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
“要把抓落实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具体方案,明确责任分工,防止任务落空,坚决克服‘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规划是一套、做起来是另一套’的现象。”
“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是我反复强调的。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道出了落实之于规划的极端重要性。
若将现实比作此岸,将宏伟蓝图视作彼岸,二者之间横亘着湍急江河,而狠抓落实、持之以恒,正是连接理想与现实、通往成功彼岸的桥梁。
(一)
回溯历史长河,重规划更重落实的智慧源远流长。
古今中外,多少精心绘制的改革发展蓝图,因束之高阁或执行不力而沦为“空中楼阁”;反之,举凡成功之范例,无不得益于强有力的推行与不折不扣的落实。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些流传千百年的古语,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实干的哲理,无不强调行动与实践的价值。
与此相契合的,还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观点,是其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标志。“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些著名论断,将理论的落脚点坚定地置于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之中。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将重视实践、崇尚实干、行动至上的理念融于血脉。从中华文明的沃土中汲取“知行合一”的古老智慧,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获得“实践第一”的真理力量,二者交融贯通。
翻开《摆脱贫困》一书,实干精神跃然纸上,务实清风扑面而来——
“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
“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
“世界上没有孤立抽象的大事,大事全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
“共产党人的成功不是靠神仙上帝赐予,而是实践的必然结果。”
“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
言出必行,知行合一。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四下基层”“四个万家”“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理念作风,正是对这些实干思想的生动诠释与率先垂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号召“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再小的行动,只要持之以恒,便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成就非凡。
从发挥“多区叠加”优势勇闯改革深水区、开放门户越开越大,到“丝路海运”联通世界、“两岸融合”走深走实,“机制活”的福建持续释放发展新活力;
从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领跑全球、安踏稳居行业头部,到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制造、“黑灯工厂”蔚然成风,“产业优”的福建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从武夷山国家公园守护自然瑰宝、闽江流域治理焕发新颜,到森林覆盖率连续46年冠居全国,福建的“绿色家底”愈发厚实;
从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部投用、医改经验全国推广,到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百姓富”的成色更足、获得感更强。
十年奋进,山海生辉,新福建的宏伟蓝图正渐次化为现实。这一系列成就,正是“实干兴邦”的实践印证,是“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的时代华章。
(二)
坚持的价值,时间见证。
在厦门,习近平同志领导编制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发展战略》为指引,厦门出台《厦门市加快海湾型城市建设实施纲要》《厦门市关于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决议》等一系列政策并逐一落实。自1985年至2024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13.8%,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了10倍以上,海岛小城跃变为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在福州,习近平同志领导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福州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遵循“东进南下、沿江向海”发展方向持续优化城市格局,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如期实现当年所规划目标,经济总量跻身万亿级,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荣膺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
坚定信心,奋楫笃行。
从爱拼会赢的大厦之门到海纳百川的有福之州,旧貌换新颜的蝶变,共同印证着“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及“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战略定力,也生动表明,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如是写道:“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在是推崇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
新时代以来,每到关键时刻、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为福建把脉定向、指路引航:2014年擘画“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2021年提出“四个更大”重要要求,2024年10月来闽考察时殷切期望福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推动各项事业实现新跨越。
生态文明建设,便是最好例证。
福建,山海相拥,绿意绵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对生态省建设作出部署;同年,福建成为全国首批生态省试点省份。2004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6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就“十一五”期间贯彻落实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意见;此后,连续编制和实施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专项规划。
在生态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2014年福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6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试验区。
今年8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意见》。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创新推广三明林票、南平“森林生态银行”等机制,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二十多年来,福建始终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置于突出位置,锚定生态省建设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绘就了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共进的生动画卷。
(三)
不独生态文明成就斐然。
“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贯穿于新福建建设的方方面面。比如,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和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有力推进。
新使命光荣艰巨,将规划图转化为发展实绩,尤需以更加坚定的决心、科学的方法和持续的奋斗推动落实——
其一,落实规划,首在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
规划实施周期长、见效慢,最考验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领导干部要甘于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甘抓未成之业,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唯有以“钉钉子”的韧劲,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确保各项任务接续推进、如期实现。回顾每一个“五年”,福建始终坚持将地方发展融入国家大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任接着一任干。
其二,落实规划,贵在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发扬“不畏艰险勇向前”的斗争精神。
成就伟大事业的道路从来不会平坦,规划的落实过程注定会遇到各种预期之中与意料之外的挑战。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战略自信,不为波动所惑,不惧困难挑战,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勇于破解深层次矛盾,着力打通瓶颈制约,以坚定意志应对风险,确保规划落实不偏向、不减速、不走样。
其三,落实规划,重在激发“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锐气,鼓励大胆探索和创新突破。
福建是改革开放先行区,创新基因代代相传。“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更不能墨守成规,而要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推出更多突破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善于运用新思维、新机制破解发展难题,特别是在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共同富裕等关键领域寻求新突破;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让规划实施过程成为开拓新境界、创造新业绩的进程。
其四,落实规划,需要健全监督评估与动态监测机制,以制度保障规划实施不偏向、不走样。
编制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既要注意规划《建议》与按照《建议》形成的规划《纲要》的衔接,也要注意《纲要》与专项规划的衔接。做好这些规划的衔接,要做到同步部署,同步研究,同步编制,确保形成层次清晰、相互支撑的规划体系。与此同时,要完善任务分解机制,将目标转化为政策、项目、行动,加强规划编制实施的全周期管理,实行全过程监测、中期评估及总结评价,不断提升落实效能。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党员干部应强化理论武装,以持续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为抓手,不断提升能力水平和工作作风,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奋勇争先、再上台阶。
江河眷顾奋楫者,岁月不负追梦人。让我们继续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落实,以“接力赛”的恒心传递使命,将科学规划坚定不移、久久为功地落实到位,奔赴成功彼岸。(敏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