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西藏洛隆县人民医院门口,当地医护人员和特地赶来的群众将洁白的哈达献了一次又一次。福建泉州“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李旭、陈惠龙等专家身上的哈达层层叠叠,满是三年来,泉洛两地人民一天天写下的深厚情谊。
2021年,中央组织部联合国家卫健委开展“组团式”医疗援助西藏部分县人民医院工作。当年医师节,泉州市第一医院李旭、陈孙郴率先进驻西藏洛隆县人民医院。2022年,该院陈惠龙紧随其后,亦毅然踏上援藏之路。
鬼门关拉回产妇受震撼
创建“两中心两单元”提升抢救水平
“救命!医生!”李旭至今无法忘记,曾有一名产妇满身是血出现在自己面前。那名产妇因胎盘早剥大出血,她的丈夫骑了整整三个小时摩托车才将人送到医院。当时,她的血色素只有两克,几乎命悬一线。李旭和团队立即投入抢救工作,并在院内开展了自愿献血,才将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李旭事后心有余悸,他说,洛隆县的十一乡镇大部分距离县医院所在地很远,有的地方甚至没办法通汽车。虽然那名产妇转危为安,但这件事仍敲响了警钟——在洛隆,不进行产检非常普遍。几乎是立刻,他们着手推广产前检查,力求避免这一类悲剧再次发生。
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胸痛单元、创伤单元……经过不懈努力,援藏医疗团队终于在洛隆县人民医院创建了“两大中心”、“两单元”,显著提高了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救治水平,也令医院的急抢救水平再上新台阶。
“传帮带”留下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促医改推行医联体建设
在帮助当地群众之余,还能留下一所更高效的医院和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这是援藏医疗队另一个重要使命。
“通过手术带教、教学查房、学术培训等方式,并开设‘泉洛大讲堂’,对接泉州市第一医院的‘名医讲堂’,创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设立援藏书屋等,将医疗技术和丰富经验传授给本地医生。”陈惠龙介绍,援藏医疗队的专家还和本地医生签订师带徒协议,手把手带着本地医生开展了大骨节病手术和第一台阑尾手术。通过“传帮带”机制,洛隆县人民医院三年累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2项,填补了洛隆县在该领域的空白,使医院在同等级别的县域救治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西藏地区地广人稀,更适合推行医联体建设。”作为洛隆县人民医院院长,李旭开始进行更多的思考。他说,可以把洛隆县11个乡镇视作一个整体,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让各个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能够在网络平台上互相沟通,促成三级诊疗制度落地。
同时,每几个县再形成一个区域中心,将优秀医疗资源集中整合,辐射到周边县,能够更好地为区域的老百姓服务。援藏医疗队在当地推行的医改成果入选了2023年国家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典型案例目录。
“组团式”援藏新模式
开创高原医疗新篇章
“在过去,医疗援藏每个省只有一位医生参与,这一次组团出行,是希望能够借助团队的力量,将县级医院助推上一个新的台阶。”2021年8月的第一批组团援藏队伍,涵盖了8个科室,包括管理层的院长、护理部和医务科,下属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影像科和检验科。
三载时光,他们在西藏攻坚克难、救死扶伤,带去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丰富经验和“组团式”医疗模式的优势,既“输血”也“造血”。三年多来,在援藏医疗队和当地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洛隆县人民医院门诊量从27330人次上升到60085人次,年均手术量从不足200台增加到近400台。泉州“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先后深入全县11个乡镇卫生院开展调研工作,搭建洛隆县人民医院六个一体化发展运行框架,精准培养不同层次医疗骨干,帮助当地医生成为各医院的中坚力量,“组团式”医疗援藏开创了高原医疗新篇章。
“到西藏,是我人生中非常宝贵的一段经历。”离开前夕,西藏上空的明月仿佛也写满了不舍。对高原人民的牵挂与关切,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和愧疚,李旭心中一时百感交集。在他返乡之时,又一支医疗队已踏上了新的援藏征程。“一茬又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多年来,泉州市第一医院一批又一批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奔赴西藏,诠释着“缺氧不缺精神”的援藏精神,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谱写雪域高原的生命赞歌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医者担当。融媒体记者:许钹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