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二 

两岸合作“有戏”

在传递传统记忆的同时,也在培养两岸融合发展的新生力量。

文ㅣ杨伏山 林春茵

5e1298892a47a.png

“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歌仔戏”冬令营在厦举办,两岸青年演员一同参与培训。


历时一周的“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歌仔戏”冬令营,在厦门闭营了。

但在厦门市歌仔戏研习中心负责人看来,此次培训在两岸青年演员中悄然播下友谊的种子,使得两岸的歌仔戏传统艺术得以进一步传承。


携手培育“种子”传承歌仔戏

该冬令营由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厦门市歌仔戏研习中心、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团共同举办,旨在挖掘、培育更多优秀的歌仔戏“种子”。两岸歌仔戏名角、台湾歌仔戏明星唐美云,厦门市歌仔戏研习中心副主任、一级演员庄海蓉,歌仔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志明等手把手传授技艺。

厦门市歌仔戏研习中心主任林德和向记者表示,从两岸合作排演剧目到举办此次冬令营,两岸艺术交流一直在探索不同的新模式、新路径。

闭营式上,台湾青年演员与厦门市歌仔戏研习中心的青年演员,共演了一台有关“梁祝化蝶”的折子戏。

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团的杜健玮和厦门市歌仔戏研习中心的郭少鹏为了诠释好同一个角色“雨秋霖”,天天参与排练,“每一根骨头几乎要僵硬了”。两岸歌仔戏一线知名演员的亲自传授,为两位青年演员带来了新的动力。

“雨秋霖”是2009年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团与厦门市歌仔戏研习中心合作排演的剧目《蝴蝶之恋》的男一号角色,当时由唐美云饰演。这部由两岸首度合作排演的歌仔戏,开创了60年来两岸歌仔戏剧团同演一台戏的先例,被两岸艺术界称为“两岸戏曲合作破冰之旅”“歌仔戏艺术发展的里程碑”,唐美云成为首位获得中国艺术节表演奖的台湾演员。

时隔10年,此次冬令营被誉为两岸两个剧团“蝴蝶双飞,再续情缘”。

“再度来到厦门,我感觉像回家一样,‘雨秋霖’回来了!”唐美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岸歌仔戏虽在艺术发展上存在差异,但在推动歌仔戏传承与发展的理念、使命感极其相似,此次冬令营可以看作是上一次合作的延续与深化。

“两岸年轻人融合在一起,说明两岸共同的中华文化底蕴不能随便抹灭。”唐美云说。

庄海蓉也认为,两岸歌仔戏同根同源、同腔同调,但表演风格有些许差异,让两岸青年同台学习、交流、切磋,对他们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培育更多优秀的歌仔戏“种子”,是两岸歌仔戏界共同的目标。“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冬令营始于2018年初,每期主题不同,以艺术研学为主,播撒闽南传统艺术种子,让台湾青少年有机会来大陆学习,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前,该冬令营已举办过高甲戏、南音两期。


“海峡组合”开《盛宴》

台湾的剧本、大陆的导演,台湾的舞美、两岸的演员……一台闽台合作的话剧《盛宴》在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期间上演,也颇受好评。

大陆公布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26条措施,其中支持台湾文艺工作者进入大陆文艺院团、研究机构工作或研学,令《盛宴》被业界视为戏剧界“海峡组合”的标杆。

在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中,《盛宴》讲述原为台湾基隆八斗子望族的陈家家道中落,某日,四兄妹中的大哥、三弟和小妹在破旧海滨别墅内的“海鲜盛宴”中回忆家族往事,而别墅内室躺着他们痴呆多年、大限将至的母亲。

台湾大学戏剧学系暨研究所专任教授、知名西方戏剧学者纪蔚然操刀《盛宴》剧本,这已是他第四度与福建人民艺术剧院(简称“福建人艺”)合作。此前,纪蔚然的《夜夜夜麻》《莎士比亚打麻将》《衣帽间》已搬上“福建人艺”舞台。

从最初只贡献剧本,到推举同戏剧系的教师、台湾话剧资深演员姚坤君“登陆”参演《衣帽间》,再到如今举荐台湾资源全方位投入共同排演《盛宴》,纪蔚然与大陆戏剧的融合越来越“有瘾”。

“台湾当下商演氛围中,《盛宴》未必有机会搬上舞台,而如今不断被更多人看到,实在开心。”纪蔚然说,目前双方正计划把《盛宴》作为“当代家庭三部曲”之一,继续推出后续,暂定为《两个家庭15.3坪》;剧本正在创作,明年即可上演。

纪蔚然的剧本有诸多台湾俚语俗语,题材不忌,麻辣利爽。历经数度合作,从《衣帽间》关切小镇青年出路,到《盛宴》探讨“老龄化社会”,主题越来越关注两岸共有的困境。纪蔚然觉得,“这样,两岸应有共鸣。”

“福建人艺”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陈大联执导《盛宴》,他曾为此赴台一月有余,“和台湾孩子过了个很有趣的中秋和暑假。”他告诉中新社记者,已有不少台湾学子向他表示到大陆工作的意向。

与台湾教学方式先动肢体不同,这位大陆导演却先操练台词,让台湾学子耳目一新。此次登台,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学生彭士诠、王惟汉和吕维真都是首度与大陆演员联袂演出,各有所得。

“大陆演员可以很轻松地把台湾咬字讲得很清楚,表演也很有爆发力。”剧中“大哥”扮演者彭士诠说,他曾在大陆做过支教,此番更对大陆有所了解,“大陆演出资源丰富,对舞台剧的支持力度也很大。”

扮演“三弟”的王惟汉曾在上海度过童年,却仍觉得两岸演员同台演出“大开眼界”,期待再次交流合作。扮演“小妹”的吕维真,原来很担心台湾表演风格不被接受,“但通过共同演出、交流学习,我觉得两岸之间的表演是可以融合的。”

在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看来,纪蔚然永远把目光关注到人性的最深处,而台湾演员自然松弛的演出让纪蔚然的戏“更接地气”。

“从《盛宴》来看,两岸合作‘有戏’。”陈大联认为,纪蔚然的剧作“深具当代华语剧场标杆性的意义,应为当下大陆剧场创作带来新的取向和质感。”

“大陆惠及台胞26条新措施带来两岸戏剧界合作利好。”《盛宴》出品人、“福建人艺”副院长杨翔说,目前该剧院正打造“海峡两岸话剧创作合作基地”,实施两岸青年演员培养计划,除了与台湾编剧合作,还邀请台湾演员、舞美、设计等人员加入项目团队。


“26条措施”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长期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的厦门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认为,“26条措施”是对两岸融合发展一个非常具体的落实,更加深化。

“两岸融合发展是未来两岸交流的主轴,也是提供两岸青年新融合的最好契机。”在曾学文看来,从大陆2018年2月出台的“31条措施”到“26条措施”,关键词就是“合作”,在合作中取得双赢,在合作中融合发展,顺应了两岸深化融合发展的大势。

“‘26条措施’就是两岸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曾学文告诉记者,他比较关注其中第19条措施,即“台湾文创机构、单位或个人可参与大陆文创园区建设营运、参加大陆各类文创赛事、文艺展演展示活动。台湾文艺工作者可进入大陆文艺院团、研究机构工作或研学”,这与他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多具体的关联。

他认为,过去两岸文化交流更侧重于文化根脉的传承,未来两岸文化交流则需要在融合发展上有新思路;从“31条措施”到“26条措施”,吸纳台湾相关人士前来大陆参加各种展示、展演,包括台湾文艺工作者可以到大陆文艺院团、研究机构工作和研学,表明两岸交流已上升到更深入的层面。

“因为在两岸文化实际交流中,台湾很多文化艺术工作者从事文化活动多是以个人身份单打独斗,台湾整个文化环境不像大陆可以提供这么多艺术院团、表演团体、学校等平台发挥其才干。”曾学文认为,“26条措施”把个人与单位提到同一平台上来,具有很强针对性,未来能够吸纳更多台湾个体文艺工作者和年轻人参与、融入到两岸融合发展之中。

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的歌仔戏《侨批》,2019年4月在厦门首演,日前又在福州亮相第16届中国戏剧节,均邀请台湾演员同台演出。曾学文说,他们非常乐意参与这样的演出,返台后还专门发来微信感谢提供这么好的平台。

“在台湾,这些乐队大部分是以个体接演出任务。现在‘26条措施’出台,势将为他们前来大陆展示、展演提供更多工作机会。”曾学文说,去年至今,厦门多次举办闽南传统艺术培训,很多“00后”台湾年轻人前来参与研学培训,可谓“争先恐后”。

去年闽南传统艺术培训后,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和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合作推出的一台闽台地方戏《阿搭嫂》,在台湾演出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曾学文说,这为参与培训学员提供了培训之后展示、展演的平台,对学员演技的提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提升了台湾艺术团队和个人的知名度。

2018年10月,《阿搭嫂》前来厦门参加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演出,今年又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艺术节展演。曾学文告诉记者,参与演出的台湾年轻人希望今后能到北京等更多的地方献演,一展才艺。

在他眼里,两岸交流中在传递传统记忆的同时,也在培养两岸融合发展的新生力量。

“‘26条措施’都是实实在在、具体可操作的。”曾学文相信,“26条措施”出台之后,大陆一定会为台胞开放更多的平台,提供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