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万寿岩
“这是中国对整个世界的贡献”
文ㅣ林春茵
万寿岩遗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西北的石灰岩孤峰上。
上世纪80年代,三明钢铁厂斥巨资买下开矿,山顶已被炸药夷为平地。岩前村村民怜惜乡土,与之纷争,最激烈时,有人坐到两吨炸药引线上。
20年后,考古学界公认,“北有周口店,南有万寿岩”。
从炸药中抢救下来
当年负责挖掘的考古专家陈子文对记者说,正因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孜孜保护,万寿岩才得以从炸药中抢救下来。
万寿岩有何重要?陈子文指着船帆洞一片古人类人工铺就的鹅卵石地面说:“中国唯一,世界罕见,人类室内装修史的第一篇第一章,要从这里写起。”
1999年9月,三明市政府协调各方,限期一个月,福建博物院、三明市文管办和三明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破案”,决定万寿岩的去留。
“当时,三钢库存仅存7天用料,万寿岩采矿一停,炼钢生产立刻告急。”原三钢岩前矿山开发公司经理李兰久告诉记者,停止开山,直接损失高达120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影响该公司长期效益则超过20亿元。
考古和挖矿,此消彼长,有时考古队员刚刚离开警备区,收信炸山的震荡立即更为剧烈,竟能将他们的吉普车震离地面。“山顶上排山倒海地炸山,我们在半山山洞戴着头盔工作,碎石天女散花。”万寿岩遗址博物馆馆长、当年的考古队员余生富说。
1999年10月12日,掘地1.7米深后,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权威认定的史前绝灭种化石出土,被知名旧石器考古专家张深水确认的打制石器出土,120平方米的石铺地面也被发现。
更为振奋的是,灵峰洞发现了打制石器,将古人类在福建活动历史提前到18.5万年前,为闽台两岸的史前渊源提供了珍贵实据。
曾参与北京周口店遗址发掘工作的考古泰斗贾兰坡先生也认为:“这个遗址很重要,必须保护!”
然而,炮声依旧隆隆。陈子文坦言,万寿岩是否能保得下来,“我心里,没底”。
“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一锤定音。2000年1月1日,他批示要求认真妥善保护万寿岩。
他指出,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
“批示强调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建设的辩证关系,这些观点,一直到今天,都具有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福建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说。
矿炮,终于应声而熄。
如今,万寿岩遗址变身为遗址展示、科普教育、学术研究、闽台文化溯源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郑国珍期许,未来能在此以科技手段展示18.5万年前的星空,重现旧石器时代以来的生态植被。
万寿岩“活”起来
越来越多的岩前村年轻人回村经营农家乐。余生富也决意留在家乡三明,这位厦门大学考古系毕业的高材生,用20年亲历“万寿岩文物活起来”的过程。
2000年,万寿岩遗址列入国保单位、编制保护规划。2017年,《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条例》出台。同年,万寿岩遗址列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迎客……
如今,万寿岩遗址保护享誉国际。
俄罗斯考古专家雷宾·叶夫根尼赞其为“延绵不绝的文明之光”。马来西亚考古专家穆赫德·赛义丁则表示:“能够将人类活动追溯至近20万年前,这样的遗址是中国对于整个世界的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三钢董事长黎立璋透露,三钢强调绿色发展,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近600亿元,正与万寿岩合作打造工业观光旅游,“续写与万寿岩的新故事”。
三明以森林覆盖率78.73%成为“中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三明市委书记林兴禄说,三明将牢记嘱托,“保护好历史文物,保护好生态环境,如今已经成为三明的文化共识。”
■ 链接
解密万寿岩今生前世
万寿岩,是座石灰岩孤峰,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市郊的三元区岩前村。这里因发现史前人类遗址,而被考古学界公认为“北有周口店,南有万寿岩”。
从几十万年前就开始凝视人类的万寿岩,20年前见证了中国如何在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做出抉择,20年后亲历着今天的中国,如何与自然、文物和谐共生。
陈子文的想象
一大片大小排列的鹅卵石,镶嵌在万寿岩船帆洞里,面积达到120平方米。
考古专家陈子文当年全程参与万寿岩考古发掘。他指着这片人工石铺鹅卵石地面告诉记者,“中国唯一,世界罕见,人类室内装修史的第一章第一个章节,要从这里写起。”
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古人类,为了保持洞穴干燥,不但进行人工石铺地面,靠近洞口的地方,还修建了一个U型的排水沟槽。至今石块排列密致、沟槽清晰可见,很多研究者把这称作是中国最早的“室内装修工程”。
专家们说,船帆洞的石铺地面为研究早期古人类适应改造生活环境的能力,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一早期古人类活动遗迹在中国独一无二,在世界上也仅有非洲曾发现一例。
在严谨的科考之余,陈子文有时会放飞想象。在船帆洞内一角,一些岩石高度恰巧可以利用做石凳,岩壁上还可做天然壁龛。“4万年前,这一定是当初洞穴生活中最温馨的一角”。
当年,考古人员在万寿岩的船帆洞和另一处洞穴灵峰洞,还发现了2000余件打制石器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把福建古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18.5万年前。不但填补了福建省考古学年代上的一段空白,也是华东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万寿岩因此被称为“闽人之源”。遗址中出土的石制品,也为闽台史前文化同源提供了新证据。
“在同一座山上,集合了那么多洞穴类型遗址,就连这一点,全国也不多见。”陈子文说。
余生富的选择
万寿岩这片重要遗迹的发现和保护过程,几经波折,甚至险些遭遇“灭顶之灾”。20余年间,这一抢救保护过程,一再被总结。
三明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余生富当时在三明市博物馆工作。21年前,余生富参加了被称为“炸药包下挖宝”的万寿岩遗址考古发掘工作。
万寿岩因为岩石中含有炼钢工艺所需的一种矿石,上世纪80年代,被三明钢铁厂出资购买作为采矿点,山顶几乎都要被炸平了。
焦急的岩前村村民们四处奔走呼吁,对与采矿方直接对峙。1999年9月,福建博物院、三明市文管办和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正式对万寿岩的灵峰洞和船帆洞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三钢”则为考古队提供经费。双方约定,考古期限为一个月。考古工作时间以分秒计算!
如同“限期破案”,负责考古发掘的陈子文、余生富住到了山脚下,几位村民干脆住到了山洞里。
半个月过去了,颗粒无收。当余生富站在灵峰洞洞口再忆起当时种种,平淡叙述中记者仍能窥见当时的惊心动魄。
余生富说,当时酷暑而风沙极大,山顶上排山倒海地炸山。考古队员们戴着头盔工作,石头天女散花坠落。有时队员刚刚离开警备区,炸山的震荡将吉普车震离地面。
即使,当考古队员们在灵峰洞里发现钙板下的18万年前史前人类石制品。炮声仍未停歇。
直至当时的福建省领导一锤定音。2000年1月,时任福建省领导作出批示。“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
炮声方才应声而熄。此后20年,万寿岩走上整体保护之路。而自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的余生富,决定留在家乡三明。他曾任职多年万寿岩遗址博物馆馆长,卸任后成为该馆最资深的义务讲解员。“离不开万寿岩。”余生富说,“内心有个声音,要不辱使命、持续不断做好万寿岩遗址保护。”
如今,如同参与万寿岩保护的专家学者一样,余生富最关心的是,如何让万寿岩遗址“活起来”。
万寿岩已获立法保护。2001年,三明出台《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保护管理规定》,2017年三明市人大常委地方立法《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条例》。
2019年6月,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学术研究多领域推进,当年12月,国际多位考古学者来到万寿岩展开学术交流。
为了让孩子们“走进万寿岩”,当地兴建三明市中小学生实践活动基地,设计了注重体验互动的活动。每到周二周三,穿“野人衫”孩子们来到万寿岩,再现石铺地面“施工”现场、比赛化石归类、修复文物等。尽管今年遭遇疫情,但仅仅是今年前三个季度,遗址博物馆就接待游客约8.4万人次。
刘光军的历险
2003年,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按照近20万年时间序列来推断,万寿岩遗址或许不仅仅只有4个时期人类生活痕迹,漫长的岁月里究竟发生了那些生死存亡的故事?这有待于一支科学、强大的考古力量去挖掘。
当时,万寿岩考古队员们计划从万寿岩最底层的船帆洞穿越到最上层的龙井洞。而事实上,洞穴考古险象环生,考古队员有时也会遭遇生死考验。
原万寿岩考古队员、清流县博物馆馆长刘光军就曾经卡在一处名叫螺蛳壳的关口,命悬一线。
刘光军向记者回忆说,他先将头和肩膀从底部钻进螺蛳壳,已感觉呼吸困难,四壁冰冷促狭,接近螺蛳壳中部转弯处,他在挣扎扭动的同时,需要用一个近似柔术的动作,从石缝中硬抽出来。而他被卡住了。
他感到整座山岩压在身上,眼前一阵金星乱迸,力气在慢慢耗掉,背脊一阵阵发凉,感觉世界末日来到了。同伴们安慰他,给他递水。
刘光军告诉记者,他一定要让自己情绪平静下来,他闭上眼睛,想起故乡油菜花盛开的原野、老婆在田间耘苗、孩子在家门口嬉戏。他抓住同事的手臂,运足最后一口气,两脚紧蹬岩壁,身形一缩,竟然从转弯口挣脱出来了。
如今,万寿岩文旅特色小镇处处都是刘光军“想象中最美的家乡”模样。今年下半年已启动万寿岩遗址博物馆数字化保护项目,项目包括数字化展示平台、互联网传播和数字文创等今年获批4A级景区的三明万寿岩文旅小镇,在遗址周边将逐步开发岩下花海、野人部落、研学体验园、生态农庄、“岩食荟”小吃一条街等配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