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鸟的天堂”
“三明所实践的‘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是对‘生态中国’建设提供的一个绿色样本。”
文ㅣ林春茵 闫旭
“呜、呜、呜——”75岁的杨美林,啜起嘴唇,呼啸声在君子峰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密林里回荡。
尾音拖曳,观鸟摄影迷们在迷彩幔帘后架起长枪短炮,屏息。杨美林手执长竹柄的粮罐,把谷子和玉米点在树干和岩石上,两只白鹇翩然踱步而出,随着点食路线展翅啄食。相机咔嚓声立即密集响起。
折翼白鹇与“深山唤鸟人”
白鹇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别处不常见,在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却成群结队闯入摄影家镜头。
一个原因是明溪森林覆盖率高达81.48%,又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上,春秋两季数百万只候鸟来此越冬,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县之一。
另一个原因,则是鸟儿们听杨美林的话。不单是白鹇,路过的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鸳鸯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不少也是杨美林的“好朋友” 。
杨美林是明溪县紫云村村民。紫云村自古鸟多,村民得设法防着鸟偷吃粮食、驱鸟捕鸟,但他却爱鸟。
杨美林向记者回忆说,有一次,他发现一只白鹇翅膀耷拉,叫声哀哀。他轻轻捏白鹇的翅膀,摸到断骨,帮着把骨头推回,包扎敷药,养了好几天,从此“它就更黏我了”。
杨美林的孙子杨水清,也把“爱鸟”耳濡目染地传承下来。“紫云的山水鸟兽是美丽的”,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和物种专家来来去去,也一直向少年杨水清传递着这个概念。
2014年到2015年,杨水清去台湾交流学习。他告诉记者,在台湾读书最大的收获,是“台湾人讲故事的方式”。
“庭院可能就只有一棵树,却有讲不完的故事。”杨水清说,乡村变得生机勃勃,这给了他很大启迪,令他萌发念头:“回家,活化紫云村。”
2015年9月,杨水清和爷爷杨美林承包下均峰一处山林。山谷里野生红豆杉茂密,有足够多的红果子让野鸟饱腹。
“我们找过很多家专业鸟会进行调研论证,野鸟不会对爷爷的投喂产生依赖。”他打比方,对于白鹇来说,那些玉米谷粒只是“小点心”,红豆和虫子则是“烧肉”和“排骨”。
杨水清集合一群志同道合的爱鸟之人,从鸟类调研做起,修复保护鸟道,营造观测点。他们最为投注心血的是“把明溪鸟道最美一面带给全世界镜头”,因此有山瀑、有浅溪,有稻田、有山谷,乃至于有古寺……每个观鸟点的布景都匠心独运。
随着观鸟点的建立,杨美林的啸声逐渐成为白鹇现身的集结号,他也被雅称为“深山唤鸟人”。
明溪白鹇展翅飞到大石头上吃食。(江月兰 摄)
每天清晨6时许,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75岁的老人杨美林,都会来到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峰山谷里,向山林深处发出一声呼唤,白鹇便会翩然而至,在他身边觅食、嬉戏。
观鸟人和观鸟点
这几年,不少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紫云,跟随杨美林进山“会鸟”。甚至有欧洲游客将杨美林“会鸟点”所在的经纬度、以及“如何找到杨美林”制作成攻略,引来更多海外同好按图索骥。
有一对瑞典夫妇,妻子行动障碍以轮椅出行,但他们凭借国外网站找到的经纬度攻略,竟不远万里,直奔紫云村观鸟。
杨美林告诉记者,这几年有亮点有大变化:家里五间客房都是民宿,客人常年不断;村里没人打鸟了,开观鸟民宿的越来越多,有几个甚至是从国外回来的归侨。
杨家掌勺的,是杨美林儿媳饶秋兰。她手脚麻利,一个人捯饬三桌像样的饭菜不在话下。天南地北的观鸟人吃了她挖的竹笋和红菇,又教会她做河南烩面和美国煎牛排。
手脚勤快的村妇和村民被杨水清请来,教研学营的大学生和孩子们打草鞋、做糍粑、打擂茶。3年间,村里开了6家民宿,村民还组了个滴滴车队。
不少村民找到杨水清,“申请”在自家林地里建造观鸟点。杨水清笑说,村里已经有13位“富有科研精神”的村民率先通过培训成为“鸟导”。
观鸟业和村庄活化
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党支部书记杨发喜告诉记者,刚开始村民对观鸟旅游业还有些顾虑和怀疑,但“分了两次红,本钱都回来了”。
两年前,在俄罗斯经商的杨发喜回到老家紫云村,担任村干部。他观察到,虽然村里只有四五百人,但现在回来的以三四十岁青壮年居多,“每个人都带着点手艺,对村庄当然好”。
53岁的罗叶生也是从意大利回国的华侨,他所经营的民宿主打森林康养,地处数百亩柑橘林和竹林里,已经小有名气。
明溪县委副书记陈谊声说,鸟类资源成为明溪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富矿,“紫云并不是个案”。
明溪县正在探索村社合一观鸟合作社的模式,共同培育乡村生态观鸟旅游市场。目前,当地已注册成立旦上、紫云等5家观鸟专业合作社。
同时,当地也保护与修复国际候鸟通道,推进森林康养+生态观鸟旅游,已建立中溪、旦上、紫云、下汴、福西等12个森林康养基地。
明溪县夏阳乡党委书记池昌江说,紫云村已建成闽学展馆,眼下正抓紧历史风情街、十里闽学步道、理学园、龙西湖景观灯闽学村项目建设。
左图:美丽的白鹇鸟。(狄宇 摄) 右图: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成为摄影人打卡点。
“千年鸟道”和“鸟的天堂”
正处于国际候鸟道上的明溪县夏坊乡中溪村,也在谱写另一个野鸟和村庄活化的故事。 水稻收割时节,35岁的三明市明溪县夏坊乡中溪村农民卢集明,把村里30亩水田留作“小鸟的粮仓”,颗粒不收。不仅于此,他和村民们种下的荷花,冬天也不收藕,留下来款待前来越冬的鸟类朋友。
三明市森林覆盖率78.73%,是中国最绿省份福建的最绿城市。境内的明溪县,森林覆盖率更高达80.6%,地处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上。这条“千年鸟道”以丰茂森林,每年迎来数百万只候鸟越冬繁殖,被称为“鸟的天堂”。
中溪村已全境规划为明溪湿地公园,这是福建首个省级湿地公园。园内,溪流清澈,空气清冽;沿河而上,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孕育的野生阔叶林连绵不绝,世界濒危物种、堪称“国宝”的中华秋沙鸭曾在此越冬,白颈长尾雉、珠颈斑鸠、红嘴蓝鹊、灰胸竹鸡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时现身,鸳鸯、白鹇更是成百上千只结队而来。
中溪村地处“鸟的天堂”里,卢集明和村里36户村民成立观鸟合作社,在浅水河滩处、密林深处和水田边上自建白鹇、鸳鸯、三宝鸟、红嘴蓝鹊等4个观鸟点。
在红嘴蓝鹊观鸟点,林间嬉戏的各种鸟类冠羽各异,叫声清脆动人。一处浅滩的树枝上,十余只鸳鸯共同栖息,还有几只在湿地里啄食,时而扑翅低飞,时而相啄嬉戏。
卢集明告诉记者,他和村里年轻人这几年都在冬季组织护鸟队巡山,“确保鸟儿越冬庇护所的安全”,“在我们对这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了解更多之前,爱鸟早就是我们村不成文的村规”。
中溪村村民把水田让给鸟儿当粮仓,却在房前屋后搭起大棚种植食用菌和特色土产,并发展起观鸟旅游。这两年,卢集明开办的观鸟民宿,在候鸟密集到访的春冬两季,一房难求。
2019年底,福建省观鸟会副会长黄学鼎团队在明溪湿地公园观测到8只中华秋沙鸭。这一中国特有鸟类,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全球仅存不足1000只,早被列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濒危鸟类红皮书和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濒危鸟类名录。
“当地观鸟旅游业兴起,生态意识浓厚,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起到良好作用。”黄学鼎说,包括中华秋沙鸭在内,明溪已经观测并记录在册的野生鸟类多达316种,占福建全省六成。
三明市林业局局长刘小彦说,在三明这个中国最绿城市,“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已经成为当地的生态福利写照;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银豹、金钱豹等濒危物种在此间都有踪迹,这里是福建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三明所实践的‘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是对‘生态中国’建设提供的一个绿色样本。”刘小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