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大地,红旗不倒。作为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毛泽东思想重要形成地,龙岩孕育了“二十年红旗不倒”的红色传奇,留存着753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0623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和1329条(则)红军标语,这些珍贵遗存共同构成了中国革命史上熠熠生辉的“红色基因库”。近年来,龙岩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以立法保护固根基、以创新传播活灵魂、以文旅融合促发展,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为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强化修缮保护 守护红色根脉

红色遗存是历史的见证,保护红色资源就是守护精神根脉。龙岩以立法为引领、以机制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红色文化遗存保护体系,让革命旧址、文物史料在时光长河中完好留存。

作为全国率先出台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地方性法规的设区市,龙岩在2017年便颁布实施《龙岩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又审议通过《关于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展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将包括办理红色文化遗存、英烈权益保护在内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列为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办案范围,让保护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在此基础上,各县(市、区)纷纷跟进,连城县成立红色文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家库,形成国家、省、县、未定级的四级革命文物保护体系,完成松毛岭红军小道、战壕,福建军区二分区委机关旧址等30余个不可移动红色遗存的抢救维修,让革命旧址重焕生机。

按照“修旧如旧、活化赋能”原则,龙岩持续推进红色遗址修缮工程,截至2025年6月,龙岩市国保、省保、县保红色文化遗存的修缮保护率分别达到100%、85%、65%,让沉睡的红色遗址重新“活”起来。

深挖精神内涵 讲好红色故事

红色文化的传承,核心在于精神的传播。龙岩市深耕红色资源富矿,依托古田会议丰碑、调查研究模范、万里长征起点、中央红色交通线等红色文化资源,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阐释。

“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泉整训期间,就在这棵大榕树下召开群众大会,号召工农团结起来......”在连城新泉大榕树下,年逾七旬的老党员张开涛的红色故事讲解赢得游客阵阵掌声。作为“大榕树讲坛”的义务讲解员,他7年多来义务讲解1000多场次,听众超2万人次;而在新泉整训纪念馆里,“红色小小讲解员”接力宣讲,成为红培阵地的“新生力量”。从白发老者到青涩少年,龙岩市培育起一支多层次红色宣讲队伍,让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红色教育阵地持续扩容升级。我市在已经修缮完成的国保及重要省保红色文化遗存普遍设置了红色文化专题辅助展或复原陈列,并将这些红色文化遗存纳入精品旅游线路,作为党性教育、红色研学和旅游参观的现场教学点(基地),并成为乡村红色文化振兴的主要抓手。目前,全市共有117个现场教学点,2025年以来,福建古田干部学院承办全国各地培训班604期、培训3.25万余人次。

持续推进红色文化走出去,龙岩成功开展红色故事出外宣讲活动,并举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90周年、古田会议95周年理论研讨会,吸引众多专家学者与红色文化爱好者,进一步扩大闽西红色文化的全国影响力。

文旅融合赋能 激活发展动能

坐落于松毛岭脚下的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这里迄今还保留着“红军桥”“红军街”“观寿公祠”等众多红色遗迹。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中复村大力发展红色游、生态游,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以前我觉得红色历史离我们很远,但是走完长汀红色研学路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艰辛。”游客林沁实地探访中复村后说,红色文化从书本走向了生活,更懂得了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龙岩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教育、产业深度融合,让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古田旅游区、永定下洋中川景区以及红军长征第一村中复村等乡村红色旅游景区深受游客喜爱;“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等多条红色乡村旅游线路吸引众多游客循迹红色记忆。

截至2025年7月,我市共有红色旅游A级景区24家,立足红色资源,全市策划推出系列红色文旅宣传活动,不断擦亮“古田会议丰碑”“调查研究模范”“万里长征起点”“中央红色交通线”红色文化品牌,做优红色底色。据统计,2024年龙岩市红色旅游接待游客1093.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1%;红色旅游游客花费 48.24 亿元、增长10.1%。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仅让革命老区人气更旺,更让当地群众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红土初心不改,薪火代代相传。龙岩市正以更大力度保护红色资源、更实举措传承红色基因、更活形式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血脉在闽西大地永续流淌,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支撑,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记者 陈许璐 通讯员 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