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

从“一五”到“十四五”,串起跨越世纪的现代化强国建设长征,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

中国再次站在规划的长卷前,以战略擘画叩问未来。

如何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如何坚定战略自信、超前布局,以科学的方法谋划全新的五年发展周期,始终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百年夙愿”?答案,就在对历史回响与对时代答卷之间。

(一)

大国之治,谋定后动;复兴征程,规划引航。

清晰的发展轴线,镌刻下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每一个坐标。

十四个中长期规划(计划)的接续实施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规律性认识,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

每一个“五年之约”,都紧紧围绕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题而展开。“一五”至“五五”,推动我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六五”“七五”推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八五”“九五”推动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十五”至“十三五”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鲜活的实践推动理论的深化,实现的路径更加清晰、更加科学。从“十一五”开始,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一字之变,背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中长期规划的功能定位更加注重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从经济发展计划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内涵在扩大;由规划变成一个规划体系,外延也在扩大。

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经过13个五年规划(计划),我们已经为实现这个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30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我们已经明确了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这就是,到2035年,用3个五年规划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再用3个五年规划期,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十四五”锚定高质量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十四五”期间,我国以实际行动充分体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已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研发投入再创新高,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创造了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民生福祉方面,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一域的发展,唯有融入全域战略,才能获得不竭动力和广阔空间。“十四五”期间,福建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4.37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78万亿元,预计今年超过6万亿元,接连跨越两个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10.53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13.79万元,居全国第四位;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0年的2.26降低至2024年的2.06;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

(二)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福州和厦门,两座城市,两张战略蓝图,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规划工作的一系列宝贵思想财富和丰硕实践成果。

1985年,习近平同志赴任厦门。彼时的经济特区经过五年建设,进入新阶段,发展中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逐渐突出,亟需一个引领特区继续发展的长远规划。习近平同志着眼解决厦门经济特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带领由十几家单位、100余位专家教授等组成的课题组,进行21个专题调研,历时一年半,最终编制出台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这是我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部跨越15年的战略规划。把厦门经济特区置于中国改革开放大局和世界经济发展大势中去审视,解决了当时厦门经济特区的战略地位、发展模式、战略重点等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成为指导厦门中长期建设发展的战略蓝本。

“看到今天的厦门,我们感到很欣慰。我们在这里参与了创业,如今的发展,比我们当时想象的还要好。”2024年10月16日,在厦门参观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果展时,习近平总书记拿起展台上蓝色封皮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往事如潮,点点滴滴,记忆犹新。

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

在省会福州任上,面对当时相对滞后的发展局面,习近平同志又一次将目光锁定在规划上。他牵头开展福州市发展战略研究时,着眼于21世纪,跳出福州看福州,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来谋划发展,提出了“3820”战略构想,目标是把福州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座现代化国际城市。

《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提出的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和“海上福州”等战略,引领福州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习近平同志在该《设想》的序言中写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的建设,如果没有长远的规划,往往会导致建设中产生严重的失误,甚至留下永久的遗憾。”

规划的前瞻部署,来自科学的远期设计。1993年7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日报》上发表《关于扩大开放的若干思考》署名文章,认为在指导、推动经济建设迅速发展过程中,“冷静思考和搞好长远规划也是一种‘磨刀’的功夫,是为了更好更利索地‘砍柴’”。

习近平同志对规划的重视一以贯之,离开福建后,又相继在浙江提出“八八战略”,在上海积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建议起草组组长,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五年规划工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在领导制定实施发展战略和规划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方法,以深邃的历史思维研判大势、宏阔的全球视野审视全局、系统的务实举措破解难题,形成了一系列宝贵思想财富和丰富实践成果,为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

规划之笔,勾勒未来;超前布局,奋楫笃行。

规划本质上是一种时序性安排,这就需要把握好发展的“节奏感”,在每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作出科学部署。

福建有福。从2014年考察时擘画“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到2021年考察时提出“四个更大”重要要求,再到2024年考察时提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在新时代新福建的每一个关键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都亲临八闽大地考察,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无论是生态省建设、数字福建探索,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实施,福建科学规划,持续奋斗,各项目标任务总体完成情况良好。

展望下一个五年,2026年至2030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在对历史回响与对时代答卷之间,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战略和规划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明确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实施工作的重大原则、策略方法和实践要求。

以“五年之约”,连结强国建设“百年夙愿”——

其一,坚定不移地把福建未来发展放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福建发展的战略定位上。要聚焦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的目标指向,紧扣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新福建建设,谋划提出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举措,弄清楚以什么样的路径、抓手和举措推动“十五五”发展。

其二,着力从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等多个维度出发。要紧扣党中央赋予的多区叠加优势,统筹需要和可能,兼顾速度和质量,始终坚持将地方发展融入国家大局,锚定自身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坐标方位,汇聚磅礴力量,走好特色发展路,在发挥独特优势中塑造发展新动能。

其三,强化“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要把握好发展大势,与发展的外部环境,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影响,与福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起来,深入研究论证,科学规划决策,积极有效应对困难挑战,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其四,坚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要以人民为中心,将“民之所望”作为“政之所向”,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找准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着力解决急难愁盼,聚焦促进共同富裕,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八闽儿女,绘就更多温暖底色。

牢记嘱托,奋勇争先,坚持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切实做好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创新之火必将“燎原八闽”,产业之基必将“根深叶茂”,数字之潮必将“奔涌向前”,蓝色引擎必将“动力澎湃”,民生福祉必将“温暖厚实”,高质量发展必将迈出更坚实的步伐。(敏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