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6日,全球最大的EO/EG洗涤塔在古雷石化基地成功吊装。 记者 沈昊鹏 摄(资料图片)
2021年,全市GDP跨过5000亿元关口;2024年,全市GDP突破6000亿元大关。闯关夺隘,接续突破,实力漳州“争”出来!
全力争优、争先、争效。把“争”字贯穿经济发展工作始终,是漳州最鲜明的特质。
在“争”中锚定奋斗目标——
我们凝聚共识,学深悟透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对漳州提出的“五个走前头”要求,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紧扣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抓产业、上项目、促发展,全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在“争”中激发昂扬斗志——
我们步履坚实,树牢“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理念,聚焦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从“建设年、攻坚年、提升年、增效年、争先年”走来,接续开展“六比一看”“七比一看”“三比一看”竞赛,爱拼会赢、真抓实干,比学赶超、争当先进的氛围更加浓厚。
在“争”中摘下累累硕果——
我们攻坚克难,一批重大项目加速落地,特色产业蓬勃兴起,全市多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全省前列,跻身全国GDP50强,获评中国投资热点城市,漳州发展形成了强惯性、迈入了新阶段、打开了新天地。
滨海之城千帆竞发,实力漳州以“争”为楫,破浪前行!
增强“争”的韧劲
筑牢产业“硬支撑”
发展经济,必须依靠产业支撑;强化产业支撑,必须树立产业链思维。
漳州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自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科学谋划、精准发力,深入实施“千百亿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加快构建“9+5”现代产业体系,聚力打造“三头六臂”支柱产业,持续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
产业发展非朝夕之功。久久为功争上游,漳州以“争”的韧劲,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推动产业规模从“大”到“强”、结构从“强”到“优”,一步步把“规划图”变为“实景图”。
“三头六臂”攀高向强,锻造硬核动能。聚焦“油头化尾”,举全市之力支持古雷开发建设,目前签约、在建、投产项目达51个,总投资3038亿元,预计达产年产值近3600亿元,形成芳烃—纤维、烯烃—塑料和绿色产业链的“2+1”产业布局,锚定建设集聚两岸资源要素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基地目标,按照“原料多元化、能源绿色化、产业一体化”思路转型升级,加快打造世界一流高端智慧绿色石化基地。聚焦“粮头食链”,提速零碳产业园、国际粮油食品(诏安)贸易加工园区、中储粮50万吨粮库、南方肉牛集散中心等项目建设,构建粮油食品“储备—加工—贸易+”全产业链。聚焦“钢头制造”,在多金属、贵金属、合金材料上全面发力,对接推进磁铁钒钛矿新材料加工及贸易基地项目,为引进大型冶炼和装备制造项目夯实基础。同时,以“三头”为核心,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带动烯烃—塑料、芳烃—聚酯、大宗食品、高端食品、精钢、特钢等“六臂”产业舒展筋骨、全面发展。
“五大枢纽”联动贯通,提升城市能级。依托漳州位于闽西南、粤东北和台湾中南部几何中心的地利优势,加快构建交通、能源、产业、物流、文化融合“五大枢纽”,打造区域发展新支撑和对外合作强载体。这一战略布局,不仅夯实了产业发展根基,更筑牢了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的“四梁八柱”。
“两园”建设提质增效,优化承载空间。大抓特抓产业社区(标准化工业园区)建设,坚持“产、城、人、文、安”一体推进,提升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水平,2024年,规划并建设16个产业社区,建成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入驻产业项目867个、拉动投资超1000亿元。
大抓特抓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着眼解决耕地保护、生态环保问题和乡村产业振兴、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突出“高位养殖、低位种植、循环利用”,促进农业发展“接二连三”,目前已完成15个产业园规划编制和建设方案,规划总面积超360万亩,策划园区一体化项目157个、总投资近130亿元。
新质生产力澎湃涌动,激发创新活力。高质高效推进高新区“三大片区”开发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一智一药”产业园、南湖“双创”产业园、站前总部经济产业园,近四年储备土地近万亩、融资上百亿元、谋划项目上百个。加快建设“圆山创新港·科学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设立漳州未来产业基金,加快食品加工、建材家居等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培育壮大数据要素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推进“核、光、风、储、氢、冷、热”一体化发展,在全省率先构建低空经济工作体系。我市获评国家级“千兆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连续5年上榜全国数字百强市,“海上漳州”平台项目入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典型案例,新动能加速积蓄,新优势加快形成。
拿出“争”的力度
狠抓项目“牛鼻子”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
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区域竞争的“主战场”,更是漳州奋勇争先的“硬脊梁”。龙江大地上,处处可见“争”的势头、“抢”的节奏、“拼”的干劲,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按下了“加速键”、跑出了“加速度”。
关键突破,振奋人心——
海缆下线。2023年6月,全省首条海底电缆生产线在东山成功生产,结束了福建无法自主生产海缆的历史;
“运”气抵漳。2024年5月,漳州LNG接收站码头迎来首船液化天然气,标志着全国首个新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在漳投产;
古雷迎新。2024年,总投资711亿元的古雷炼化一体化二期、总投资448亿元的中沙古雷乙烯两大“巨无霸”项目相继动工,不仅刷新了福建产业投资纪录,更是推动古雷向着世界级石化基地大步迈进;
高铁逐梦。2024年,漳汕高铁全线开工建设,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拉近闽粤两省时空距离,促进东南沿海地区协调联动发展;
核电报喜。今年初,历经1800多个日夜奋战,全球最大的“华龙一号”核电基地——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我国“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
“争”的力度就是“进”的速度。在项目建设的赛道上,无论是谋划储备、对接企业,还是落地开工、投产达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以“争”抢时间、提效率、拼进度。漳州勇于“争”、敢于“争”、善于“争”,始终牢牢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全力以赴扩大投资,为未来发展谋求更多增量、更大空间。
突出早,抓实项目谋划。建立建强市县前期办,充分发挥“项目策划生成的大平台、发展战略研究的参谋部”作用,坚持近期、中期、远期相结合,全力谋项目、促前期,策划生成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诏安片区)、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二期、联盛年产390万吨林浆纸一体化等项目。今年以来,我市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40.68亿元,预算内共下达项目73个、获得资金支持36.59亿元,获得专项债资金支持项目共142个,发行额度103.95亿元。
突出快,提速项目建设。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44336工作机制”,在全省首创“拿地即开工、验收即办证、竣工即投产”的“三即”极简审批改革,强化项目建设“两单一表”闭环管理。今年来,盯紧抓牢175个省级、882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40个“重中之重”、21个投资超百亿重大项目,力促沈海高速龙海至诏安段扩容工程等6个百亿项目快开工、漳州核电2号机组等4个百亿项目早竣工,带动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1650亿元,巩固项目滚动接续势头。
突出优,提升项目服务。扎实开展“企业接待日”活动,构建覆盖市县党政主要领导、部门负责人、企业家的多层级参与体系,今年来累计接待企业、协会等243家(次),解决企业问题129个。依托“漳州通”App,上线全省首名AI智能政务服务助手“候喜”,为企业在政务办事领域提供有效解答,精准度超95%。深化“千名干部挂千企”帮扶活动,用心用情为企业提供“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妈妈式”服务。推行干部入驻民营企业服务机制,做大做强民营经济,截至今年8月全市实有民营经营主体近83万户,占全市经营主体总量的98.6%。
锤炼“争”的本领
激活招商“强引擎”
招商引资,决定着一座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与增量。谁能在优质项目角逐中胜出,谁就能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招商引资不再是简单依靠政策红利、资源消耗的“原始竞争”,而是升级为考验战略眼光、专业素养的“系统竞争”。面对新形势,漳州不断锤炼“争”的本领,以机制创新破题、以产业图谱布局、以多元打法赋能,主动“走出去”叩门招商,热情“请进来”共赢发展,推动“金娃娃”落地有声。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大招商”格局。漳州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招商工作领导专班,抽调懂产业、懂政策、懂谈判的精干力量集中办公,构建“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协同体系,提升“作战兵团化、队伍专业化、流程扁平化”招商水平。市领导率队赴沙特、南非、英国、墨西哥、美国等国家,以及北京、成都、上海等地开展招商活动,推动重大项目精准对接、高效落地。2024年全市新签约产业项目556个,总投资1798亿元,其中4个为百亿级项目,实现质、量双升。
科学精准“画像”,推进“产业链”招商。招商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而要“提着篮子去选菜”。漳州精心绘制“9+5”产业链招商地图和1.8万家优质企业图谱,重点围绕“油头化尾、粮头食链、钢头制造”,按“图”索骥、沿“链”引商。依托“招商地图”,古雷精准对接全球石化巨头,在引进古雷炼化一体化等“链主”型项目的同时,带动上下游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橡胶制品等配套企业集聚;漳浦县成功招引总投资超30亿元的中财管道项目,有效补齐新型建材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拓宽打法招数,打造“多元化”模式。强化资本招商,创新“基金+股权+项目”模式,以资本为纽带引入优质项目,市属国企成立39支产业基金,认缴规模超410亿元,引进16个项目,总投资约52.26亿元。强化以商引商,充分用好现有企业家“朋友圈”资源,古雷石化、片仔癀等本地龙头企业主动为漳州“站台”,引荐众多合作伙伴和上下游企业。强化驻点招商,向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派驻专职招商队伍,扮演“前沿哨所”,2023年以来累计拜访企业、商协会超1300次,推动36个项目签约落地。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深知,漳州同周边地区相比,投资增长后劲还有不足,科技创新尚存短板,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加强。差距就是“争”的方向,过去,我们从“争”中闯出新天地,未来还要继续靠“争”夺取更大胜利,让实力漳州更具实力!(记者 苏奕斌 廖瑜婷 李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