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芳家庭林场 陈义冰 摄
9月,记者走进位于周宁县七步镇的福建三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组培车间,只见工人正熟练地从组培瓶中取出多肉种苗,进行筛选、分拣和晾晒。2019年,看中后洋村的生态优势,该公司选择在此落户。
“这里生态环境优越,高山立体小气候独特,我们培育出的多肉品相好,订单不断。”三杉公司负责人陈寿强介绍,目前公司已掌握89个多肉品种组培技术,可为市场提供860多种多肉组培种苗,年产量达2000万株。产品不仅畅销云南、山东、江西、广东等地,还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带动周边100户农户种植高山冷凉花卉,每户年增收6万元以上。
一个人与一片林
这片绿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人和一片林。
20世纪80年代,后洋村村民黄振芳带领全家上山开荒,率先掀起造林热潮。在他带动下,全村林地面积扩展至7300多亩。
青山已成,产业渐兴。后洋村探索“林养、林种、林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牧业、花卉、林下中草药种植等绿色产业纷纷落地,“绿水青山”正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
“现在,我们把村里的林木资源盘活了,不仅有林下种植、养殖的收入,通过‘碳汇贷’,还让山林的生态价值变成了真金白银。”后洋村党支部书记张妙香说。
2022年,周宁县将林木资源折算成碳汇价值,后洋村以此作为质押担保,成功获得10万元“碳汇贷”,成为全县首个“卖碳翁”;2024年,黄振芳家庭林场获颁宁德市首张宁德林业产业经营票证,并获得“林e贷”综合授信300万元……
从黄振芳挥动铁锹落下第一抔土,到今天“碳汇贷”成功落地、多肉种苗畅销海内外,周宁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借青山之势,周宁县在放大生态效益上下足功夫,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走出一条人养山、山养人、山青人富的循环之路。
在玛坑乡小寻盆苑基地的大棚里,又是另一番生机盎然的景象:满眼绿意扑面而来,一株株杜鹃依势而长、姿态各异。
基地负责人李洪斌,是这场“美丽事业”的创始人。2018年,他相中了家乡的发展潜力,创办小寻盆苑基地,开启杜鹃种植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此后,经过不断摸索和外出学习,李洪斌的种植基地从最初的30平方米逐步扩展到如今的10亩。
“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用地成本,周宁是我发展杜鹃种植的最佳选择。现在有电商直播,我们连销售门店都省了,相信未来还有更大的增长空间。”李洪斌信心满满地表示。
生态产业版图不断拓展
周宁的绿水青山,不仅孕育了特色产业,也吸引着八方游客慕名而来。
金秋时节,礼门乡陈峭村。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橙黄的地瓜铺满了晒匾、屋顶和院场,与古朴的黄泥墙、远处的层林尽染相互映衬,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寻秋”“赏秋”。
“一路骑行过来,沿途风光旖旎,山峰层峦叠嶂,让人在骑行中尽享大自然的宁静与惬意。”游客黄灿一边回味着骑行的舒适,一边在村庄各处打卡留念,“这些农作物五颜六色,像是一幅绚烂的油画,我拍了好多照片发朋友圈,大家都问这是哪里,也想来看看。”
陈峭村坐落于后垅大峡谷的悬崖峭壁之巅,以瑰丽的日出、云海、星空和峻峭的岩石、幽深的峡谷闻名,2015年陈峭成功申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评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森林村庄、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生态旅游的名片越擦越亮。
“我是土生土长的陈峭人,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还有乡里乡亲的热情,都让我有着特殊的情感。”“云山古舍”民宿老板陈孙壮说,此前他一直在外地打工,看到家乡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前景后,毅然决定返乡创业。
近年来,依托好生态,陈峭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一批民宿、农家乐等新业态迅速崛起。目前全村发展10余家民宿、5家农家乐,年住宿收入100万多元。
一棵树,蔓延成一片林;一片林,蹚出了一条路。
而今,周宁的生态产业版图不断拓展:草珊瑚、黄精、金线莲等林下药材在林间扎根生长,全县林业总产值已突破20亿元;连绵的茶山清香四溢,茶产业综合产值高达18.7亿元;多肉、小菊、杜鹃等特色花卉苗木点缀山野,全产业链产值超4亿元。与此同时,生态旅游热度持续攀升,今年入夏以来,周宁接待避暑旅游人数约108万人次,同比增长20%……(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魏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