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为媒 心相印

闽台共绘漆彩新画卷

黄守堃向观展者展示作品。

罗源县图书馆二楼,一件未完成的漆器静静陈列。台胞、福建脱胎漆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守堃向观展者描绘心中蓝图:“下一步,我要让台湾的蓝鹊栖息在福州的榕树上——‘良禽择木而栖’,这寓意再好不过。”他的话音未落,共鸣已然在人群中漾开。

8月12日,“同心罗源 漆彩闽台”2025罗台漆艺联展在罗源县图书馆启幕。这场艺术盛会超越了原定60件作品的规模,最终汇聚闽台两地手工艺人100余件漆艺精品与文创产品。在漆艺传统并不深厚的罗源,这一场跨越海峡的文化对话,绽放出令人瞩目的光彩。

一场匠心的艺术展

展区内,黄守堃的身影是一道流动的风景。他引导观众从不同角度品鉴漆画肌理,鼓励人们亲手触摸历经数十道工序的漆器,感受指尖下的温润光华。

一幅描绘畲族凤凰装女子的漆画前,黄守堃驻足良久。这幅作品出自罗源本地创作者阮聿璟之手,繁复刺绣与人物神韵在漆艺中重生,耗费了他一个多月的心力。“罗源古建筑和老家具上确曾留下漆艺痕迹,可惜传承中断了。”阮聿璟的惋惜中透出坚定,“这次我们罗源十几位漆艺人参与联展,正是要向台湾老师们学习,交流互鉴”。

福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皮箱制作技艺传承人何巍带来多件生活漆器,其中一只贴有天然珍珠鱼皮的红色漆艺皮包尤为醒目。灯光在纹路肌理间起伏,映照一段两岸情谊。“这是2020年我与守堃老师合作的成果,我们相识已近十年。”何巍感慨,“皮胎漆器当初举步维艰。守堃老师带来的台湾技术点亮了思路,这件作品是两岸智慧的结晶。”

2017年定居福建的黄守堃深有同感。他设计的茶盘以漆黑为底,塑成台湾岛的形状,其上错落镌刻百家姓文字。一件漆器,尽显两岸一家亲的文化内涵。“用它泡茶待客,一句‘我姓刘,台湾哪里刘姓人多?’便能打开话匣。”

一场暖心的传承展

“爷爷快看,我做得怎么样?”“非常棒!”展览一隅,黄守堃弯着腰指导孩子们制作纸胎蘑菇漆器,欢声笑语不断。为何选择蘑菇?灵感源于罗源“中国秀珍菇之乡”起步镇。

2024年8月,黄守堃在罗源中房镇设立工作室;今年起步镇向他伸出橄榄枝,希望为当地孩子开设漆艺体验课。他欣然应允,巧妙结合造纸、大漆贴金箔技艺与本地菌菇文化,设计出上手简易的蘑菇漆器体验课。联展现场,孩子们与家长协作涂纸浆、贴金箔的专注神情,让黄守堃心弦触动。

“女儿幼时总抱着我的腿不让上班,如今倒是我盼着多见见她。”黄守堃眼中泛起温柔,“正因为自己是父亲,才更希望孩子们接触非遗的同时,为这些家庭留下温暖的共同记忆。”

公益课背后亦有现实考量。“500克生漆需400元到600元,金箔亦价格不菲。”黄守堃坦言,“幸有补贴支持,缺口得以填补,我们才能无偿分享技艺。”下个月,他的漆艺课堂将延伸至罗源第二实验幼儿园和高级职业中学,让非遗种子在更广袤的土地萌发。罗源职高更计划引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师资,开设系统漆艺班,筑牢传承基石。

一场用心的接力展

本次联展从计划中的60件展品扩容至百余件,背后是黄守堃的感召力与同行者的热情。为容纳更多作品,他主动撤下自己的多件作品。

“我们将采用作品接力形式轮换展示,不辜负每一份心意。”策展人、罗源县文化执法大队教导员陈雯说。她希望以动态展示保持观众新鲜感,也让每件匠心之作都有绽放时刻。

图书馆二楼本是童趣盎然的幼儿阅读区,与漆艺沉静气质迥异。陈雯团队以古书画帘幕巧妙分隔空间,征集罗源主题原创诗歌点缀展墙,连签名册封面与参展证书都融入书法与设计巧思。布展首日便有观众询价求购,无心之问催生新计划:展览结束后,将六幅捐赠作品公开拍卖,所得反哺公益课程材料购置。

“以漆艺为媒的‘朋友圈’日益广阔。”黄守堃环顾展厅,眼中映照的不仅是琳琅漆器,更有背后紧密相连的情感脉络,“从业二十六载,收获认可、信任与友情,这才是真正的‘赚到’”。

当台湾蓝雀最终栖落福州榕树,当两岸匠人的掌温融入同一件漆器,当孩子们的笑声回响在蘑菇漆器课堂,罗川大地见证的不只是一场展览的启幕,更是以千年漆艺为纽带,闽台同胞共同执笔绘就的漆彩长卷——它讲述同根同源的血脉,传递绵绵不绝的温情,终将跨越山海,永不褪色。(记者 任思言 通讯员 高坤颖 刘其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