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

为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系统性布局、整体性谋划,厦门市整合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委科技委员会、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全省首个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近日,厦门市召开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重点任务。下一步,厦门市将统筹各方力量,统筹全市资源,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进一步加强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互动,加快形成“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不断塑造厦门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如何让三者深度融合、统筹推进,发挥出倍增效应?近年来,厦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建强高能级科创平台、促进企业协同创新、加强产教科教融合上探路先行,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平台载体集智——

打造科技创新“蓄水池”

科创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蓄水池”。在厦门,一批高能级的创新平台,成为吸引创新人才和汇聚要素资源的“超级引擎”,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集智赋能。

作为我省首批四家省创新实验室之一,嘉庚创新实验室结出丰硕成果——在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未来显示、人工智能等领域梯次布局科技产业化项目80余项,孵化高科技企业30家,吸引央国企、社会资本等外部投资近7亿元,初步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路径。

“实验室设立之初,就定位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高技术产业化的推进器、多元创新人才的聚集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努力打造政府、高校和头部企业深度协同发展的战略型科创平台。”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助理、科技发展部部长郭奇勋介绍说。

在郭奇勋看来,平台一头背靠政府和高校,一头直面产业和人才,再加上体制机制创新和创新生态建设,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

“厦门大学拥有国际顶尖的电化学等优势学科专业,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积累和国际影响力,但在工程化和产业化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郭奇勋说,为此引才成为破题关键。

依托嘉庚创新实验室的多元引才机制,一批高层次科技产业人才纷至沓来——拥有国内外30多年氢能相关技术研发、应用和管理经验的高小平博士;从新加坡归国,带着几名工程师一头扎进电化学材料研究的青年人才陶华冰博士;曾担任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职务,回到母校“从零开始”创业的张爱强博士……如今,嘉庚创新实验室已集结了一支由院士和产业领军人才牵头、产学研用全链条贯通、学科高度交叉的创新“劲旅”。

人才聚,创新强,产业兴。仅氢能领域,嘉庚创新实验室氢能研究院就突破碱性/PEM/AEM电解水制氢三大技术路线,其中百千瓦级低铱PEM电解槽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实验室共孵化鹭岛氢能、华商厦庚氢能等5家氢能科技企业,主导制订国标、行标各4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5项国家级重大项目,联合央国企启动建设福建绿氢中试基地等重大工程。

以高能级创新平台激活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近年来,厦门科学城等人才平台核心区,正成为极具吸引力和活力的创新创业沃土,也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重要承载区,仅用四年多的时间,注册创新型企业就超2000家,还成功布局建设3家省创新实验室、3个协同创新平台、12家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赋能平台,人才的“滚雪球”效应也愈加明显。

创新主体链动——

不断释放新活力新动能

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既要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也离不开企业创新主体的活力释放,创新联合体正是关键。

2023年开启联合体内部孵化项目,2024年6月正式对外销售,短短一年时间,Xmuse脑电波仪便实现了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跨越。佩戴上Xmuse脑电波仪,就如打开大脑开关,可以实现用脑电波控制智能家居场景的科幻体验。

Xmuse脑电波仪的快速问世,得益于厦门市成立的国内第一家元宇宙领域联合体——“元宇宙支撑技术与场景驱动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创新联合体”)。该创新联合体由厦门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数十家高校及企业代表共同组建,构建“核心层+紧密合作层+一般协作层”相互协作的体系化、任务型创新生态系统。

两年多来,创新联合体单位合作攻关场景需求,攻克了元宇宙场景多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批标志性产品和成果,多款应用已在厦门落地。

“这在以前靠企业‘单兵突击’根本无法实现。”厦门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战略总工陈建成说,借助创新联合体不同领域的技术优势和资源,可以实现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应用全链条的贯通,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目前,联合体成员从最初的17家创始单位已新增至26家,从企业到研发机构,涵盖了元宇宙上下游产业链。

创新联合体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转化的背后,是企业、高校、人才协同创新的结果。“联合体通过开展合作项目、人才培训与交流活动等方式,打破人才流动壁垒,从而带动多个企业、高校紧密合作,实现协同创新。”陈建成说。

创新联合体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厦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注入活力,也成为当地探索新合作模式、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厦门市先后推出支持建设创新联合体的系列改革措施,今年7月,修订出台《厦门市创新联合体管理办法》,截至目前,全市已组建由厦钨、盈趣等龙头企业牵头成立的11家不同产业领域创新联合体,为厦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动能。

产教融合支撑——

变比较优势为整体胜势

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和知识基础。通过创新校企协同用才育才机制,强化产教科教融合支撑作用,将教育、科技、人才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整体胜势。

夏承锴在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副教授,但在两千公里外的厦门,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北融创(厦门)感知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北融创”)电化学实验室主任。

夏承锴的“双重身份”得益于“双跨双聘”模式——在保留高校人才编制的同时,担任中北融创的“特聘专家”,跨岗位开展校企科技合作,并将企业成果纳入职称评审。

“‘双跨双聘’模式恰好搭建起一座桥梁——我既能依托高校的科研资源开展基础研究,又能借助企业的工程化能力推动技术落地。”夏承锴说。借助这一模式,夏承锴和他的团队结合中北大学在仪器和材料学科的技术优势与中北融创的成果转化平台,短短两年内就完成了温盐深传感器的多次迭代,实现从理论模型到技术样机再到实用产品的跃进。

“人才身份壁垒的突破,有助于加速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中北融创相关负责人柴进说,通过该模式,校企联合实验室集聚了30余名研发人员参与市级项目开发,精准对接厦门集成电路、海洋装备等产业升级需求,借助厦门市产业资源赋能实验成果落地。

“双跨双聘”模式还实现了从灵活用才到灵活育才的延伸。通过建立“厦门产业课题库”,将学校课程嵌入企业真实项目,学生既能接触前沿课题,又能积累工程经验,形成了一条可持续的人才培养路径,有效破解产学研“两张皮”问题。

校企联合引才用才,为厦门市探索产教融合发展提供了新路径。近年来,厦门市注重校企协同创新,从高校、科研院所遴选一批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从企业遴选一批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首批推动集美大学、天津大学、中北大学等高校与罗普特科技、盈趣科技、中北融创等企业合作,实现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灵活使用,推动产教融合更加紧密。(傅韬旭 廖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