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大厦之门”,港口气象万千。图为嵩屿码头。(记者 王火炎 摄)
一张美好蓝图,如何变成生活实景?
三十多载不负光阴的践行,厦门特区建设者对此深有感悟——惟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一份战略贯长远,一张蓝图绘到底。
蓝图的起笔,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厦门工作的习近平同志亲自领导编制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发展战略》)。
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战略自觉、强烈的使命担当,带领特区建设者,以坚如磐石的定力、一以贯之的执行力,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不换蓝图、只抓落实,一任接着一任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将宏伟蓝图变成真实的美好。
“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背后是一代代特区建设者“蓝图不变,初心不改”的信念坚守,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战略定力,是“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历史耐心,是“积跬步以至千里”的执着前行。
中国式现代化是薪火相传的伟大事业,是一程接着一程的砥砺行进。
一部《发展战略》,勾勒城市发展轨迹,也映照更久远的前程。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光明未来奔去。厦门仍在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接续奋斗书写新篇章。
一以贯之
“施工图”到“实景照”的接力
5月29日,同一天,两款“厦门造”创新药获批上市,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现象级热点。
厦门生物医药港,一批进口人源细胞刚刚空运抵达,甫一落地,即进入生物材料特殊物品出入境公共服务平台P2实验室内查验。不远处,化学创新药研发平台,正为“身边”的制药企业进行产品检测,完成实验的关键环节。
一栋栋生物医药通用厂房内,科研人员紧锣密鼓地进行产品测试,自动化生产设备也正飞速运转。“经过多年培育,厦门生物医药港正迎来成果密集产出期,当前有近60个创新药、改良药品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创新成果百花齐放。”厦门生物医药港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三十多年前,厦门的“产业词典”里,还没有生物医药。彼时,工业少、产业弱,是一个不争的现实。
《发展战略》用了两个章节,部署厦门工业发展和工业老企业技术改造计划,极具魄力地提出“大力发展电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型材料”等产业。
完全零基础,如何发展?“爱拼才会赢”的厦门人,没有犹豫,认定了目标,便大胆地闯、大胆地干。
厦门在全国率先谋划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紧跟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先后制定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以及《厦门市促进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方案,出台4.0版生物医药专项政策,打造厦门生物医药港,构建起全要素政策保障体系,持之以恒、持续精耕。
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厚积薄发,这些年一批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竞相涌现。
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全球首个鼻咽癌诊断试剂、国内第一支宫颈癌疫苗在厦门诞生;艾德生物、致善生物成为分子诊断领域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万泰沧海与厦大共同研制的国产九价HPV疫苗获批上市,标志着我国正式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有独立自主供应高价次HPV疫苗能力的国家;特宝生物十年“长跑”推动创新药上市,成为福建省首个登陆科创板的生物医药企业;盛迪医药研发中国首个超长效原研复方止吐针剂;大博医疗、中硼医疗产品在国内医疗器械领域首屈一指……
至2024年底,厦门拥有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企业1800多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00家,上市企业11家,生物医药产业年营收规模达千亿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子肿瘤学家詹启敏说:“厦门已经成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一个重要基地。”
一个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靠的是什么?
厦门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给出答案:对战略的坚定认同、对路径的一以贯之。
“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考验的是大局观、历史观、发展观。
三十多年来,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目标不变、方向不偏、力度不减,形成上下协同、衔接有序、执行有力的整体合力,沿着《发展战略》确定的路径笃定前行,持续将宏伟蓝图转化为“施工图”“实景照”。
从《厦门市加快海湾型城市建设实施纲要》到《扎实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促进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决定》,从《厦门市关于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决议》到《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从《厦门市争当“五大发展”示范市实施意见》到《厦门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发展战略(2020—2035)》,从《厦门“一二三”战略规划》到《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厦门的每一次规划政策制定都紧扣时代脉搏,自觉从《发展战略》中汲取智慧,一脉传承、体系贯通,构建起清晰而稳定的发展航道。
战略的生命在笃信、在执行、在延续——
厦门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的背后,折射出这座城市持续不断的文明涵养之路;“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背后,印证出厦门人18年锲而不舍的申遗之路……
今日厦门,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这背后,是一任接一任、一棒接一棒,不间断跑出的历史接力赛。
不图眼前
“甘为后人种树”的胸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翻开《发展战略》,最后一个专题是“厦门市城镇体系与生态环境问题”。
“这是近平同志加上去的,他提出,发展特区经济的同时,一定要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为厦门的子孙后代保护和创造一个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厦门市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办公室主任郑金沐说,“那时候,大家只注重开发,把精力都放在城市建设上,哪里还会考虑生态环境问题,但近平同志就考虑得这么长远。”
三十多年前的眼光与抉择,放在今日的风云变幻中去观察,更令人感佩其战略远见和历史耐心。
1986年7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课题专职人员动员和工作部署会议上说:“我们从事现代化经济建设,要有长远考虑,统筹全局,不能只顾眼前,临事应付,那样会事倍功半,甚至会迷失方向,把握不住全局的主动权。”
郑金沐回忆道:“当时,研究发展战略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近平同志却一抓到底,毫不松手。他说,作为领导者,既要立足于当前,更要着眼于长远,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
既重视破除当下掣肘,更着眼夯筑长远韧性,这是“甘为后人种树”的胸怀。
正因“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造就了《发展战略》这项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历史性工程——
习近平同志不光为厦门谋划基础设施体系、产业发展、体制改革,探索自由港建设和对台交流合作,同时也对教育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鼓浪屿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人口规模控制,都进行专章研究、作出规划,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作出明确部署。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就萌发出现代化不只是经济的现代化,更是各领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体现出统筹协调发展的强烈意识。”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赵振华说,《发展战略》可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早期实践样本,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谋全局的系统思维,展现出总书记早年在地方工作时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厦门的特区建设者养成一个好作风:当前不见效、长远打基础的事,也要努力去做。
抓经济发展、抓民生保障、抓生态环保,都是系统工程、接力工程,要有长远的耐心和定力。这背后,正是“算大账、总账、长远账”的大历史观。
谋当下,更谋未来。三十多年来,厦门始终把城市发展放到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和全球风云中观察,锚定千秋伟业,扎实推进一系列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步塑造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滴水穿石
“积小胜为大成”的跋涉
打开“大厦之门”,大国港口气象万千。
汽笛声响,一艘艘远洋巨轮在海天之间划出优美弧线。林立的桥吊挥舞着钢铁巨臂忙碌装卸,无人驾驶的集卡车运载着集装箱穿梭于堆场。
厦门自贸片区港务大厦,巨型电子屏上,跳动的数据描绘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忙图景——千万个集装箱沿着“丝路海运”航线跨越重洋,通达全球。
而在三十多年前,厦门港仅有两台桥吊,集装箱吞吐量仅1.92万标箱。
《发展战略》为厦门港绘就发展蓝图——建成“大型的国际化港口,并充分发挥港口的产业、流通和城市功能”。
枢纽大港怎会一蹴而就?积跬步,才能至千里。
三十多年来,厦门沿着蓝图指引的方向,持续推动港航领域改革创新,拓展货源腹地,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2000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成为全国第6个百万标箱大港;2017年突破1000万标箱,成为福建省首个千万标箱大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14位,截至2025年3月,“丝路海运”航线通达46个国家和地区的145个港口。
积15年之功从“1”到“100”,聚17年之力从“100”到“1000”,数字传递的发展“加速度”,是特区建设者几十年的奋进与跋涉,在时间画布上挥洒出的精彩长卷。
最新发布的2025年5月全球主要港口效率排名显示,厦门港“远洋国际集装箱船舶平均在港停时”和“平均在泊停时”两项关键指标,分居全球第二位和第三位。港口作业高效背后的“厦门方案”,向全球合作伙伴展现出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中国智慧”。
厦门港的蜕变,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生动案例之一。
“把历史视角、战略思维,都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来。”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语重心长地谆谆教诲,让厦门的特区建设者感同身受。
厦门的蝶变,是《发展战略》引领下的久久为功,是超强执行力的笃行淬炼,是量变引起的质变。
不是一阵风,而是持久战。一砖一瓦地垒砌、脚踏实地地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水到渠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焦念志,几十年如一日,在与“看不见”的海洋微型生物打交道。他带领团队破解半世纪悬而未决的科学难题,并在国际领衔发起“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让“厦门蓝碳方案”在世界发声。
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开拓创新,更需“十年磨一剑”的耐心。焦念志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但研究成果的取得不可能一蹴而就,需长期坚持和付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科研工作者到普通建设者,从大国工匠到平凡手艺人,一代代厦门人,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以滴水穿石的韧劲,心无旁骛做好自己的事,在各自领域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落实到精雕细刻的具体行动中。
前进的道路,绝非一蹴而就,更非一马平川,有乱云飞渡、有惊涛拍岸。特区建设者没有犹豫、没有徘徊,认准方向,一往无前。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人,把答卷写在冒风雨、顶烈日、踏泥泞的铿锵步履中,写在越高山、渡险滩、过荒原的发展突围中。
这正是厦门人一路走来的模样——积小胜为大成,“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性由之而来。
战略不动摇,执行不走样——在时间的恒进中,继续鹏程万里。(记者 詹文 蔡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