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安柳城帽山社区长者食堂里菜香四溢,老人们排队取餐,年轻人带着孩子围坐一桌,边吃边聊,笑声不断,而一旁的儿童游乐区里,孩子们嬉戏玩闹,让这里更像一个温暖的社区客厅。这家长者食堂,通过“公益筑基、商业赋能”的可持续“造血”模式,既保障了老年助餐服务的长期运营,又打破传统养老服务的局限,面向全龄居民开放,倡导居民“点餐献爱心”,惠及更多老人和困难群众,并将部分盈利注入社区公益基金,实现助老扶幼的良性循环。
自2019年以来,我市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推动长者食堂建设。截至目前,已补贴建设示范性长者食堂265家。长者食堂在解决老年群体就近用餐问题的同时,实现了家庭生活与社区养老的统一,为很多家庭腾挪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实为多赢之举。
揆诸现实,长者食堂虽通过汇集多方资源,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但是仅依靠政府补贴、公益捐赠并非长久之计,如何让长者食堂实现可持续化运营,则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南安柳城帽山社区长者食堂变身为“全龄食堂”,既可堂食也有外卖服务,以公益加商业双驱动的方式,反哺民生促进基层治理,构建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新格局。其实,在泉州还有不少创新举措为长者食堂的持续运营注入源头活水。比如,中心市区丰泽街道东美社区的长者食堂,就以“酒店+食堂”的方式进行运营;丰泽区东湖街道少林社区的长者食堂则以“食堂+学堂”的方式加以运营;鲤城区鲤中街道新峰社区的长者食堂不仅上线外卖平台,还提供团餐服务和个性化定制……这些创新之举让长者食堂从单一的助餐平台升级为社区融合发展的综合性平台。
当前我国养老格局具有鲜明的“9073”特征,即约90%的老人居家养老,7%左右依托社区养老,3%由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的比重仍较大,若仅依托家庭解决养老问题有些不切实际。建设长者食堂,契合了当前我国老龄化社会与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双重现实,是健全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牵引。
小饭堂里有大民生。解决好老年人在家门口吃饭的问题看似小事,却是关乎万千家庭的大事,将这件事办好,不仅能融洽家庭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也是健全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当下,长者食堂面临着服务功能单一、资源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探索可持续、有效率的服务模式与运营机制,不断提升其自我造血能力。从长者食堂递升到“全龄食堂”,并让其成为可以复制的范本,正是我们应该行动的方向。
老龄化社会下,要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让“养老”逐步迈向“享老”,需要不断拓展养老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形式、创新服务产品。而推动长者食堂从服务老年群体向惠及更多群体,从满足单一用餐服务向满足更多的文化娱乐、医养康养等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转变,无疑是长者食堂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就此而言,“全龄食堂”亦需要全心呵护,依托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力量共建共治,让其成为民心凝聚的纽带、基层问题化解的新平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全龄食堂”这一养老的“小支点”便能成为撬动民生幸福的“大杠杆”。(周培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