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总体满意率连续4年超85%;创新开展集体林权制度“三多”改革试点,森林覆盖率连续46年全国第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857元,居全国第7位……

8月19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省委改革办、省委政法委、省商务厅、省林业局、泉州市、南平市、宁德市等单位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十四五”期间福建省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与成果。

重点领域有突破

福建是改革开放先行省份,福建人素有“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

“‘十四五’期间,福建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增强发展新动能,争创发展新优势。”省委改革办副主任、室务会议成员林朝阳在发布会上表示。

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才能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福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善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的体制机制,部署开展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综合改革,推动制定《福建省民营经济促进条例》,加快打造一流经营主体、一流政务服务、一流发展环境,民营经济发展的机制更活、生态更优、动力更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系新质生产力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

“十四五”期间,我省组建省委科技委,出台“福建科创20条”等政策举措,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和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创新之火“燎原八闽”。持续开展数字中国建设综合试点,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速推进“智改数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福建深化营商环境创新改革,编制实施我省首份营商环境建设规划,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促进公平竞争条例、营商环境创新改革行动计划等法规政策,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无证明省份建设”等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评估蝉联全国第一,营商环境总体满意率连续4年超85%,成为近悦远来的营商沃土。

泉州是民营经济重镇,也是“晋江经验”的发源地。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泉州市一以贯之弘扬和践行“晋江经验”,民营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目前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超83%,占比居全国万亿城市首位。

展开福建地图,曲折绵延的海岸线与峰岭耸峙的山脉跃然眼前。如何激活山海联动,实现功能互补?

福建接续念好新时代“山海经”,健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福州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和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福厦“一小时生活圈”、厦漳泉“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以县域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9个城乡融合试点和10个城镇化潜力地区试点扎实推进,2024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1.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8个百分点。

特色改革招牌响

扛起党中央赋予福建的重大使命任务,福建部署开展“一市一试点、一县一特色”专项改革,以点带面推动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蔚然成风,为全国改革探索路子和经验。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一水相连,在对台工作全局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福建扎实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累计争取35家中央和国家部委、金融机构制定实施33份配套政策文件,省级层面推出4批62条促进闽台融合政策措施,新设台企户数、实际利用台资规模连续3年位居大陆前列,一批首创性融合成果相继涌现。

绿色,是福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福建接续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强闽江、九龙江等综合治理,水、大气等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森林覆盖率连续46年全国第一,武夷山国家公园列入首批国家公园,闽江河口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和世界自然遗产预备清单,“清新福建”绿色名片更加亮丽。

福建具有特色优势改革的“金字招牌”更响亮。三明医改经验持续在全国推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三明市获批全国唯一深化医改经验推广基地;福建被列为全国3个深化林改先行区之一,2024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8121亿元,位居全国前列;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实现乡镇和一二三产业全覆盖,福建牵头制定的科技特派员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今年是中国(福建)自贸试验区成立10周年。

“十年来,福建自贸试验区顺利完成400多项试验任务,35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以占全省不到千分之一的面积,引进全省四分之一的外资企业,贡献全省六分之一外贸进出口额。”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德培在发布会上表示。

民生改革成色足

改革,应切实回应群众最迫切的期盼。改革发展成果,应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部署开展优先抓好民生领域改革专项行动,推动实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增收、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8个领域37项重点改革项目,奋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幸福地。”林朝阳表示。

“十四五”期间,福建社会事业改革不断深化。每年,全省财政支出七成以上投向民生领域,健全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联动机制,2024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857元,居全国第7位。教育主要指标稳中有升,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人均预期寿命预计达到79.5岁,“福见康养”、福州“集团化办学”等改革典型不断涌现。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福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深入实施“闽人智慧”传播计划,打造“三泰书香”“四溪争流”等群众文化品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提升治理效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才能更好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福建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面推广“近邻党建”模式,开展“点题整治”“小切口立法”,打造“为闽协商、为民服务”特色品牌,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所有设区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记者 徐文锦 实习生 李若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