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景石化全球最大烷烃一体化生产基地建成并投产。记者 林双伟摄
“海上福州”,一个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提出的极具前瞻性的战略构想,指引福州在全国沿海城市中率先向海进军,取得不俗成绩——全市渔业产值连续30年全国第一,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超3400亿元,居全国前列。
民营经济,一股支撑福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贡献了全市50%以上的投资、6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税收、70%以上的二产增加值、80%的就业和研发投入、90%以上的企业数,是福州发展的特色所在、活力所在、优势所在。
正值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中国(福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在榕举办,我们从同一视角回望,可以看到轰轰烈烈的“海上福州”建设历程中,敢为人先的民营企业向海而行,不断闯新路、开新局,生动证明民营经济在“海上福州”建设中大有作为。
潮起:
依海而生 挺进深蓝
靠海吃海。福州人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总想着再远一点、深一些,让“海洋粮仓”更加充实。
金秋时节,正是大黄鱼上市之时。到了下午,福州定海湾跃动着金光,一条条金灿灿的大黄鱼从远离海岸的深远海养殖平台“定海湾2号”中被捕捞上来。
在水流更急、空间更大、水质更好的条件下长大,这里的大黄鱼体型修长、肉质紧实,是名副其实的“健身鱼”。“这样大的一条鱼,在市场上大约可以卖300元。”拿着一条1公斤多的大黄鱼,福建鑫茂渔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卢统锋说,“定海湾1号”“定海湾2号”两个深远海养殖平台总共养了约30万条大黄鱼,平均每条鱼重1公斤至1.5公斤。
2018年起,福州在全国率先推动鲍鱼、大黄鱼等养殖从内湾向深远海拓展,以鑫茂渔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民营企业纷纷响应,投入技术和资金,进军深远海养殖。如今,12台(套)深远海养殖平台巍然屹立在福州的深远海,拓展福州人耕海牧渔的空间。
和卢统锋一样在海边长大的兰平勇,记忆中最深刻的画面就是小时候跟着爷爷划着小舢板出海捕鱼。望着大海,兰平勇那时总是想,要是有更大一点的船,能去更远的地方捕鱼就好了。
20世纪90年代,“海上福州”战略提出,全面发展海洋经济,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远洋捕捞。
机会来了!从国外返乡,兰平勇和老乡合伙买了两艘渔船,并创立福州较早从事远洋捕捞的民营企业——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
乘着政策的东风,凭着海边人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兰平勇克服一个个困难,将宏东渔业的捕捞海域拓展至印度洋、大西洋,各类专业远洋渔船及辅助船数量增至160艘。在非洲的毛里塔尼亚,宏东渔业还投资建设了中国企业在海外规模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
走通了远洋捕捞这条路,越来越多的民企跟随宏东渔业的脚步,筑梦远洋。目前,福州已建成12个境外渔业基地,规模和数量均居全省首位,而且400多艘远洋渔船穿梭世界各大洋,打造了一条完整的远洋渔业产业链。
在福州,一家家民营企业用行动与成绩证明:依海而生并不意味着只能守着“一亩三分海”,走向广阔海洋,民企大有可为。
奔涌:
向海图强 领先全球
963公里蜿蜒曲折的大陆海岸线,是福州向海图强的天然优势。作为衔接长三角与珠三角的重要海洋枢纽,福州坐拥江阴、可门、罗源湾等深水良港。如今,越来越多民营企业以福州的港口作为进军全球市场的重要锚点,在这里实现“加速跑”。
在位于福清江阴港城经济区的中景石化科技产业园,聚丙烯“乘坐”货车驶向距园区5分钟车程的江阴港区集装箱码头,通过海运远销海外。
不久前,中景石化全球最大烷烃一体化生产基地建成投产,标志着中景石化烷烃一体化单厂产能位居全球第一,在产业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上迈出关键一步。
“中景石化不仅是一座工厂,更是中国高端石化产业自主创新的‘国家名片’。”中景石化董事局主席翁声锦表示,年产280万吨丙烯、380万吨高性能聚丙烯的总产能,是中景石化多年来持续深耕、技术突破的集中体现,标志着中景石化已经登上全球烷烃一体化生产规模之巅。
视线转向连江可门港。从空中俯瞰,申远新材料一体化产业园内,巨大的装置群就像一座工业城堡。实际上,全球最大己内酰胺生产基地就屹立于此。
“我们采取‘园中园’模式,推动园区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申远产业园管理公司总经理陈曦介绍,可门园区在全省首创“政府+企业”合作机制,由连江县政府与恒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申远产业园管理公司,以商招商引进下游产业链,打造绿色纺织产业园。
作为绿色纺织产业园首家动建及投产的企业,福建东禾晟实业有限公司是“政府+企业”合作模式下的受益者。得益于园区政企共建和政务绿色通道运营模式,公司真正实现了“拎包入驻”。
一个个临港产业基地犹如聚宝盆,汇集向海图强的雄浑力量。2024年,全市临港规上工业总产值超7500亿元,培育形成福清市化工复合新材料这一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以及连江县水产品精深加工等2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化工新材料相关生产技术、海工装备高附加值船舶建造技术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珠光颜料、胶带等多个产业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均为第一。
澎湃:
因海而新 勇立潮头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成为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福州坚定不移推动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在这股澎湃浪潮中,敢为人先的民营企业勇立潮头,用智慧与魄力将蓝色梦想转化为一个个产业传奇。
在海边,牡蛎壳十分常见,大多被丢弃在垃圾堆里。然而,一项科研成果让牡蛎壳摇身一变,成为全球首创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骨填充材料,每克卖到2000元左右,比黄金还贵!
“从理论创建、验证到成果转化,再到生产线合规量产,一路都没有前例可循。”福建吉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其清感慨不已。
这正是榕企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的真实写照。除骨修复材料之外,吉特瑞公司持续深耕“蓝色药库”,先后研发出医用胶原膜、医用胶原修复膜、可吸收胶原蛋白缝合线等。随着近两年几款医疗器械接连获批上市,今年该公司产值跃过10亿元大关。
海上吹来的风,也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福州乘风而上,持续布局海上风电项目。如何让这些风电“大风车”安全高效地扎根深海?福建永福电力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给出了解决方案。
近年来,永福股份针对超强台风复杂海域风电场工程,不断突破吸力桩关键技术,率先将吸力桩导管架基础批量化应用。福州长乐外海AC区海上风电场项目,是永福股份在国内大规模采用吸力桩导管架基础型式的第一个项目,创下了当时海上风电场单机容量最大、单位用钢量最少、沉贯安装速度最快等多项世界之最。
耕海探洋,装备先行。两年前,乘着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在榕举办的东风,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毅然将其福建总部落户福州。去年,福建申昊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连江县现代海洋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申海创新实验室建成投用,加速研发海洋高端装备技术和产品,实现水下机器人“申龙一号”在福州黄湾屿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应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随着越来越多民企力量汇入福州这片蔚蓝海洋,一个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的“海上福州”正阔步向前。(记者 冯雪珠 颜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