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在位于永安的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游庆辉 摄
福建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场活动在永安举办、韬奋学术研讨会首次在邹韬奋出生地永安召开、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之际与台湾宜兰举办“两岸同歌、复兴共跑”活动……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东南抗战文化名城永安掀起一波又一波活动热潮,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回响。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永安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不断探索活化红色资源新路径,着力打造宣言发布之城、新闻出版之城、烽火教育之城、戏剧音乐之城、同胞·同袍之义等品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整体性保护
留住岁月深处红色印记
走进位于小陶镇五一村黄坊自然村的树德堂,屋顶部分梁柱重新更换,墙面、地面修旧如旧,周边环境完成整治,百年老屋焕然一新。
小陶镇是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树德堂曾驻扎过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九军团等部队,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资源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修缮后的树德堂一样,岩连宁边区革命历史展厅、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石峰展厅巍然矗立,慎修堂土堡等革命旧址修缮一新,矮岭战斗遗址、红军墓等遗迹重现风貌……随着越来越多红色遗址加快修缮,“宣言发布之城”成为永安响亮的红色名片。
持续加大保护力度,“宣言发布之城”和众多红色遗址连点串线,让永安红色版图上焕发新亮色。
作为全国首个“红军标语实体馆”,马洪村现存有全国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落款最全的中央红军标语群,是中国革命历史的“活化石”。
抗战时期,福建省会内迁永安长达七年半之久。烽火连天的岁月,在绿水青山间烙下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位于燕西街道吉山片区的永安抗战文化公园,规划面积约80公顷,计划投入资金3亿元,分三期建设,目前已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完成复兴堡、国立福建音专旧址、羊枣及邹韬奋事迹展厅等遗迹遗址修缮。
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旧址群由赖荣厝、大厝、上晶厝、赖氏家庙、若驹公房组成,总建筑面积9822平方米,是福建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大湖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对旧址群进行保护修缮。
“我们先后筹措资金1450万元,已完成10处重点红色遗址保护性修缮,永安抗战旧址群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成文物本体修缮、周边环境整治提升、文物消防安防等工程建设。”永安市文体和旅游局局长黄晨阳说。
抢救性保护红色遗址,并非仅为了留存其物理形态的“外壳”,而是要守护并传承那些镌刻在砖瓦土石间的信仰之火、熔铸于峥嵘岁月里的初心之光,以及深植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
抢抓沪明对口合作机遇,永安市委、市政府以历史渊源为纽带,挖掘国立福建音专办学历史,加快推进与上海音乐学院进行校地合作,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地,从文化交流到教育共建,合作层次持续深化、成果日益丰硕,为永安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自2023年以来,永安市以邹韬奋先生出生地为出发点,加强与上海韬奋纪念馆构建紧密高效合作机制,通过联合开展史料整理、主题展陈、学术研讨等系列实质举措,让邹韬奋“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精神,转化为推动两地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同时,永安市还与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合作,出版《改进》影印本,以影印方式留存这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为了活化历经岁月沉淀的省立师范学校旧址群,大湖镇积极推动旧址群作为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三明学院学生实践基地和永安市学生研学基地。
在保护中丰富内涵,在传承中焕发新生。眼下,北上抗日的足迹串联起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红军标语墙上的笔锋力透时光,抗战文化遗址里的歌声仿佛还在回响……岁月深处的红色印记,正化作永安干部群众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活态化传承
红色基因融入燕城血脉
保护为根,传承为魂,如何在守护红色根脉中激活其时代价值?
今年以来,永安市围绕传承发展红色文化主线,积极对接上海及省、市资源,推动承办福建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全民国防教育月主题宣传活动、“邹韬奋与文化抗战——纪念韬奋130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两场重大文化活动,纳入全省纪念活动总体框架,实现高位嫁接、资源整合。
10月17日至19日,在第十一届韬奋学术研讨会举办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先后走进燕西街道上吉山村、文龙村,参观复兴堡、国立福建音专校史馆和“东南抗战文化名城”专题展等主题展览。
“永安拥有非常丰富的抗战文化资源,希望进一步挖掘好这些资源,继续做好保护、利用、宣传工作,让更多人了解永安抗战文化,不断提升永安‘东南抗战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专家学者们表示。
如何持续深耕红色文化沃土,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2021年,永安建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公园,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包括红色文化广场、北上抗日先遣队陈列展厅、培训研学基地等区域,全景式展示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福建、在三明苏区的革命历史。
如今,这座承载着那段光辉历史的公园,已成永安打造“宣言发布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慕名而来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党员干部及群众超过7万人次。
走进永安市博物馆,陈列在展柜里的一本本泛黄杂志、图书与霞鹤村抗战文化出版主题园内的“星光大道”、读者园交相辉映,永安市在建成羊枣、韬奋事迹展厅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新闻出版之城”,以千钧笔力让文化抗战活动蓬勃兴起。
硝烟难掩读书声。全面抗战时期,文化教育机构在永安方兴未艾,这里的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都得到了空前发展,构建起涵盖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并存的相对完整体系,为永安打造“烽火教育之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燕江水,缓缓流,永安城外十分秋。月如钩,勾起心头多少愁……”战火纷飞的年代,永安还汇聚了中国音乐界的璀璨群星,大量抗战歌曲振奋人心,戏剧活动也如火如荼开展,让这方热土成为名副其实的“戏剧音乐之城”。
红色资源不仅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海峡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两岸同根同源、命运与共,任何力量都无法将我们分离!”10月26日,在永安市与台湾宜兰举办的“两岸同歌,复兴共跑”活动上,两岸代表共同宣读《民族复兴同心宣言》。
永安至今还保留着复兴堡在内的36处涉台文化遗址,这些文物成为两岸“同胞同袍之义”的历史见证,是推动海峡两岸学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当天,为铭记台湾光复80周年这一时刻,两岸歌手共唱《中华儿女情》,80名跑友自复兴堡起跑,“民族复兴火炬”在民族复兴鼎点燃,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团结奋斗。
以打造“宣言发布之城、新闻出版之城、烽火教育之城、戏剧音乐之城、同胞·同袍之义”等品牌为抓手,红色精神代代相传,越来越多人在陈列展览中触摸历史、在流动课堂上感悟初心、在研学之旅中汲取力量,“红色基因”转化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红色动能”。
创造性转化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展,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
9月11日,全国首批“老区精神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永安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举行。
如何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村民致富的新增长极?
“我们以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为核心,配套建设红军食堂、‘红色活化石’红军标语主题陈列展等设施,申报获批了红军标语群沉浸式数字化体验项目,加快推进红军战壕改造提升等项目,不断丰富旅游业态。”马洪村党支部书记蓝光椿说。
站在展馆外的大坪上,围墙上的“红小鬼”文创产品引人注目,2.0版文创小铺完成升级。原马洪小学教学楼改造后,建成红色研学基地,可同时容纳100人住宿,依托AR、VR等现代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数字体验场景。
设施完善,连点串线,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成为集“吃、住、学、研、游、购”于一体的红色新地标。
“我们还联合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海峡科化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创新院、企、镇、村‘四方共建’党建模式,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及相关活动,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蓝光椿说。
曾经沉睡的遗址、尘封的故事,化作最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成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红色新引擎。
依托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公园,小陶镇加快建设南方(福建)三年游击战主题陈列展厅,完善餐饮、住宿、培训基地等设施,不断提升红色教育吸引力。
“今年以来,我们先后实施了玉带龙泉景区品质提升改造、五一村3A级景区创建、麟厚片区乡建乡创、集镇品质提升工程等项目,积极培育乡村文旅新业态,推动小陶镇文旅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小陶镇党委书记吴雅婷说。
如今的小陶镇,已被省委党校列入现场教学点,一批批红色主题活动参观团到访,一场场异地现场教学培训班在此举办。
“去年光接待研学培训学员就接近3000人,现在在家门口干,不仅收入挺不错,心里还踏实。”曾在异乡打拼的陈世峰,回小陶创办了一个集餐饮、住宿、研学体验于一体的基地,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从保护一砖一瓦到传承精神血脉,从激活红色记忆到赋能老区振兴发展,永安持续打响东南抗战文化名城品牌,绘就了一幅更加壮美的发展画卷。(魏兴谷)

在线读刊
微信 
微博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