间交流保持热络,线上线下举办的榕台特色文化交流活动达55项。
林宝金表示,福州将继续加强两岸文化互动,打造船政文化、严复文化等彰显榕台渊源和融合特色的文化品牌;高标准建设台湾特色街巷、台湾会馆等平台,密切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等基层交流。
福州市台港澳办主任邓达木说,围绕“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福州将持续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两岸交流交往、吸引台湾青年和人才来榕就业创业的有效方式,做大做强榕台特色文化交流品牌。
厦门欲成“第一站”
不久前闭幕的中共厦门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绘就厦门未来五年发展蓝图,明确提出:将加快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是八闽大地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方向。厦门率先在大陆推出首个地方版同等待遇政策“厦门60条”,通过60条具体举措,为台湾同胞在厦门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厦门居民同等待遇,促进台胞台企在厦发展得更好更快。
大陆首家台湾金融机构直接持股的城市商业银行——厦门银行相关人士日前介绍,为助力在厦台湾青年实现“创业梦”,该行新近创新推出台商“创业担保贷”,提供信用免担保小额融资支持,首笔台胞“创业担保贷”日前已成功落地。
获得该行首笔“创业担保贷”资金的台湾青年黄启荣告诉记者,其公司计划从批发转攻零售拓展加盟业务,正需要一笔启动资金。从申请到放款,只花了两周时间,就成功收到这笔20万元人民币的“创业担保贷”资金,蛮便捷的。“这笔资金能助力我的电商项目做得更好。”
厦门银行台商金融部机构行销部苏经理介绍说,该行面向台商提供了专门的绿色通道,让其更快地享受到创业资金。
金融机构贷融资优惠政策的倾斜,给台青台企来厦创业带来信心。来自台湾屏东、在大陆从事艺人经纪人工作的台湾青年蔡岳霖对记者表示,厦门有这么多金融政策支持台青创业,让他在这里发展事业越来越有信心。“希望更多的台湾艺人能够来到大陆发展,推动闽南文化和台湾文化共同繁荣。”他说。
厦门更美好未来的建设,离不开所有在厦台胞台企携手努力。专门为台湾来厦就业创业的青年提供服务孵化平台的聚融壹家台湾青年双创基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今年7月底,入驻其基地的台湾创业团队已达70个,累计吸引台湾创业就业青年227人。
未来三年,基地还将继续围绕研学教育、文创文旅、新媒体等产业进行深耕,引进更多两岸专业人才,更好服务两岸融合。
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未来五年,厦门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对台交流合作战略支点作用?厦门市委书记崔永辉提出“四个持续”:持续深化经贸融合、持续推动应通尽通、持续落实惠台政策、持续增进情感融合。
其中,巩固提升两岸直接往来“黄金通道”地位作用,打造两岸人流、物流最便捷通道,加快厦金通电、通气、通桥等项目厦门侧建设,打造“厦金共同生活圈”,及关注台胞台企新需求、拓展同等待遇深度广度等举措,必将吸引越来越多台胞台企西进追梦、圆梦。
漳州发力先行先试
“争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成为福建省漳州市先行先试,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新目标。
在中共漳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漳州市委书记张国旺提出,未来五年要实施新一轮漳台产业合作计划,推进石油化工、食品加工、机械装备、精致农业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冷链物流、海洋经济、跨境电商等领域合作,做大做强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漳州台商投资区、南靖闽台精密机械产业园、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漳浦农机、南靖兰花)产业园等平台。
在漳州,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区已成为两岸石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也是漳台经贸产业紧密对接的缩影。目前,奇美化工、台达化学、中怡化工等十余家台资企业已落户该园区,两岸石化产业合作链条日益完善。
今年8月18日,海峡两岸最大石化产业合作项目——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建成投产。相关负责人称,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过260亿元,可实现年利税40亿元。
“台湾石化业进入发展瓶颈期,闽台合作为台湾石化产业带来生机,古雷炼化一体化有助于推动海峡两岸石化产业融合发展共赢。”古雷石化原副总裁、台胞谢荣辉说。
近年来,处于两岸融合发展最前沿的漳州市充分发挥独特对台优势,突出先行先试,持续在产业融合、人文交流、落实同等待遇等方面下大力气,着力做好“通、惠、情”文章,努力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目前,漳州已在福建率先成立台胞台商服务中心,台资实际到资额位居福建第一,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综合实力考评位居大陆第一,对台交流热度持续位居福建前列。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漳州市累计引进台资企业3280家,合同利用台资172.5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24.4亿美元,位居大陆地级市前列。台塑、统一实业、长春化工等20家台湾百大企业、上市上柜公司已在漳州投资兴业。
如何深化漳台经济领域融合?除了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张国旺表示,还要谋划一批便利两岸往来的港口、码头、航道项目,推进东山对台客货直航码头建设,开通与澎湖、高雄的货运航线,持续扩大对台贸易;加强对台金融要素和资本市场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台资高新技术企业参与科技创新。
福建凯景新型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台商陈富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漳州在金融服务方面先试先行,颁发“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个人可以申请信用卡,台企也可以申请贷款,“让我们台商台企更有归属感。”
得益于“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陈富泽和他的公司享受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在信贷利率、信贷额度等方面也享有同等待遇。漳州市通过优化服务体系、落实惠台政策、强化权益保障,积极推动各领域同等待遇落实,为台胞台企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张国旺表示,要完善保障台胞福祉、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打造“家乡化”服务引领区;支持台胞参与乡建乡创、社区治理,打造百个“漳台特色乡镇村里对接”示范点;积极推动漳台青年交流,吸引更多台湾人才、创业项目落户漳州。
作为台胞主要祖籍地、闽南文化重要发祥地和台商投资聚集区,漳州也以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为纽带,密切人文交流,增进情感文化认同,着力建设两岸基层融合发展先行区。
泉州探新路
站在福建泉州晋江围头村海岸边眺望,天气晴好时,大海那端的金门岛清晰可见。在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泵站的控制室内,大屏幕上实时显示泵站的运行情况,汩汩清水汇入海底管道,输往金门。
过去5年,作为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的泉州,有效落实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向金门供水工程安全通水,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作为对台交流的独特载体,截至今年9月底,泉州向金门累计供水近1522万吨,折合日均供水量约1.32万吨。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向金门供水工程探索建立了多项创新合作机制,为实现两岸“应通尽通”目标树立典范。
站在新起点上,泉州制定实施《发挥泉州向金门供水工程在两岸关系长期效应的工作方案》,在打造工作样板、做好保障工程的基础上,开展交流活动、讲好“活水”故事,为“金马四通”提供样板,促进两岸民间交流互动。
如何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在泉州台商投资区,“1+2+4+N”的对台交流合作载体助力台胞台企安心创业生活,即一个惠台政策库、两个台资产业园区、4个对台交流示范基地,以及常态化举办两岸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雕艺等交流活动。截至目前,全区已引进85家台资企业。
在大陆工作逾5年,泉州颐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执行长邱俊杰感慨良多。“2016年来到泉州筹建颐和医院以来,我和台湾职工们真切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
他告诉记者,泉州在招商引资上,对台企、台商提供“保姆式”服务,也为台湾职工在学习、创业、就业、生活上提供诸多便利和惠台政策。
2018年,泉州率先在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成立台资企业工会联合会,邱俊杰担任主席。“这标志着台湾企业、职工在台商区有了一个自己的‘家’,也促进了两岸职工的技能交流和情感融合,甚至促成两岸多对联姻,不少台籍职工也乐于在泉州买房安家。”
此前,泉州还持续推进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推动与金门率先融合发展,建设两岸科技创新高地。
邱俊杰欣喜看到,中共泉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泉台两地将在半导体、精细化工、医学检验等领域深化合作。“希望泉州这座富有发展活力的城市,能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台胞。”
未来五年,泉州还将构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的泉台海空直航方式,探索台湾农产品直销小额免税市场和农渔产品点对点贸易,并实施海峡两岸闽南文化溯源交流工程,推动两岸家书和谱牒文献的共同征集研究等,探索更多应通尽通的路径模式、惠台利民的政策举措、心灵契合的方式方法,加快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