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12时,当开渔令响起,北纬26度30分以南海域所有渔船,以及北纬26度30分以北海域的小型张网作业渔船,结束为期三个半月的伏季休渔期。全省8000多艘渔船鸣笛启航,拉开了新一轮“耕海牧渔”的序幕。

休渔三月,耕海一瞬。自今年5月1日海洋伏季休渔以来,全省伏休秩序平稳有序。1万余艘应休渔船集中回港,近10万渔船民统一上岸,实现“船进港、港规范、网封存、人上岸”。在这场渔业资源保护大考中,政府和渔民齐心协力,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全部纳管

机制协同筑牢监管体系

据了解,福建全省仅在册海洋渔船达1.2万艘,分不同时段、不同区域伏休,海洋休渔监管任务十分艰巨。补短板、强弱项、提质效,去年以来,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海洋与渔业局牵头以“数智”赋能,持续强化在册渔船和乡镇船舶管理。今年,省政府还专门出台文件加强沿海乡镇船舶管理。全省已整合设置船管单位242个,将10万余艘乡镇船舶全部纳入规范管理。

这为海洋伏季休渔打下良好基础。以涉渔船舶为中心,突出岸上、海上和市场“三个监管”,严把异地停靠、过户审批和船位监控“三个关口”,落实依港管船、定人联船和定时点验“三项措施”,全省海洋与渔业部门联合其他涉海部门,严密编织监管执法链条,从海上、渔港码头到近岸、修造船厂,实现全域覆盖、全程监管。

“新质力量”随时“查”。全省在册海洋渔船和乡镇船舶均已装配北斗定位终端,实现船舶动态监管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依托全省渔船动管系统等平台,通过运用北斗示位仪、插卡式AIS、无人机、小目标雷达等高科技设备,实时掌握海上船舶动态信息。强化“离线即警情”要求,对7万余艘次涉渔船舶定位终端进行核查,实行“日跟踪、周报告、月通报”,实现精准预警和快速闭环处置。

“溯源巡查”严格“治”。紧抓船舶修造厂(点)、加油加水加冰补给网点和渔获交易点等三个环节,海洋与渔业部门联合工信、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开展专项行动,加大渔获物交易溯源核查力度,坚决斩断非法捕捞渔获物全链条渠道,对涉渔“三无”船舶溯源倒查、依法拆解,持续保持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全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机构持续强化伏季休渔期执法监管,扎实推进“一查两严管”“清港查船”等专项行动,累计开展执法行动4708次,查办案件212起,查获违规船舶279艘。

“机制协同”深入“管”。深化“五海一边”执法协作,从源头治理和海上打击两方面入手,联合海警执法144次、联合公安执法169次,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省持续压紧压实船东船长主体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全力加强渔港渔船安全监管工作。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聚焦中大型、核载10人以上渔船消防救生、航行通导等设备配备情况,强化渔船安全生产执法检查。部署渔港专项行动,全面清理整治港区污染防治、火灾隐患等问题。

直达一线

多措并举护航平安出海

保障海上安全生产成为锤炼干部队伍的“练兵场”。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为牵引,聚焦基层一线、群众身边的问题,持之以恒改作风、树新风,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解群众难题、护渔民平安的实际行动。

创新服务暖民心。福建省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围绕渔业船舶管理,加强整体设计,推动模式创新,推出渔业船舶生产经营“一件事”。按照农业农村部部署安排,推广运用覆盖全部四类法定渔船证书(渔业船网工具指标批准书、所有权登记证书、国籍证书、捕捞许可证)的电子证书。船东船长可在“掌上”申领电子证书,享受“一机在手、证书全有”的数字便利。在接受渔业执法检查、办理渔业渔政相关业务时可出示电子证书代替纸质证书。这不仅提升了行政效率和执法精准度,也为渔业安全生产和规范化管理奠定了更坚实的数字化基础。

督导指导强基础。今年福建伏休秩序初始即严、一严到底,保持良好的伏休秩序,得益于根据海上安全生产形势不同阶段特点,提前作出部署安排,持续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倾。我省先后派出6个伏休督导组、8个驻重点渔港执法监管组,分区包片加强工作帮扶,提升基层监管执法效能。大力推进船员培训考试以及船东船长安全教育工作,累计组织考试378场次,培训船员1万余名。广泛开展伏季休渔宣传周等活动,让伏休制度深入人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浓厚氛围。

安全调度促落实。8月16日12时全省8000余艘渔船结束伏休。为加强开渔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当天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指挥调度在省海洋与渔业局进行。少了层层汇报环节,直接现场连线沿海渔船民群众、船管站、村委会、基层干部及一线执法人员,看现场情况、听一线声音、护开渔安全。连线的船长们纷纷表示,已做足出海准备,特别是对照农业农村部相关要求加强安全自查,自觉做到“不带病”出海。指挥调度现场还要求,开渔后将进一步强化“省市县乡村站”各方责任落实,加强渔船出海护航,紧盯重点人群、重点船舶、重点地区、重点海域,加强渔业综合治理力度,切实维护海上生产秩序,确保渔船生产既安全又丰收。同时,继续加强北纬26度30分以北海域休渔渔船监管。

休养并举

共绘人海和谐新图景

伏季休渔是守护海洋生态平衡、保障渔业长远发展的“生态约定”。从“执法堵漏”到“产业疏解”,全省各地正以疏堵结合的创新实践,打出“保护与开发”组合拳,让渔民端稳“生态饭碗”。

“往岸上走”,在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支持下,渔民早已不止于“捕鱼”。通过“渔旅融合”,一个个网红渔村涌现,渔民转型为“电商小二”,游客可以体验渔市交易、品尝海鲜盛宴,感受浓厚的海洋文化。产村融合,构建发展新能级,越来越多的渔业乡镇积极转型,推动海洋食品、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打造海洋新兴产业集群。

“往深海走”,向新型养殖要效益。加快推广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助力传统渔业向高值高效模式跃升;全省累计改造传统网箱100多万口、贝藻类筏式养殖设施70多万亩,投建深水大网箱超6000口、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25台。

与此同时,考虑到每年夏季是水生生物繁衍生息的重要时节,禁渔与放流,休养并举,今年5月以来,全省各地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投放超15亿多尾(粒、只)水生动物。

2024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924.7万吨、同比增长3.9%,居全国第三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水产品出口额、海水养殖产量、深远海养殖规模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实现渔民生活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双赢”局面,这份“蓝色粮仓”的成绩单里藏着海洋的馈赠与渔民的智慧。

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既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省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统筹好渔业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当八月的海风再次扬起千帆,这片休养生息的海域必将以更丰饶的馈赠回应每一份守护与期待。近日,沿海各地“第一网”海鲜陆续上岸,渔民表示今年第一网产量比往年都好。

顺应天时,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碧波荡漾的东海之上,一曲人海和谐的现代牧歌越唱越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