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场里能“种”出什么样的生态循环新模式?在漳州长泰区陈巷镇美彭村的天桥果蔬家庭农场,潜藏着一套独特的“种养加”(种植、养殖、加工)系统,让小小的山苦瓜在这片土地上“玩”出了大花样。

与杂草共生

盛夏7月,正值山苦瓜采收期,走进农场,先撞进眼里的是连片的平架,近两米高的水泥立柱搭起的“空中走廊”上,藤蔓攀缘缠绕,巴掌大的绿叶间,挂着一个个青翠玲珑的山苦瓜。

这些苦瓜是农场主蔡旸晖2016年从省农科院引进的品种——“如玉45号”,由福建本地山苦瓜与日本苦瓜杂交选育而成。

“这么小的苦瓜能卖出啥好价钱?”刚引进时,不少人觉得这小苦瓜不起眼,但在蔡旸晖看来,“如玉45号”是只“潜力股”,高含量的皂苷就是它的“底气”。据介绍,这种苦瓜的皂苷含量是普通苦瓜的4倍以上,且抗病性强,耐寒耐热性佳,采收期长达6个月。

为了给山苦瓜创造更好的生长条件,农场采用了平架式栽培。这种栽培方式让每一片叶子都能充分享受阳光,最大化光合作用,显著提升了苦瓜的品质。

瓜架之下,杂草肆意生长,几欲与苦瓜“并肩而立”。这并非疏于管理,而是蔡旸晖精心打造的无农药、仿野生种植方式。

“山苦瓜在原生环境里本就是与杂草共生的。杂草是天然的虫害隔离带,有了‘家门口’的丰盛‘自助餐’,虫子也无须‘长途跋涉’啃吃苦瓜。”蔡旸晖解释道,“我们还坚持施用有机肥,还原其最自然的生长过程。”

串联循环链

瓜田杂草单靠虫子自然消耗不完,这一点农场自有妙招。

每天清晨,工人们会将从苦瓜地里收割的杂草运往农场的微农场生态实验室。那里,近200只家禽正翘首以盼,这些新鲜杂草便是它们的美味伙食。

实验室棚舍的地面上铺着厚厚的椰糠,吸味又透气。对于农场而言,椰糠是个宝,如同天然海绵,既能有效吸附家禽粪便,减少异味,又能疏松土壤,让土壤透气性更强,改善团粒结构,防止板结,是构建健康土壤生态的关键一环。经过收集发酵,这些曾经“烫手”的动物粪便摇身一变,成为滋养苦瓜地的优质肥料。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探索可持续、对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2017年,蔡旸晖与外国专家合作建造了微农场生态实验室,尝试通过养殖蚯蚓、家禽等方式改良土壤,提升地力,实现无须施肥就能达到有机种植苦瓜的标准。

经过多年实践与优化,从杂草作为家禽饲料,到家禽粪便经过发酵成为种植肥料,再到肥料反哺苦瓜生长,天桥农场的“养殖—肥料—种植”的生态循环模式日益成熟。这套环环相扣、生生不息的系统,既守护了环境,又提升了产品品质,形成了一条高效且可持续的生态循环链。

加工苦瓜

生态循环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保障了山苦瓜的高品质生长,更为其价值提升开辟了多元化的出路。

新鲜的苦瓜凭借着独特的口感和高营养价值,成为各大饭店的抢手货。而在农场的加工车间里,另一批山苦瓜则开启了深加工之旅。早在2013年,蔡旸晖就开始思考如何突破鲜瓜的季节限制,提升苦瓜的附加值,延长“保鲜期”,拓展市场空间。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苦瓜深加工产品——苦瓜茶。

说干就干,蔡旸晖开始了漫长的工艺摸索。从严格挑选原料苦瓜,到精准控制切片厚度、烘干温度与时间,再到炒制火候的把握,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反复试验调整。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他的苦瓜茶产品成功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注册了“福菜缘”商标。

泡上一壶山苦瓜茶,清香扑鼻,茶汤明亮清澈。原本让人望而却步的天然苦味,入口后却能在舌尖缓缓沉淀,化为悠长的甘甜,口感醇厚。

如今,“福菜缘”山苦瓜茶不仅在当地销量可观,还走出了国门,在海外也打开了市场。“福菜缘”山苦瓜茶还荣获9大类商标注册和12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农场也获得了“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蔬菜基地”“福建省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全国基层农技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等称号。

这个200多亩的小农场,用种出的苦瓜、养出的家禽、加工出的产品,串联出一条从土地到餐桌的生态链。“现在也有来自北京、山东等地的同行专程来学习这套模式。”蔡旸晖笑着说,“农业不只是春种秋收,把‘种养加’串起来,小农场也能有大作为。”

天桥农场的生动实践,是长泰区陈巷镇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陈巷镇立足农业大镇资源禀赋,聚焦资源高效利用、面源污染治理等关键环节,全力推广“种养加”一体化模式。除天桥果蔬外,妙韩果蔬、明德蛋鸡、牧野欢谷等经营主体也纷纷涌现,共同探索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径。(郑晓梅 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