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村全景图。南轩供图

金秋十月,泉州文旅市场热度不减,南安市丰州镇燎原村的民宿集群更成了“网红打卡地”。红砖古厝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独特韵味,游客或在庭院品茗,或在露台观星,欢声笑语间,一幅“城郊民宿兴、村民日子甜”的画卷徐徐铺展。这一切变化,皆源于燎原村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核心纽带”,走出了一条“组织引领、产业造血、三方共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国庆“满房潮” 民宿成游客“优选落脚点”

“从泉州动车站步行5分钟就到,比住市区酒店还方便!”10月4日,带着家人来泉州游玩的厦门游客仰先生,刚在燎原村“有树民宿”办理完入住,就对便捷交通赞不绝口。这条300多米长的便民通道,是燎原村早年集资修建的“民心路”,彻底解决了游客“最后几百米”的出行难题。

走进村内,42家特色民宿各有风情:“有树民宿”的月球主题打卡区成了年轻人拍照热点,“半亩酒店”的闽南元素装饰尽显地域特色,房间内投影仪、智能家居等设施一应俱全。“国庆期间客房天天满房,入住率超90%,不少客人是朋友推荐来的!”半亩酒店业主谢老板忙着核对订单,脸上满是笑意。为留住游客,民宿业主们各展所长:谢老板会手绘周边游玩地图,“有树民宿”的沈老板会帮游客预约泉州古城讲解员,细节服务让“住一晚”变成“常回头”。

据统计,燎原村现有民宿客房588间,可同时容纳1100余人入住,今年国庆假期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民宿产业已成为该村吸引游客、激活经济的“金字招牌”。

燎原村民宿街景。南轩供图

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 破解产业散弱难题

谁能想到,如今红火的民宿产业,曾是燎原村的“发展难题”。早年因泉州动车站建设,部分村民搬离、部分自办农家乐,设施简陋、服务杂乱,“单打独斗”的模式难成气候。

“世遗泉州火了,游客来了,我们不能错失机会!”村党支部书记王芙蓉的一句话,点燃了全村发展民宿的热情。他牵头组织村“两委”赴宁德、浙江等民宿发展先进地区考察,带回“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思路;成立旅游发展专业合作社,自己担任理事长,党员骨干分片包干,上门给村民算“经济账”“前景账”。

党员的示范作用成了“突破口”:党员王新民率先将自家闲置房屋入股,党员张嘉彬开放民宿一楼打造24小时“友好驿站”,为游客提供充电、问路、寄存服务。在党员带动下,全村95%以上的民宿业主加入合作社。村集体还与南翼集团合资成立文旅公司,实施“统一规划、统一托管、统一备案、统一引流、统一培训”的“五化”管理,让昔日“低小散”的民宿,变身“标准化、品牌化”的文旅产品。

如今,燎原村民宿客户投诉率从2019年的15%降至2024年的3%,先后获评福建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泉州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年均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2000万元。

燎原村风尚艺术街区活动场景。南轩供图

村民变股东、产业促就业 三方共赢绘就幸福图景

“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在家开民宿,月收入比打工时还高,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民宿老板娘张育芬一边给客房摆放泉州元素明信片,一边笑着说。她的民宿主打亲子主题,温馨设计成了“吸客密码”,今年国庆期间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三成。

合作社搭建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真正成了“受益人”:闲置房屋入股能分红,参与民宿经营有收入,周边餐饮、文创、商超等配套业态还创造了50多个就业岗位。数据显示,2024年燎原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6.0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50.24万元,较合作社成立前实现翻倍增长。

“希望合作社能牵头开发更多特色项目,让游客从‘住一晚’变成‘玩三天’!”采访中,不少民宿业主说出了新期待。如今的燎原村,不仅有兴旺的产业,更有村民脸上的笑容——这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结出的“共富果”,更是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风景。

“只要把党组织的优势、群众的力量、产业的潜力拧成一股绳,就能蹚出共同富裕的好路子!”王芙蓉说。燎原村的实践,正为更多乡村提供着可复制、可推广的“振兴样本”。(记者 陈诗婷 通讯员 许灿荣 洪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