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险!急性荨麻疹或引发致命休克

医生提醒:秋季是皮肤过敏高发季节

指导医生:泉州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王丽纳

日前,厦门52岁的吴女士,因突发急性荨麻疹导致休克,经过医院的紧急抢救,最终转危为安。接诊医生表示,这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过敏反应,来势凶猛,进展极快,可在几小时乃至几分钟内致人死亡。

时值秋季,伴随秋天而来的,不只有一杯奶茶的温热,还有那一声声喷嚏、皮肤上的一团团红疹。在这个过敏高发的季节里,市民朋友应该注意什么?记者邀请泉州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王丽纳做相关科普。

26岁女子食用海鲜险窒息

过敏性休克为何如此凶险?王丽纳解释道,荨麻疹是一种典型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当过敏体质者接触致敏物质时,免疫系统会释放大量炎症介质,使血管通透性异常增加,血浆成分快速渗入组织间隙,造成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急性荨麻疹发展为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

严重过敏反应典型症状包括皮肤黏膜、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其中90%的病例会出现皮肤黏膜症状,如全身突发大面积风团、伴随剧烈瘙痒,严重时可能导致嘴唇变厚、舌头或喉咙肿胀引起呼吸困难,血压急剧下降,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慌甚至昏迷,恶心、呕吐、腹痛。值得注意的是,约10%的严重过敏反应可能不出现皮肤症状,仅表现为单一呼吸或循环系统症状。

“普通过敏症状通常较轻,可能仅表现为皮肤局部瘙痒、红肿等,一般不会累及多个系统。而严重过敏反应会累及身体2个及以上系统,且病情进展迅速,可能在数分钟至1小时内出现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必须紧急处理。”王丽纳说,面对突发严重过敏,现场急救至关重要。首先要立即脱离过敏原,如停食可疑食物、移除接触物、昆虫等;其次要让患者平卧并抬高下肢,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要第一时间拨打120,清晰说明“疑似严重过敏反应”。

“肾上腺素是逆转休克的关键,它能快速收缩血管、缓解喉头水肿,为后续抢救赢得时间。”王丽纳说,近期她接诊的过敏患者中,类似案例并不少见。其中,一名12岁男童在食用零食后全身起风团,很快出现呕吐、血压下降,送医时已处于休克状态;另一名26岁女子在食用海鲜后突发喉头水肿,险些因窒息危及生命。“这些患者的共同特点是病情进展极快,所幸都抢回了黄金抢救时间。”王丽纳说。

秋季过敏高发易被误判

不少人以为春天才容易过敏,秋天比较凉爽,不易过敏。其实这是错的。“秋季是皮肤过敏的高发季节,主要原因包括环境因素和人体生理变化两方面。”王丽纳说,秋季花粉如蒿草、豚草的花粉颗粒更小,更容易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室内尘螨因通风减少而浓度升高;干燥气候还会破坏皮肤屏障,让过敏原更易侵入。值得注意的是,临床数据显示,秋季过敏最易被误判为感冒或皮肤干燥症,如打喷嚏、流涕归因于着凉,实则可能是花粉、粉尘等过敏;皮肤瘙痒脱屑也常被简单归结为秋燥,忽视过敏因素。

王丽纳介绍,除急性荨麻疹外,秋季门诊常见过敏相关皮肤疾病有湿疹、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结节性痒疹、慢性荨麻疹等。急性荨麻疹表现为突发的风团(充血性红斑和团块),呈橘皮样外观,瘙痒剧烈,通常在24小时内消退,可能伴随全身症状如恶心、呕吐或胸闷,部分伴有畏冷、关节肌肉酸痛。湿疹常见红斑、丘疹、渗液、结痂、鳞屑或肥厚斑块,伴有明显瘙痒,皮损可能持续数天甚至更久。普通干燥敏感主要表现为皮肤紧绷、脱屑,纹理加深,瘙痒感相对较轻,或是刺痒不适,无红肿或丘疹,常见于皮脂腺分泌少的部位(四肢、脸颊等)。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核心特征是剧烈瘙痒和湿疹样皮疹,常伴随个人或家族的过敏性疾病史,如哮喘或过敏性鼻炎。

盲目进补可能加重反应

针对民间“过敏是免疫力低下需大补”“激素能去根”等误区,王丽纳给出了专业解释:过敏本质是免疫系统紊乱而非低下,盲目进补可能加重反应;激素虽能快速控制症状,但无法改变过敏体质,需要严格遵医嘱使用。

在日常防护方面,她建议采取分层策略:户外活动要佩戴口罩,回家后及时清洁皮肤;室内要定期除螨、控制湿度;护肤要以保湿修复为核心,沐浴后及时涂抹温和保湿霜;饮食要避免已知过敏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天然食品。

“过敏是一场持久战,但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控制。”王丽纳强调,公众应提高对严重过敏的警惕性,“一旦出现多系统症状,务必争分夺秒送医。生命经不起侥幸,早一秒行动,就多一分希望。”融媒体记者 陈小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