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
今天,是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奋勇前行开创未来的铿锵宣示。
(一)
“惟今如不抗日救国,民众将永无翻身之日,故儿愿牺牲一切奋斗到底。”这是沈尔七在给母亲的信中立下的铁血誓言。近日热播的纪录片《烽火侨“批”》,用一封封承载着血泪与乡愁、抉择与担当的闽籍华侨的家书,将我们拉回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当九一八事变撕裂白山黑水、当卢沟桥枪声惊碎燕京晓月,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行径,福建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同仇敌忾、众志成城,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壮丽史诗——
红军第七军团6000多名战士组建为北上抗日先遣队,打出“北上抗日”的旗帜,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新四军中的福建子弟在对日作战中取得200多次战斗的胜利,被誉为“南方的模范队伍”;福建子弟兵最集中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以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日军侵占厦门、福州等地后,福建的共产党组织领导游击战争,展现了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
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爱国进步人士组成永安抗战文化新军,永安成了中国东南战场的抗战文化中心;芗潮剧社、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等奔走呼号,极大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斗志。
300多万名闽籍华侨同祖国人民共赴国难,李林、沈尔七等一批华侨英勇殉国,800多名闽籍南侨机工为运送抗战物资在滇缅公路冒死穿行,以陈嘉庚为代表的闽籍华侨踊跃捐款捐物。
李友邦领导的台湾义勇队,活跃在东南沿海,是直接参加抗战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支台胞抗日队伍。
……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他们的忠骨化作青山沃土,他们的荣光永载民族史册。
(二)
历史既能激发情感的力量,也能赋予理性的启迪。
抗战的胜利,不仅是河山光复,更是人心光复、精神重塑;抗战的历史,不仅是战争史,更是精神史、心灵史。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破河山,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展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就是伟大抗战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面升华催生了伟大抗战精神。对于这场战争,如果看不到民族精神的生长,就看不清意义和价值,无法让这段历史成为不竭的力量之源。
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情怀、“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节义、“魂魄毅兮为鬼雄”的血性、“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福建人民坚守祖国东南,历来有反抗侵略的光荣传统。从戚继光的抗倭斗争到郑成功的收复台湾,从虎门销烟到马江海战,福建人民在山海间书写了雄浑的反侵略史诗。
这些史诗及其展现出来的精神,汇入伟大抗战精神的浩荡长河,凝聚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浩瀚沧海。可以说,伟大抗战精神激发出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抵御外侮永不褪色的精神标识。
河出昆仑派九州,屹然砥柱立中流。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扶大厦之将倾、解万民于倒悬。在唤起全国人民抗战爱国热情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既是坚定的引领者,又是有力的组织者,以鲜明的抗战主张凝聚共识、指明方向,通过深入群众、动员各界,将分散的爱国情感汇聚成势不可当的民族抗争洪流,成为串联起精神力量、激活全民族爱国热情的核心纽带。中国共产党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是培塑伟大抗战精神的主导力量。
(三)
历史如镜,丰碑不朽,精神永恒!
在关键的历史节点回望过去,更能看清来时路、锚定新航程、澎湃新动力。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的新征程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荆棘坎坷。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将精神化为动力。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要大力宣传抗战英雄的事迹和精神,从中接受精神洗礼、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拼搏力量,把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战胜风险挑战的非凡勇气和强大定力,为实现新福建宏伟蓝图而团结奋斗。
将人民永放心中。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要大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和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团结依靠人民,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奋力赓续优良传统,开拓进取、勇毅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福建贡献。(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