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然资源局善借力、强服务、勇创新、促“四转”,提前超额完成全年补充耕地任务,三项指标首季以来持续位居全省第一 ——漳州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华安石井村的千亩梯田在夕阳照耀下格外美丽 易跃超 摄 

◀市自然资源局组织专家到诏安塘西村开展补充耕地验收(资料图片) 

截至10月,我市补充耕地入库5924.26亩、完成年度任务4100亩的144.49%,补充水田及旱改水入库5655.01亩、完成年度任务3100亩的182.42%,增加粮食产能3285.57吨,三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我市补充耕地从第一季度拿下全省第一、实现“开门红”,到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入库数量和比例在全省持续位列第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补充耕地是落实建设用地耕地占补平衡机制的保障,可以有效补充耕地产能,保障百姓的“米袋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将补充耕地列入“七比一看”竞赛活动内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守牢耕地保护底线,高标准抓好补充耕地工作。

如何高标准、严要求推动补充耕地工作,守牢耕地红线?

从“一家推”单打独斗转变为党委政府“一盘棋”齐抓共管。在市自然资源局牵头抓总、农业农村局鼎力相助、各属地部门协同配合之下,全市补充耕地工作“与日俱进”。这是我市各相关部门齐心协力书写的“满分卷”。

“在市决策督查办的跟踪督促下,我们自加压力、主动作为,除了与有关部门协同作战,还通过开展干部职工将‘权力转化为责任、把责任转化为服务、把服务转化为落实、把落实转化为成效’的‘四转’工作,进一步提升工作质效。”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爱棋介绍,为及时核验县区上报的补充耕地项目,市自然资源局在疫情期间创新核验方式,同市农业农村局开展补充耕地远程核验工作,共远程踏勘了补充耕地1203亩,远程核验了补充耕地1060亩,有效保证了补充耕地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耕地后备资源实现“盈余”。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园改耕”模式是我市闯出的一条补充耕地新路子。“学好、用好、用足国家出台的耕地用途管制新政策,将产值低、效益差的园地改造成耕地。”市自然资源局耕保村规科负责人表示,探索“园改耕”模式是结合我市低效园地较多的实际,选择平和县作为试点推进“园改耕”项目,取得良好效果后,及时总结经验,并在全市进行推广。

平和县作为试点县,去年12月以来,市自然资源局先后20余次赴平和五寨、国强、九峰等乡镇“园改耕”现场,做好政策解读,并提供技术与服务,全力推动“园改耕”项目。

“我家符合条件的柚子园都改成耕地了,要不是山上的柚子园不符合台面平整、水源充足等条件,我就都改成耕地。”平和县山格镇铜中村村民林生明笑着说,除了领取果树赔偿款、耕地流转给村集体收取租金,闲暇时间还能到承包土地的合作社打工,如今腰包是越来越鼓了。

“村民都很支持‘园改耕’项目,村里符合项目条件的地块基本都进行了改造。”平和县山格镇铜中村支部书记王志鹏告诉记者,铜中村“园改耕”项目面积共90余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后主要采用“水稻+蔬菜”的轮作方式,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益。“我们刚收割完水稻,把土地平整后准备种芥菜。”王志鹏说,芥菜的生长周期在60-70天左右,可以确保明年3月及时腾出地块种植水稻,而且芥菜的销路也找好了。

今年来,平和县补充耕地入库1878.21亩。在试点带动下,华安、南靖、云霄等县补充耕地入库共3348.29亩。

补充耕地不能止步于落实耕地入库和占补,加强新增耕地后续管护永远在路上。为加强“园改耕”项目验收后的后续管护,防止已通过验收的新增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市自然资源局通过印发耕地后续管护通知,在管护期限、内容、模式、资金补助等方面都做出相应规定,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牢牢守住耕地红线。(记者 庄朝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