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福州自古便有重教传统,有文儒之乡的美誉,读书之风传衍千年。2006年,福州市文明委发起了福州读书月活动,开启“全民阅读”的福州新篇,也让书香成为榕城的秋日印记。
回首二十载书香绵延,福州读书月已成为福建省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社会文化活动之一。以历届“书香人家”“读书明星”为榜样,来自千行百业的读者们在阅读中感悟人生、追寻历史、品味当下、展望未来,让阅读在有福之州蔚然成风。在第二十届福州读书月期间,人民网福建频道重访多位读书明星、书香人家代表,探访城市阅读空间,寻觅“书香榕城”。
一座城市的阅读空间,是地域文化的“显示器”,是市民生活的“精神驿站”,更是城市发展的“文化引擎”。今年,福州读书月活动推出“走读福州”模式,依托图书馆、实体书店、名人故居等,集结阅读联盟单位的力量,精心设计“悦读”打卡线路,串联起不同主题的代表性文化空间,将阅读与城市行走相结合,引导市民在实地探访中阅读城市、感悟历史。
在福州,阅读不再局限于图书馆或阅读室——它藏在公园的绿意中,浸在古书院的文脉里,活在坊巷的烟火间。这些特色阅读空间,在阅读联盟的纽带作用下,诠释着“有福之州”的生活美学,延续着“滨海邹鲁”的文脉基因。
清新书苑:公园深处,茉莉香里的阅读客厅
沿着金鸡山公园的蜿蜒步道前行,绿意葱茏处,一座形似“茉莉花”的建筑映入眼帘。步入其间发现,这里竟藏着一个“图书馆”,它有个恰如其分的名字——茉莉花厅清新书苑。作为首批“福建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它不仅是一处阅读场所,也是一个融合自然、文化与创新的城市客厅。

金鸡山公园揽城栈道旁,茉莉花厅清新书苑掩映在翠绿之中。清新书苑供图

俯瞰茉莉花厅清新书苑,宛如一朵“茉莉花”绽放在公园的森林中。清新书苑供图
“茉莉花是福州的市花,‘花厅’是福州古民居里读书、治学、待客的雅处。” 书苑负责人严昌平说,取名“茉莉花厅”,既是因建筑造型似市花,更想为市民打造一处可学可交的文化港湾。
书苑的设计藏满巧思。定制的茉莉花造型灯饰,随处可见的茉莉标识,“花蕊”“花田”“花房”等设计元素贯穿空间,让读者在室内也能触摸到福州的城市气韵。

书苑内茉莉花造型灯饰,随处可见的茉莉标识,“花蕊”“花田”“花房”等设计元素贯穿空间。清新书苑供图
如果说颜值是“第一眼吸引力”,功能分区便是留住读者的“核心密码”。1300平方米的三层空间里,“草台文斋”(青少年区)、“林间雅舍”(文学区)、“素馨半读”(期刊区)、“艺览书屋”(科普区)、“山房遥知”(VR视听区)、“童阅书塾”(儿童区)六大区域各有侧重,近 5000 册藏书可与省图书馆及各分馆通借通还,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这里的阅读不止于“借”,更在于“享”与“融”。书苑突破传统图书馆的单一功能,打造“阅读+宣讲+科普+X”一体多元模式,让静态的知识流动、碰撞。据了解,2024年至今,清新书苑已举办了16场金鸡讲堂科普讲座、2场主题读书分享会。通过“群众点单+部门对接”的菜单式服务,市民可通过微信公众号了解活动动态、线上报名、提出建议等。
这座藏在公园里的书苑,打破了空间边界,既是市民的“第三空间”,也是游客感受榕城文化的窗口,让书香在自然中扎根蔓延。
鳌峰书院:让古老书院文化焕发时代光华
鼓楼区鳌峰坊历史文化街区中,坐落于福州格致中学校园内的鳌峰书院,飞檐翘角,古意盎然。这座书院由清康熙年间福建巡抚、理学家张伯行始建,因其南面正对于山顶上的鳌顶峰,取“独占鳌头”之意而得名。
鳌峰书院主张继承“程朱理学之学统”,提倡“黜浮华崇实行”的学风,是一个讲学弘道、培养人才并举,集学术研究、整理出版书籍和教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书院,被誉为“东南第一学府”,是清代福州四大书院之首。
近两百年办学历程中,书院走出163名进士、700余名举人。康熙皇帝曾赐“三山养秀”匾,乾隆皇帝赠御书“澜清学海”匾,并多次御赐帑金、书籍。

鳌峰书院内景。福州格致中学供图
2010年,鳌峰书院在旧址附近重建,占地面积近600平方米。丰富的文献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书院始终保持着馥郁的书香底色。
为在当代焕发新生,这座古老书院正以多元形式激活历史文脉。通过开设大众喜闻乐见的多彩论坛,搭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桥梁,让传统智慧走出象牙塔,融入现代生活肌理,使之成为兼具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功能的活力空间,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绽放出持久魅力。
2019年4月,“福州道德讲堂”落户鳌峰书院,自开讲以来,道德讲堂已举办二十多期,内容涵盖国学、非遗、时节、文明传承、文旅研学、传统音乐等多领域,累计吸引近2000名观众参与,社会反响热烈。2021年5月,鳌峰书院被中共福州市委文明办授予“新时代文明实践讲习基地”,成为学习传播传统文化、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和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
新青年大讲堂:闽江畔,百年建筑里的青春书香
在位于台江区的福州青年会内,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青年闽都文化爱好者们围绕闽剧、船政文化、陈靖姑传说等主题,聚在一起,各抒己见。这是“新青年大讲堂”的日常,也是闽江畔最具活力的青春阅读主场。

青年闽都文化爱好者在福州青年会“新青年大讲堂”讲述闽都文化。台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这座砖红色建筑始建于1916年,由闽籍爱国侨领黄乃裳筹建,曾是福州近代最早、最大的综合大楼。百年前,这里不仅是教授知识、传播思想、开展众多文体活动的场所,也是福州青年们关心时局、开展救亡运动之处。
2021年4月,“新青年大讲堂”在福州青年会揭牌,聚焦闽都文化、党史教育、理论学习等主题,通过青年视角传播创新思想、本土文化与红色精神,为福州青年会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独特的文化交流空间。
大讲堂采用“线下主会场+线上直播”的模式,2025年新打造“福州社科青年说”社科宣讲品牌,已举办4期活动,线下观众300多人,线上观众超4000人,直播点赞量超3万,受到广大市民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和好评。
历经百年风霜,如今的青年会不仅承载城市记忆,更激活了青年活力。在这里,仿佛还能听到当年青年们的辩论声和欢笑声。这里关于青春与阅读的故事,还在继续……
三坊七巷社区学习促进会:打造“没有围墙的课堂”
“林文忠公的家风,就藏在‘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气节里……” 三坊七巷一座古厝内,居民围坐一堂,聆听名人家风故事,书香与坊巷烟火气交织相融。
2011年成立的三坊七巷社区学习促进会,是由热心公益的组织与居民组成的公益性社团。十多年来,促进会秉持着“为民服务、甘于奉献、终身学习、开拓创新”的理念,深耕坊巷历史文化,将林则徐、林觉民等名人故居、勤廉馆、家风家训馆,打造成“没有围墙的课堂”。

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馆里常态化为学生宣讲名人家风故事。三坊七巷社区学习促进会供图
今年,三坊七巷社区开展建设学习型社区,构建以社区为中心,以三个坊、七个巷、南后街及居民小区为支点的“学习圈”,着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学习网络,满足社区居民和青少年的学习需求。
三坊七巷社区学习促进会会长甄妍介绍,“学习圈”采用轮值主席制,每个月组织大型社区学习活动和周学习,同时,开展“社区居民议事厅”“我们的节日”“红色家风传承”“ai在身边”“敬老孝亲”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其中,家风传承是一大特色。依托名人家风家训馆,推出“家风讲堂”“坊巷论道”等活动,邀请名门之后谈家风、最美家庭话传承,结合闽剧、评话等本土艺术形式,让传统文化在互动中深入人心。十年来,累计开展家风宣传教育活动近3000场次,接待观众超100万人次,社区名人家风家训馆获评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
这里不局限于书籍的静态阅读,而是将坊巷历史、名人家风、闽都文化转化为可听、可感、可参与的立体式体验,让古老的坊巷成为活态的“城市书房”,也让书香榕城拥有了厚重的历史底蕴。
2015年,福州市委文明办协调推动实体书店、出版发行机构、书院、图书馆等成立福州阅读联盟,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联盟单位社会文化功能,为市民群众打造良好的阅读空间,营造浓郁的书香城市氛围。
十年来,福州阅读联盟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有80余家成员单位,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力量。从公园深处的茉莉书苑,到古色古香的鳌峰书院;从闽江畔的青年讲堂,到坊巷间的无墙课堂,福州的阅读空间正以多元形态,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当更多这样的阅读空间在榕城落地生根,文化自信便会融入城市的肌理,成为福州迈向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坚实底气。

在线读刊
微信 
微博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