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五 

小康路上新宁德

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文ㅣ吕巧琴 叶茂 叶秋云 勉征 陈娟娟 傅若书 周军


烟雨蒙蒙中,从宁德市霞浦县下浒镇码头乘船出发,迎着风浪行驶近1小时,便抵达霞浦县海岛乡西洋岛。

60191a4707a7d.png

海岛乡西洋岛美景。(海岛乡政府 供图)

海岛发展新路径

在西洋岛码头边上,有一家名为“赶海驿站”的民宿。走进其中,吧台处可见老式电视机、梳妆盒、斗笠、石墨等老物件,颇具仿古风格。

“民宿是借鉴台湾垦丁民宿而设计,融合了仿古元素。”民宿老板蒋仁人告诉中新社记者,看到海岛乡近年来游客越来越多,加之海岛乡物产资源禀赋,便于2018年开始经营民宿,去年接待了七八千名游客。

西洋岛位于霞浦县东南海域,与霞浦县城相距20海里,是海岛乡的一个部分,也是福建省最早的民间对台渔货交易点之一。海岛特有的景致赋予了海岛乡无穷的迷人魅力,蓝天、碧海、白浪,是海岛乡的主色调。

记者注意到,民宿内摆放有众多渔具、捕鱼灯、救生圈等物。蒋仁人介绍称,该民宿亦是霞浦县西洋岛海钓俱乐部所在地,海岛乡的礁石盘带有暗流,有利于鱼群聚集,十分适合发展海钓基地,俱乐部目前已有本岛会员103人,每年都会举办海钓赛事,知名度越来越响。

每当有团队前来,蒋仁人就会驾驶“赶海驿站”号登礁快艇,带领海钓爱好者赶海捕鱼、游览周边自然风光,体验渔民捕鱼全过程,将渔旅相融合,提升游客体验值,同时带动村民海产品的销售。

“本身就喜欢钓鱼,将爱好转换成职业,是最好的职业。”蒋仁人称,2019年民宿及带团海钓的收入达100万元(人民币,下同),很有前景,待发展好以后,希望带着村民集资入股、抱团发展、扩大规模,一同增收致富。

眼看来旅游的人逐年递增,高玉婵也将自家房屋改建成民宿。“生意挺好的,一年的收入也有六七万元。”她告诉记者,随着海岛乡的旅游发展,将进一步发展餐饮行业。

海岛乡由西洋、浮鹰、四礵列岛等43个岛屿组成,岛屿总面积29.3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4.5公里,是闽东3个岛屿乡镇之一,也是霞浦县唯一的纯渔业乡,渔民历史以来都是从事渔业捕捞。随着近海资源枯竭,从事捕捞业人员慢慢地减少。

近年来,海岛乡发挥岛礁资源优势,推动旅游、民宿等产业发展,目前共有民宿34家,2019年接待游客2.6万人次,旅游产业附加值达1300多万元;成立西洋岛海钓俱乐部,促进垂钓旅游产业发展;成功举办四礵列岛国际矶钓大赛,打响北礵岛休闲海钓基地旅游品牌。

海岛乡乡长陈群表示,今年开始,该乡还要打造400个钓点建设工作,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四礵列岛国际矶钓大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到海岛来观光旅游、休闲垂钓、摄影,增加村民收入。

60191a5dd0c74.png

新型塑胶渔排连成片。(王东明 摄)

养殖户新版图

“现在您看看我的鱼有多大,台风来也不怕了!”站在自家的环保塑胶渔排上,宁德的大黄鱼养殖户董祖信心满满。

宁德濒临东海,海岸线1046公里,海域面积4.45万平方公里。在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海域沿岸,干净清澈的海面上铺陈着成片规整有序的新型塑胶渔排和网箱,海上民宿的大红色屋顶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董祖的霞浦县宏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包的海域正在这里,他是最早一批响应政府号召进行渔排升级改造的养殖户。

“以前木质和泡沫球渔排不仅不环保,最主要是怕台风,台风一来全打散了,我们辛苦一年,到头来一场台风都没了。”想起曾经的养殖场景,董祖依然心有余悸。

过去,由于养殖方式不够科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当地养殖业发展也受到制约。2018年7月以来,溪南镇开展大规模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推进渔业产业和生态协调发展。

2018年8月,董祖抓住这个综合整治的机遇,把自己的积蓄和政府补贴资金凑在一起,总投入5000多万元人民币,将公司基地海域面积253亩木质泡沫网箱更换成深水塑胶大网箱。

如今,改造后的基地年投入大黄鱼苗和特种水产鱼苗500多万尾,每年向社会提供各类水产品600多吨。

走在渔排上,一个个深水塑胶大网箱布局规整,工作人员将鱼食倒入网箱中,顿时引来鱼群争抢。这些鱼体形大,在网箱中游动时场景很好看。

董祖告诉记者,更换后的网箱容量大,养殖深度从原来的4米加深至8米。有了更大的空间,鱼的体质会更好,产量也有了稳定的保证,“卖出的市场价格比以前翻了一倍。”

不仅如此,以前受海上地理条件限制,溪南镇海上渔排用电基本都靠发电机或太阳能,投入成本高,使用不方便。如今,七星海域已铺好海底电缆,海上渔排告别了无电、缺电的时代。

养殖产业有了保证、基础设施跟进、海域生态加快修复,这一系列的转变也促进了当地渔旅产业的发展。如今,大黄鱼养殖户董祖终于可以把他的经营版图扩大了——他要把渔排打造成集科研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垂钓、餐饮住宿、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产业。

60191aa49d9dc.png

民宿老板蒋仁人在垂钓。(王东明 摄)

目前,渔排上已装修好20套民宿,可提供44个床位。走进房间,现代化的装修映入眼帘,家电、独立卫浴一应俱全。董祖希望,客人来到渔排上,不仅能吃到最鲜美的黄鱼,住宿也能保证品质。

“我们家养了几十年鱼,以前每年怕台风,鱼的产量也上不去,一直很难做大。现在终于没有后顾之忧了,我会把养殖和第三产业都好好做下去。”董祖说。


一支画笔新命运

30岁的沈明辉身高不足1.2米,但当他站在自己的工作室聊起油画时,人们却往往会忘记这一点。在福建省屏南县双溪镇安泰“文创扶贫”艺术城,有不少沈明辉这样的残疾人艺术家。

双溪古镇位于屏南县城以北18公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10月,屏南县聘请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总策划林正碌,成功推行“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油画教学,面对全国残疾人提供艺术教学,帮助弱势群体拥有积极人生。

2015年,沈明辉在屏南县残疾人联合会的介绍下来到双溪镇,从未接触过绘画的沈明辉第一次拿起了画笔。在此之前,由于家庭贫困,身体条件不足,沈明辉一直在街头靠扮小丑、给人擦鞋为生。

学画不久,沈明辉就找到了感觉,并开始独立创作,随后沈明辉在艺术城拥有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

“画画让我找回了自信,也更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沈明辉说。如今,他通过绘画创作每年增收6万元人民币左右,还成为“双溪镇国际残疾人艺术教育中心”的“驻馆艺术家”,其作品曾被带到法国里昂参展。

沈明辉的画色彩鲜明,并构建了自己“点画”的语言——每幅画都有厚厚的、鲜亮亮的颜料点。沈明辉喜欢画农村,田间劳作的人、孤独的农村老人、古朴的民居和黄金麦田都是他的创作对象。

如今,还有不少像沈明辉这样的贫困及残障人士在这里免费学习艺术,艺术城帮助他们创办个人艺术空间,学会用自媒体营销画作,现已累计培训国内外学员3万余人,其中培训县域内学员3500多人、贫困户500多人、残疾人150多人。

“文创扶贫”,不仅仅是完成帮扶,在屏南县,文创产业更像一颗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不仅附近的村民来学画,不少爱好者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学习考察,在屏南驻留短则几天、长则数月或长期驻留,带动古镇数十家民宿、餐饮店、特产店发展,成为独特的村落文创旅游现象。

双溪安泰艺术城项目的成功运作,辐射带动了周边不少乡村文创基地的发展,又通过实施“引流住村”计划,将画友引导到龙潭、四坪、墘头、寿山等村,出资租赁和改造古宅,长期定居生活创业,成为“新村民”。老村民和新村民共同经营新型乡村社区,推进创业项目,促进乡村振兴。

“前方的路,你不知道有多难,往前走,不停留,不后退。”沈明辉为记者大声唱出了自己作的歌,他正在一步步实现向往的生活。 


家庭林场新探索

“自己亲手种下的树木,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它们慢慢长大,心情很愉快。”在宁德市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已有92岁高龄的黄振芳望着郁郁葱葱的树林如是说道。

在黄振芳家庭林场内,树木蓊郁,在其遮挡下凉爽些许。看着茂密的树林,满目绿色,很难想象在三十多年前,这里一片荒凉、杂草丛生。

后洋村是著名的老区基点村,“靠山吃山”。30多年前,随着乱砍滥伐,后洋村的绿林变荒山。

“那时一下雨,荒山上的泥和土就被冲刷下来,一片狼藉。”忆及30多年前的情景,53岁的后洋村村民张汶君说。

荒山是如何变绿地的?1983年,适逢政府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号召农民勤劳致富,年逾半百的黄振芳决定包山造林,他带领全家开垦荒山。

从最初的50亩到后来的上千亩,短短几年时间,他们共造林1207亩,其中速生林114亩。1989年,黄振芳被评为宁德市唯一一位福建省造林大户。

如今,黄振芳老人虽已高寿,却精神矍铄,他表示,有空时,他还会到林场来看一看,看着树一年一年长高。

其实,与杉树一同长大的,还有他的儿子们。黄振芳的小儿子黄传茂跟着父亲一块上山种树那年才16岁,如今他已年过半百。

忆及那时候的艰苦,黄传茂说:“那时候,几乎每年都下几场雪,山头经常封冻在冰雪之中,我们每天冒着严寒上山,扒雪堆、敲冰块、挖林穴、种树苗,非常艰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振芳敢想敢干,造林1207亩,并在114亩速生林中套种马铃薯、玉米等经济作物,采用“以短养长”的产业发展思路,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极大吸引和影响了当地村民,后洋村掀起了“造林热”,至今,该村林地面积扩增到7300多亩。

荒山变绿地,绿地也变成了经济。后洋村村民们纷纷效仿,在林下套种生姜、马铃薯、魔芋等经济作物。

后洋村也以黄振芳家庭林场为核心,探索林养、林种、林游相结合的产业化发展模式。2016年,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人民币,2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

如今,千千万万棵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黄振芳大儿子黄传融表示,30多年过去,这山也绿了,水也清了,现在整个后洋村的荒山全部都造上林,真的是绿水青山。

“好的生态,给了我们一个更好的经济基础。”七步镇副镇长吴丽玉告诉记者,为增加经济效益,后洋村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起蜜蜂养殖、铁皮石斛、花卉种植等林下经济;村内还铺设了观光旅游步行道,新建展示厅、休憩亭等,发展林下旅游经济,以此来促进村民增收。

目前,黄传融从事的就是蜜蜂养殖和巨峰葡萄种植。在他看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尤其重要。“这些树木我们舍不得砍掉,也不能砍掉。想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来增加收入,维持目前的生活。”黄传融说。

近几年,后洋村还引导村民将闲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将原来失管、分散的茶园进行整合,集中建设150亩高山标准茶园,推广生态有机茶园栽培管理技术,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荒山变绿地,绿地变经济”,周宁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周宁县持续推进造林绿化、森林抚育、封山育林工作,不断扩大森林面积。2017年至今,该县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6719亩,森林抚育完成面积44134亩,以森林覆盖率72.82%获称“福建省森林城市(县城)”。

周宁县还大力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争取福建省级林下专项资金910万元,补助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林下经济项目54个,引进花卉苗木生产企业12家,支持建设省级现代花卉大棚4家,带动民众就业增收。 


乡村振兴新样板

在福建宁德市周宁县礼门乡立兹曼茶园,茶山上茶农采茶忙,厂房内茶香萦绕。

“一个月大概都有两三千元收入,在家门口就业大家都觉得很开心。”采茶女工郑月平对记者说。

素有“云端之城”美誉的周宁县,是传统产茶区,还拥有“藏富”的高山生态山水。

“这里的地形、气候,真像阿里山。”秀丽山水,吸引台湾地区茶人林宗隆于2013年与礼门乡政府签订立兹曼茶博园项目,次年成立福建立兹曼茗茶有限公司。

公司的落户,带动周边近百名村民就业。采茶女工阙翠芳说,之前没工作没收入,现在村里很多人都在公司上班,生活有了变化。

扎根山区6年余,福建立兹曼茗茶有限公司已在礼门乡、浦源镇共计种植1500多亩茶园,年产茶达五六万斤,主打乌龙茶系列。

“在这里发展比较安心。”担任福建立兹曼茗茶有限公司总监的台胞蔡崑茂称,当地政府给予各项补贴,对企业很是支持和照顾。

2018年,蔡崑茂的孩子蔡伟诚也加入到父亲的事业中,管理浦源镇茶基地的生产和种植。蔡崑茂称,公司将再成立一家加工厂,引进专业人才改良品种等,进一步提升企业销售的核心竞争力。

在为当地农户提供就业岗位之外,蔡崑茂联合当地政府、宁德市敬老协会,免费给全县8个乡镇80个行政村发放南瓜种子,推动农户利用荒田、荒地种植农产品,并进行收购,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目前,南瓜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

在浦源镇东升村的农产品收购点,一车车南瓜经过称重和登记后,转进了仓库里,并将发往各地市场。

“通过一年多来的合作尝试,大伙都有了跟着企业做下去的信心。”东升村种植农户郑立彬称,这批南瓜按照市场行情进行保价回收,产销合作协议解决了农户销路难题。

“两岸同根同源一家亲,希望能够继续把企业做大做强,更好地回馈乡里。”蔡崑茂称,他也很愿意介绍台湾年轻人到大陆创业,增进两岸交流,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福建立兹曼茗茶有限公司以台引台、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是宁德市促进闽台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宁德市累计引进台资企业265家,这些落户台企为当地的发展增添新活力。

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宁德市,近年来持续扩大宁(德)台(湾)经济文化合作交流,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宁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等政策,为台胞台企落户宁德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

上汽宁德基地汽车仪表盘装配作业。(张文奎 摄)

东侨新能源湖西产业园数码项目三期、四期主体工程基本落架。(徐烽、张文奎 摄)


新兴产业新引擎

位于宁德市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宁德锂电新能源小镇上,赤鉴湖公园绿荫环湖、波光粼粼,新能源社区内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网球中心、学校、商业中心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这个小镇,已是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国特色小镇。

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负责人郑家滨近日告诉记者,小镇以锂电新能源产业为主导,有机融合产业、社区、文化、生态功能,打造集科研培训、企业生产、居住服务、科普教育、文化休闲及生态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世界一流锂电新能源产业创新先导区”“国家锂电新能源产业集聚示范区”。

在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一轮16个精品特色小镇名单中,宁德锂电新能源小镇以“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新引擎”上榜,成为福建省唯一入选的特色小镇典型。

宁德锂电新能源小镇规划总面积约3.89平方公里,总投资约109亿元(人民币,下同)。按照规划,该小镇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企业为产业龙头,聚集上下游产业,通过三年的创建,实现产业、科研、生活、生态的相互融合。

自2011年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落户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不到10年的时间里,宁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消费类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市场占有率连续六年、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连续两年居全球首位。

在两家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宁德锂电新能源小镇产业、人才聚集效应逐步显现。

作为新能源锂离子电池配套产业链,落地小镇的宁德卓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进行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功能涂层隔膜生产。其一期项目2017年8月投入生产,二期项目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研发大楼及生产车间。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张威说,该项目建成达产后,新增锂离子电池用隔膜涂覆产品生产线104条,年产锂电池涂覆隔膜5亿平方米,预计新增产能将增加年均销售收入5亿余元。

2019年,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锂电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700亿元,已对接产业链项目42个,落地投产36个,涵盖新能源锂电池隔膜涂层和铝塑材料、正负极材料、电芯壳盖、模具等上下游产品,产业链不断延伸。

郑家滨表示,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对企业的服务,助力锂电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下一步将继续加快推进产业布局,完善配套设施,强化景区建设,打造核心文化。

看中新能源电池的配套优势,上汽集团乘用车宁德基地项目2018年落地。在上汽集团乘用车宁德基地一期项目车身车间,511台焊接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作业,这些机器人年可焊接3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

上汽集团乘用车宁德基地项目是福建省目前设计产能最大的新能源乘用车生产项目。其项目一期及配套总投资约100亿元,达产产值约500亿元;二期建成投产后,含配套商项目,年产值可达近千亿元的规模。

业内相关人士指出,目前全球平均每3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用的是宁德生产的新能源电池。

在一个个“金娃娃”项目的带动下,宁德已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吸引一大批产业链企业集聚落地。宁德锂电新能源小镇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正成为宁德市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