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二 

畲村蜕变

“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文ㅣ吕巧琴 叶茂


走进“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村中九鲤溪和下山溪绕村而过,溪瀑景观奇特、溪水清洌透澈,俨然一个山环水绕、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

村委楼内,一群女性每人拿着一颗鹅卵石,全神贯注地在上面绘画,花鸟鱼虫、畲族元素等不同主题的创作,让鹅卵石充满“生命力”。


“中国扶贫第一村”的致富路

“平时姐妹们有空都会过来学习绘画,不仅能提高她们的绘画能力,也能增加经济收入。”赤溪畲乡巾帼创业社监事长钟丽眉称,一些村里的妇女姐妹有兴趣的也会来学习。

为让妇女文创项目落地生根,赤溪村成立畲乡巾帼创业社,开设鹅卵石手工家庭作坊,邀请专业美术老师定期教授手绘及工艺品创作,帮助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致富。目前,进社创作妇女有30多人。

钟丽眉称,下一步准备绘画出更多的作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将作品推向市场,让更多的游客购买。

30多年前,作为闽东地区畲族村落之一,赤溪却是另一番景象。聊起过去的苦日子,当地畲民仍记忆犹新,“点煤油灯,吃地瓜配野菜,买一斤盐巴都要走2个小时;小病就在山上挖点草药,大病就要村民帮忙抬下山。”

1995年5月,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22户畲民成为福建省第一批“造福工程”实施对象,整村迁到赤溪村中心地带,住进了砖混结构两层新楼房。此后的20年,12个自然村350多户畲民陆续迁至赤溪行政村所在地,搬入宽敞明亮的新居。

漫步村中,村道两侧绵延的是一片片茶园和果树,沿街两侧徽派风格的民房、茶行、特产馆和小吃店鳞次栉比,水电路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眼看游客越来越多,村民杜春蓉和丈夫2015年将老房子装修成餐馆和民宿,“一年纯收入有十几、二十万元(人民币,下同)左右。”杜春蓉称,随着福鼎白茶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今年准备将一楼的餐馆改成茶叶销售店,二楼继续做民宿。

回首赤溪村的幸福嬗变,村民感叹,是生态旅游的开发,让赤溪村走出了一条“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小康致富路。

依托旅游的发展,竹筏漂流、生态(峡谷)运动乐园、真人CS野战基地、生态农业观光园、七彩蝴蝶园、野趣园等旅游项目,在这里落地开花,引游人如织。

数据显示,2019年全村共接待游客27万人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8800元增至2019年的22698元,村集体收入从5万元增至130万元。

赤溪村的嬗变,以及当地丰富的茶叶资源,也吸引大学毕业生杜赢回村当起新农民。从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毕业的他,在2013年成为赤溪村返乡创业的第一个大学生,筹集近百万元创办茶叶加工厂。

“现在生意越来越好,2019年营业额达300多万元。”杜赢说,这几年也相应地带动了一些年轻人回来创业,并计划今年扩建厂房,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父老乡亲过上更好的日子。

30多年里,赤溪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贫困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在青山绿水中走出了生态旅游致富路。

当地官方称,依托生态文化特色资源,赤溪村按照全域旅游发展定位,确定“1+N”(1是旅游产业为主导,N是所有其他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动力,大力发掘扶贫、畲族、红色等文化资源。

村民在挑拣茶叶。(王东明 摄)

东山村的畲族文化长廊。(王东明 摄)

东山村的新图景

走进缪如祥三层半的小洋楼,每层均按照套房设计,彩电、冰箱、沙发等家具一应俱全。站在楼房的露台上,即可俯瞰东山村全景。

74岁的缪如祥,系福建宁德市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东山村村民。“生活好多了,村庄环境越来越好。”缪如祥如是对记者说。

东山村,系畲汉杂居行政村。步入村中,但见山清水秀,屋舍俨然,一派新农村的美丽图景。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山村曾被列为宁德市市级地质灾害隐患村,1988年正式启动整村易地搬迁,至1994年实现村民全部“下山”。

“当时山上的房子破破烂烂,看病难,没书读,吃也吃不饱,15岁那年差点饿死。”1988年从山上搬迁下来的缪如祥,回忆起当时的苦日子,仍记忆犹新。如今,缪如祥种植水蜜桃、茶叶和水稻,一年收入有2万余元。

“东山整村搬迁时,村集体收入主要靠一片村集体的茶山,一年能收承包金9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村民钟晋金回忆说,早年他通过收购茶心卖到制茶厂赚些小钱养家糊口。

此后,钟晋金借了8万元,买了一部二手货车拉杂货,短短两年就还清了债。随之,他和别人合伙买了3部大货车,专业做物流,如今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盖起了5层的小洋房。“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钟晋金说。

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近年来,东山村涌现出各类能工巧匠,在自身脱贫致富的同时,带动一批民众增收。村民缪立宾创办建筑工程公司,带动200多人外出务工;“种植能手”钟奶仁传授水蜜桃种植技术和经验,带领村民增收……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东山村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复二条水利、实行饮用水改造、修建畲族文化长廊、实施墙体立面改造和亮化工程等;投入建设分散式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完成土地改造、脐橙等水果种植,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

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派驻东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吴腾飞表示,东山村村财从2017年的3000元增至2019年的10.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485元。

东山村的美丽蜕变,也吸引着外出青年返乡创业。32岁的钟云声,此前在江苏经商,2018年返乡与人合伙成立“福安市老钟家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村中种植户种植水蜜桃、脐橙和葡萄近600亩,去年销售收入达20万余元。

“本身就是东山村人,对村庄还是有感情的。”钟云声称,想带动更多村民种植,打造东山品牌、拓宽销路,并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

2016年,东山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吴腾飞表示,将深入挖掘畲族特色传统文化和乡村特色景点资源,为东山村未来发展旅游业打下基础。


柏洋村的新目标

车下高速,福建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即在眼前。村内街道笔直宽敞、小洋楼连片,公园、敬老院、文化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伴着绿树鲜花,俨然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

67岁的村民雷增喜,就居住在街边拐角的四层楼房内。“生活一年比一年好。”雷增喜近日对记者说。

然而,在1993年,柏洋村70%以上的村民还分散居住在环境恶劣的21个偏远自然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00元,村财负债高达43万元。

“真的很苦。”雷增喜感叹称,山上住的是草棚,台风一来就有倒塌的危险,连吃顿地瓜米都是奢侈。

“每次回家看到村里的状况,心里很不是滋味。”1994年,在外经商的王周齐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现任村党委书记),将10万元积蓄无息借给村里,将茶果厂等村办企业转让经营或租赁承包,三年间清掉了村里的43万元债务,并引导村民发展种植业、水产业等。

福(州)宁(德)高速公路、福(州)温(州)铁路的建设,让柏洋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王周齐说,“山海并进”也要“工业强村”。

2000年提出建设柏洋工业小区的设想后,王周齐一次又一次北上江浙、南下广州招商引资。如今,柏洋工业小区已从原来的150亩高速公路弃渣地扩大到500亩,吸引8家企业落户,年产值达22亿元,1300多名村民家门口实现转岗就业。

王周齐说,有的成为个体工商户、专业户和民营企业主,有的成为企业股东,促进了“农民变工人、农民变商人、农民变股东”的三大转变。

“乐业”的同时,柏洋村大力推动“安居”工程。2002年以来,福鼎市整村推进实施“造福工程”,21个偏远自然村的村民们陆续搬迁至永和新村,住进了公寓。

雷增喜说,现在一家人种了十多亩的水果和茶叶,一年收入有十几万元。

新村的建设,也吸引外出村民纷纷回村创业。此前在外打工的村民王绍访,2004年回村经营紫菜加工作坊,2015年与10余户村民共同投资建设加工厂,2019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带动100多名村民就业。

“加上茶叶和水果,每年收入有五六十万元。”44岁的王绍访称,今后将着重于加工厂的精细化管理、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产值和收入。

从传统经济,到工业强村,柏洋村又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该村围绕田头水果采摘园建设,东魁杨梅、瓯柑、平和蜜柚等一批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集林下经济、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金山农耕文化田园综合体,正加紧建设,一期开发建设面积650亩,已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

福建闽东福耕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祖岩称,柏洋村山地面积大、交通便利,又临近景区,农耕文化园项目发展前景良好,又可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十载沧桑巨变,柏洋村已是“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点”,2019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24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72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76元。

当下,柏洋村又有了新的目标:“十三五”规划末实现“三三一”工程,即到2020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达3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00万元;建成“两区两园”,即柏洋片工业小区、永和新村片宁德核电服务区、金山片农耕文化观光园、田头片水果采摘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