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映照家园,文化传承生生不息,和美的乡村宜居宜业。如今,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生动画卷正在闽西大地上徐徐展开。

日前,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我市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传承红色基因,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秉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理念,创新实施“158”乡村建设机制、“六个共富”机制,聚焦乡村“五个美丽”建设,让农村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截至目前,全市乡村“五个美丽”建设累计建成“美丽乡村庭院”22887户、“美丽乡村微景观”7001处、“美丽乡村公共空间”1573个、“美丽田园”418片、“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91个。

擦亮生态底色

绘就宜居画卷

美丽乡村最直观的变化在哪?

走在漳平市圆潭村的村道上,一面面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文化墙点缀其中。

圆潭村村“两委”深入听取村民意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充分利用村内空白墙壁,将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俗文化、传统美德等内容融入文化墙中,并点缀上圆潭特色农产品灵芝和独特江景,形成具有浓厚乡土气息、与村民生活紧密相关的乡村风景画,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龙岩市注重理念引领、创新机制、要素保障,坚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理念,因地制宜、分类开展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发挥党建引领网格治理作用,构建多级联动的“党员干部+网格员+村民”工作机制,实施乡村工匠培训、“小手拉大手·‘五美’一起走”、乡村建设培训等活动,汇聚合力推进乡村“五个美丽”创建。

圆潭村颜值变高了,村民的收入也高了。一幅幅制作精美的墙绘为游客呈上了一道丰富的“文化大餐”,带动乡村特色旅游,村域内餐饮、农副产品等产业蓬勃发展,共带动135名农户增收95万元,人均增收7000元以上,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收。

盘活方寸之地

庭院绽放“致富花”

坐在长汀窑下村“寨这里”露营基地树荫下,绿草如茵。一望无际的田野上,人们汇聚在露营基地上奔跑游戏、看书讨论、沐浴阳光,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画卷。

近年来,窑下村坚持“党委靠前、以上率下、统筹协调、项目共富、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原则,以田园风光为主,庭院改造为辅助,全力打造和谐美丽的乡村景观,荣获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

龙岩市将乡村“五个美丽”建设与农村建设品质提升、乡村振兴试点示范等工作相结合、同谋划,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打造全域美丽乡村。突出村庄特色,将当地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入乡村“五个美丽”建设中。依托当地“花、茶、菜”等产业特色,打造多个精品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

激活产业引擎

打造富民“钱袋子”

丰乐村是上杭县庐丰畲族乡五个少数民族村之一,近年来,丰乐村按照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要求,坚持农业产业“示范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大力发展“烟+稻+N”轮作模式,促进群众增产增收,实现从市级“贫困村”到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美丽蝶变。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丰乐村以产业兴旺为“基础”,开展“一引双带”(支部引领、党员带头、能人带头)产业发展模式。推行“一村一品”,以烤烟为主导产业,利用产业季节交错,发展“烟稻轮作”产业模式,成功获评福建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烤烟)。引进专业公司培育金花茶深加工及种植示范基地,村集体经济投入10万元入股,带领96户农户入股,林下种植面积450亩,年增收200余万元。

放眼望去,在乡村“五个美丽”建设下,闽西大地的乡村更具诗情画意,人民的钱袋子更鼓,传统村落更具生机魅力。

记者手记

乡村“五个美丽”建设绝非简单的环境整治,而是一场深刻的乡村复兴运动。龙岩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千万工程”经验在红土地上的创新应用。这里的美,是看得见的青山绿水、整洁村容,是摸得着的产业兴旺、村民增收,更是感受得到的乡风文明、生机勃勃。这份“美丽答卷”,值得细细品读,未来更值得期待。(记者 廖倩琳 通讯员 郑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