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蓝色海洋迎来丰收季,福州市沿海渔民吴良建领到一本深蓝色的养殖凭证,放心地说道:“再也不用担心和海上邻居们的纠纷了。”这一本小小的证书,是近年福州市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走在前列、勇当示范的有力印证。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为福建、福州海洋经济发展锚定航向。国家赋予福州“推进海洋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开展涉海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两项关键示范任务,成为福州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福州市海洋与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

海域资源归谁用、怎么用、出了问题找谁?如何获得银行融资?这些看似基础的问题,曾让无数像吴良建这样的渔民犯难,也让海洋经济卡在“低效循环”里。

紧扣示范任务,福州从一本“账”和一张“证”开始求解。福州率先摸清海洋“家底”,把海域、滩涂、渔业资源的数量、质量、权属一一登记在册,打造现代海洋版的“鱼鳞图册”。

以此为据,福州开展海域“三权分置”改革:把养殖海域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拆分开,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给村集体,渔民想要养殖,不用再跑复杂的审批,只要向村里交租金,就能拿到一本养殖凭证。

养殖凭证还有金融属性。渔民可以凭养殖凭证向银行获得审批便捷、利息优惠的贷款支持。2024年底,福州市引入农村产权流转平台,市场化配置养殖海域资源要素。截至目前,全市农村集体养殖海域使用权通过平台流转交易额突破31亿元,激活了海域发展潜力。

要解决的不只是“怎么用海”的问题,还有“怎么让海更值钱”的困惑,记者在东南蓝碳监测与评估研究中心找到答案。福州建立全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平台,让渔民通过改进养殖技术增加的碳汇,变成可以交易的“商品”。

渔民心里有本“生态账”,通过调整海带的养殖密度,不仅产量没降,还多吸收了碳,企业花钱买走碳汇,渔民多了一笔收入,形成良性循环。截至目前,福州全市累计开发海洋碳汇27.7万吨,交易6.4万吨,交易额超2000万元。福州市还创建全国首创的“渔业执法+蓝碳修复”机制,让违法主体通过购买碳汇、参与生态修复履行责任,既维护了海洋生态,又激活了生态产品市场。

“资源配置”提效,离不开“金融”支持。福州织起一张涉海金融网:构建5类“政金企”三方联动涉海金融服务模式,设立总规模11.1亿元海洋产业基金群,带动一批海工装备、深远海养殖项目落地。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全市在榕银行涉海授信余额达779亿元。

创新推出“远洋渔补贷”“鲍鱼贷”等十余款海洋渔业专属产品、发放全国首笔“海洋气候贷”及“水产冻品仓单贷”、成立福建海峡银行海洋专营支行、举办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场项目对接活动……系列举措解决了水产养殖、装备制造“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9月30日,“福州市海洋渔业债权支持计划”首笔业务成功落地,给予企业1000万元流动资金同时还节省约10万元贷款利息。

增减之间释放活力,“航宁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业主企业负责人王开木说:“要是没有金融支持,我们根本不敢建‘航宁2号’。政府给政策,银行给资金,我们才能放心往前闯。”

改革创新激活蓝色经济一池春水,福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强劲。全国最大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和全球最大8.5万吨级新型多用途船、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组等“蓝色重器”从这里驶向蓝海,示范区获批以来福州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渔业产值连续30年全国第一。

从“门前海”的千年困局,到“三权分置”的现代解法;从生态价值的“沉睡”,到碳汇交易的“激活”;从金融机构的“慎贷”,到多方联动的“敢贷”,福州用机制创新给海洋经济装上了新引擎,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福州示范”与“福州经验”。(张文奎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