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春节,一年两度,全国独有。年三十“做岁”,正月初一“过年”,正月初四“做大岁”,正月初五“过大年”。红春联上有白额,正月初二不走亲。这些独特的习俗源于明代抗倭。

  莆田元宵部分节俗,也与抗倭有关。每年农历正月初六至初九,涵江区三江口镇芳山村千人千担挑万盘出游。据当地乡老介绍,明代倭寇侵犯莆田沿海,外出躲避的芳山村村民们感念戚家军抗倭,炊“宝糕”蒸“菜包”,装入担盘慰问抗倭将士,几经演变成为芳山元宵独特的习俗。

  莆田文史专家林成彬说,据《东里黄氏族谱·刺史黄公迁居述》记载,早在唐代海上已出现倭寇。明代,倭寇11次侵掠莆田,是福建受祸最为惨烈的地区。深受倭害的莆田人民,奋起与倭寇殊死搏斗。多年来,林成彬搜集整理莆田抗倭故事,他担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期间,为多项抗倭元宵民俗申报非遗。

  白塘镇前打铁球就是其中一项。每年农历正月廿四中午,男子赤身赤足登上刀轿,后背压在三把钢刀上,手持铁球左右甩打背部,一路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场面震撼。这项习俗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当地民众为鼓舞抗倭斗争,召集乡亲修武练兵,随时准备保家卫国,产生了“打铁球”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这些习俗与抗倭历史相关,且具有民俗、历史、军事研究价值,所以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林成彬说,打铁球元宵民俗代表莆田先民的坚忍意志和不惧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象征着当年抗倭浴血御侮保家卫国的英勇。每年元宵众多摄影爱好者慕名前来拍摄。

  莆田元宵还有蹈火的民俗,蹈火有的用草火,有的用柴火,还有的用炭火。有的地方“跳”火,有的是“绕”火、有的是足“踩”柴块。涵江区白塘镇镇前村孝户自然村赤脚踏炭火民俗来源于《蹈火助战歼倭寇》的传说,就是为了传承戚家军为莆田百姓赴汤蹈火,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在北岸的莆禧古城,伫立着一座戚继光的石雕像,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每年农历正月十九,古城城隍庙前架起17米21级高的刀梯,男子爬刀梯,撒铜钱,“刀尖上的元宵”吸引全国游客蜂拥而至。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犯莆田沿海,莆禧古城1200多名驻军,死守50多天保住城池。每年爬刀梯闹元宵,是为了重温先民抗倭时登高瞭望、无畏刀锋的勇猛,激发斗志,激励奋进。”林成彬说,莆田人闹元宵,年年重温历史,不忘家国情怀,抗倭元宵民俗文化现象体现了民族精神、抗争精神和教育精神。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