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台湾来
在乡村振兴中找到完美契合点。
文ㅣ闫旭 林春茵
这里不仅集耕读文化体验、养生度假、生态观光于一体,独特的丹霞地貌和田园风景还吸引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左图:台青文创团队开发的耕读李家,已成为当地知名的森林康养基地。 右图:位于福建泰宁的“耕读李家”森林康养基地是当地乡村旅游网红目的地。
“我是拿着规划设计图、来自台湾的福建新村民。”台南姑娘张欣颐这样介绍自己。
2014年,从台湾辅仁大学景观设计系研究所毕业的她,跟随台湾乡创团队来到福建参与美丽乡村项目,负责空间规划设计。
来自台湾的福建新村民
来到距离县城约12公里的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杉城镇际溪村,当地人习以为常的丹霞地貌、田园风景,在张欣颐眼中有了另一种可能性。
宋朝名相李纲在这里写下《瑞光岩丹霞禅院记》,明代兵部尚书李春烨青年时期在这里潜心修学、走向仕途。因此,张欣颐和伙伴们在福建的第一个乡村营造项目被命名为“耕读李家”。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往城里跑,为什么你们会想来乡村呢?”张欣颐刚入驻际溪村时,很多村民感到不解。
“我们只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我们刚好有能力,大陆刚好有舞台。”张欣颐答道,台湾地方发展的理念,强调以人文故事延续空间生命力;而三明有好山好水好政策,让她有灵感去勾画美丽乡村,“我们在大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找到完美契合点。”
这个“契合点”,给了台湾乡建乡创青年筑梦圆梦的机会,也有了张欣颐团队的“台湾经验,大陆实践”乡村营造路径。在张欣颐看来,描绘乡村振兴路线图,要整合在地资源,挖掘特色文化,创造更大的价值。
用设计点亮乡村
张欣颐认为,三明是著名的红土地,泰宁又是“一个很有综合性的地方”,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有相对精巧的地质景观,尤为特殊的是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招牌,光是这一点就有持续进行乡建乡创的价值。
“要改造一个村子,先要真心实意地爱上它。”张欣颐说,改造乡村的目的不止于硬件条件的改善,住在里面的人也应该成为环境营造的一份子。
在驻村的时间里,张欣颐与际溪村的村民们一起烧火做饭,共同生产生活。“红军可乐”让她和村民、地方干部“打成一片”;每到饭点走在村道上,村民们总会喊道:“小张,来家里吃饭”;端午节前夕跟着奶奶上山采粽叶,一起包粽子;四季轮替都能跟着婶婶一起采收新鲜蔬果和田间野菜……
“际溪村就这样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在这里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也拥有了新的家人。”张欣颐说。
如今的际溪村,老旧村居变成错落有致的民宿,“耕读李家”有两岸文创品展示、乡村图书吧,有研学基地、创客坊,结合当地绿色生态环境、台湾乡建经验和高校人才,营造出了“一方农耕乐园,一处心灵原乡”的田园胜景。
对张欣颐来说,“耕读李家”是一个“小小起点”,是“一份初心”,成为两岸乡创交流的桥梁与平台。
六年时间里,她的足迹遍布福建数个县市百余个乡村,带着“用设计点亮乡村,把他乡变成故乡,让游人成为家人”的理念,服务了其中超过20个村落。
泰宁县县长王胜文说,台湾青年不断参与到泰宁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在发展民宿、特色农产品以及文创方面发挥所长,未来期待台湾更多的创业青年到这里寻找发展空间。
把他乡变故乡
对于“80后”台湾青年谢孟霖来说,清流县同样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在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创业近三年的他,完成了人生中的三件大事:办厂、娶妻、生子。
清流是三明引进台资企业最多的县。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2009年5月获批设立,成为福建省6个国家级台农创业园之一,并连续多年在大陆二十几个国家级台农创业园建设评价中名列前茅。
清流台农创业园管委会副主任魏永富认为,取得这份成绩,源自近年来清流台农创业园通过“惠台政策+服务创新”推动两岸“一家亲”的心灵契合,“特色项目+技术创新”推动两岸“多领域”的产业契合,“高优产品+销售创新”推动两岸“全方位”的市场契合等“三加三合”特色做法,不断提升园区建设水平。
目前,清流台农创业园有69家台资企业,总投资13.76亿元(人民币,下同),年产值达10.1亿元,成为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基地、现代农林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海峡西岸生态休闲旅游胜地、闽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重要平台。
2018年,谢孟霖在这里创办了欣展农业有限公司,从事九层塔种植以及辛香料精深加工。此前,他做了充分的市场调查,发现在大陆经营农业的台企很多,但多是观赏性花卉、果蔬,辛香料种植和加工几乎较为空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九层塔在清流春夏秋都能种,而且台农创业园利好政策众多,无论是企业注册、项目招工,还是台湾居民居住证申办、结婚证办理等,都一直跟踪服务。“谢孟霖相信,“在这里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今年4月,他又与大陆青年黄水瑞合作,成立了一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规划建设集精品果蔬种植、优质水产养殖、台湾民俗体验、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观光园。
谢孟霖说,大陆市场充满活力,加上清流山好水好生态好,发展休闲农业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