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平潭龙王头海洋公园热门非凡。林君斌 摄
夏末秋初,岚岛大地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创新动能驰而不息。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2025年以来,平潭综合实验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全力拼出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实干争先、奋楫笃行。站在新的起点,平潭是高处攀登者,是迎难而上者,更是矢志创新的实践者。以改革再出发的昂扬姿态,平潭正加速开启奋进新征程,不断谱写“一岛两窗三区”建设的新华章。
产业引擎向“新”推进
发送一张文物照片,AI即可提取文物特征,并生成复原视频;坐在智能终端前,它可以像老中医一样“望闻问切”,为你量身定制健康处方……近日,记者走进平潭两岸融合智算中心展厅,一个个新奇的数据应用场景令人目不暇接。
平潭两岸融合智算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涵盖机房、AI算力硬件基础设施、AI算力软件基础平台、通用及专用大模型等,目前已建设2300P算力规模。“整个项目已深度应用全栈自研硬件设备与技术方案,将为政务云服务、精准农业数字化管理、海洋环境实时监测等领域提供坚实算力底座。”项目负责人施武介绍说。
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驱动力,算力赛道热度持续攀升。眼下,平潭正大力推动算力设施建设,在政务、文旅等领域系统性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实现以“智”提质、用“数”提速。凭借海陆风电场建设的优势,当地还推动共享储能电站进入商业化运营,加快打造新型电力系统,让绿色电力与绿色算力“双向奔赴”。
平潭要发展,关键在产业。新形势下,如何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平潭的回答铿锵有力:以新质生产力点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瞄准新一轮封关运作机遇,平潭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加速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前段时间,由峰飞航空科技研发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V2000CG凯瑞鸥在岚顺利完成真实气象环境抗风测试。
此次测试是平潭为打造“极端气象条件应用测试场景体系”展开的重点项目。根据拟发布的《平潭全空间无人体系及低空经济产业规划(2025—2035年)》,平潭提出将构建“空、陆、海”三域联动、“数、智、算”三维支撑的全空间无人体系产业,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全国领先的低空经济示范区。目前,已获批金井片区160平方公里适飞空域。
当创新链拥抱产业链,整个实验区“新”意盎然、活力迸发。
在平潭口岸金井港区,“台北快轮”等巨轮往来频繁,农渔产品、液晶面板、跨境电商邮包快件等货物装卸有序。去年以来,平潭聚焦产业链创新,大力推动“口岸+文旅”“口岸+双碳”等融合发展,积极拓展跨境电商保税展示、风电重大件转储、保税物流等多元化业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启追“新”征程,招商引资是突破口。对此,实验区坚持招大引强、培新育优,强化创新引领、促进集群发展,促进高质量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今年上半年,34个优质项目顺利落地,数量同比增长19%,计划总投资40.08亿元。
文旅消费“多点开花”
碧波上,游艇划出一道道跃动的弧线;山海间,石头厝民宿群成为令人向往的诗意栖居;遗址旁,现代科技唤醒南岛语族文明记忆……这个暑期,平潭文旅市场持续升温。
走进22号国际游艇码头,49个泊位整齐排布,鲜活的玩海场景扑面而来:岸边游客有序穿戴救生装备,刚靠岸的帆船满载欢声笑语,摩托艇不时掠海而过,溅起串串雪白浪花。“太刺激了!感觉心都跟着飞扬起来!”刚体验了一把摩托艇的乐趣,江苏游客蔡文亮由衷赞叹。
在这里,16艘游艇、12艘帆船及各类水上设备整装待发,可为游客提供海上观光、水上飞人表演等一站式玩海体验。自去年6月投运以来,22号国际游艇码头已累计接待游客近1.7万人次,成为大众“解锁玩海新方式”的热门之选。
平潭,坐拥6064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126座岛屿、702个岩礁星罗棋布。渔村、沙滩、岛礁……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关于大海的故事热闹非凡。
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68海里景区东沙澳沙滩、坛南湾景区、龙王头海洋公园等核心区域,风筝冲浪、观光快艇、水上摩托艇等动感项目接连落地,帆船、帆板、海钓等新业态同步增设,有效激活了滨海旅游的消费潜力。
为打破“季节性旅游”的局限,平潭还着力布局全时段旅游产品,让“四季可游”成为现实——
在夜间经济赛道,“星辰大海・镜沙”度假休闲项目、“岚起山海图”实景演艺等沉浸式文旅项目成为热门打卡地,让游客邂逅浪漫“蓝眼泪”,彻底改变了“白天看海、晚上无玩”的传统旅游模式;
在节庆IP培育上,平潭以“音乐”为纽带,重点培育“海岛生活季”“蓝眼泪音乐节”“岚麒麟演唱会”“新年音乐会”等自主IP,逐步打造“全年无休、四季可游”的“爱乐之岛”;
深耕“考古+旅游”领域,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凭借独特的建筑设计与出色的文物展陈,成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标志性建筑,自去年开馆以来已接待研学团队超150批次、游客近8万人次;
……
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今年1—7月,平潭接待国内游客679.69万人次,同比增长12.2%;国内游客旅游花费67.33亿元,同比增长14.6%。“人气旺、消费兴”的良好态势持续巩固,正为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绘就乡村幸福底色
近日,走进金井片区娘宫村,碧海与白墙相映,清新景致扑面而来。2024年,“渡口记忆・娘宫小镇”项目落地,创新采用“国有企业+社会资本+村集体”三方合作模式,为村内闲置空间注入全新动能。
作为娘宫村项目核心业态的月畔・栖霞酒店,自去年8月运营以来人气持续攀升,即便在旅游淡季的周末,客房入住率仍稳定在70%左右。按照规划,后续该村还将引入游艇补给、海鲜餐饮等业态,进一步联动周边3个村落形成“抱团发展”格局,让资源活化的红利辐射更广区域。
无独有偶,驱车沿着最美环岛路向北行驶,君山片区渔屿村的石厝风情同样令人流连忘返。这里的橘树里海景民宿,以“连片开发、保护性改造”为理念,让36栋传统石厝“重获新生”,去年营业额突破300万元,成为平潭石厝资源活化利用的经典样本。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这些年,平潭立足于生态环境优势,借鉴“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以“一村一品”和“一村一韵”为特色,因地制宜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走出了一条海岛乡村发展的特色路。
据统计,2024年,平潭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村庄数量达11个,相比2023年增长了57%。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特色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金井片区大厝基村在农业技术指导下,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引入金钻凤梨等适种新品种,并延伸至二、三产业,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苏平片区凤美村、金井片区澳尾村则历经反复试种,成功培育出适配平潭气候的金针花与红心火龙果,既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益、为村民提供就近就业机会,也让传统农业逐步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不仅如此,当地还依托景村融合工程,培育了一批集住宿、休闲、餐饮于一体的景村共享消费空间,累计26个村成功获评省级“美丽休闲乡村”或“金牌旅游村”。
娘宫村的滨海度假、渔屿村的石厝体验、红卫村的亲子游乐……这些村落沿最美环岛路“串珠成链”,“一村一主题”的发展格局愈发清晰,推动游客从“睡一晚”的短暂停留,转向“玩几天”的深度体验。去年全年,平潭接待乡村游客160.61万人次,同比增长11.7%;实现乡村旅游收入8.04亿元,同比增长12.4%。
两岸融合走深走实
翻看地图,平潭距离台湾新竹仅68海里之遥,这里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岛最近的地方,亦是大陆对台经贸、人文交往的重要窗口。
8月30日,平潭龙王头海洋公园,海风轻拂着衣角,暖阳洒在喜庆的红毯上。在这里,以“福遇良缘,情牵两岸”为主题的第三届闽台“山盟海誓”集体婚礼浪漫启幕,11对闽台新人在此许下“白首之约”。
在众多新人中,刘晔与妻子徐佩仪的故事颇具代表性。刘晔今年33岁,曾在台湾从事餐饮业多年。去年4月,他为了寻找事业发展新天地,跨海来到平潭创业。来岚没多久,缘分便悄然降临——因共同热爱素食,刘晔在网上结识了来自广东惠州的徐佩仪。
更巧的是,两人都是沿海地区长大的孩子,相似的饮食习惯、对大海的亲近感,让他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很快,二人越走越近,并于今年6月领证结婚。如今,夫妻俩在平潭开了一间50平方米的烘焙店,专注于制作台式鸡蛋糕及素食便当。“这份简单而踏实的生活,正是我们最向往的模样,希望能在平潭继续扎根下去,把小家经营得越来越好。”握着妻子的手,刘晔坚定地说。
这样动人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自2023年首届举办以来,闽台“山盟海誓”集体婚礼每年常态化在岚举办,已累计吸引52对闽台新人参加。
作为大陆唯一的对台综合实验区,近年来,平潭率先开展对台职业资格、企业资质、行业标准、商品检验采认工作,并通过举办闽台集体婚礼等交流活动,为更多台胞来岚追梦、筑梦、圆梦搭建广阔舞台,加快打造两岸青年安居乐业的温馨家园。
比如,当地积极开展两岸职业资格标准的双向全覆盖比对,目前已发布183项可采信台湾职业项目,累计发放采信采认证书约5900本。
这项改革成果惠及范围持续扩大。记者了解到,平潭已在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16个地方设立两岸(平潭)职业资格一体化服务中心分中心,形成了可复制的“平潭经验”。
“大陆市场更广阔,未来前景会更美好。”如今,这句话已成为许多在岚台胞的共同心声。
前几日的夜晚,金井片区生态文明基地灯火通明,近170名岚台同胞齐聚一堂,共赴一场岚台丰收交流活动。
夜幕低垂,熊熊篝火映照着一张张笑脸,两岸同胞手牵手围绕篝火载歌载舞,欢声笑语打破了地域隔阂,拉近了彼此距离。在不远处的“福农优品”展销会上,台胞廖正渊忙着向往来人群介绍台湾水果。
廖正渊是一名农学硕士,在金井片区大厝基村引进台湾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积极推动两岸农业深度融合。“平潭是一片发展的热土,希望越来越多台湾同胞来此落地创业,共享大陆蓬勃的发展机遇。”谈及未来展望,廖正渊满怀期待。(记者 郭雅莹 张哲昊 刘宇捷)
平潭22号国际游艇码头的水上飞人表演。江信恒 摄
在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内,两岸学者观看模拟南岛语族先民生活的宣传片。江信恒 摄
闽台农渔加工产业园林君斌 摄
“台北快轮”抵达平潭口岸金井港区。 江信恒 摄
在第三届闽台“山盟海誓”集体婚礼上,两对两岸新人合影留念。江信恒 摄
今年7月,舞台剧《平潭映象》在平潭开启首场驻场演出。江信恒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