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洞岩风景名胜区鸟瞰 易跃超 摄 

生态是漳州最大的优势,绿色是漳州最美的底色。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十年来,漳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动融入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建设,不断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发展机制,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全市生态面貌持续改善、生态产品日益丰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更加显著,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尽享青山绿水的生态红利。

造林绿化 厚植生态底色

造林绿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回望十年发展路,漳州围绕国土增绿、森林提质的目标,深入开展山区沿海、城市乡村绿化美化,推进“百城千村”“百园千道”“百区千带”等“三个百千”绿化美化行动,突出沿海基干林带、生物防火林带、森林生态景观带建设和重点生态区位林分修复等“三带一区”重点造林绿化工程,大力推进“三沿一环”森林质量提升景观带、“两带一窗口”绿美景观示范项目及村庄绿化等重点项目建设,造林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年来,我市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39.95万亩、森林抚育243.91万亩、封山育林96.93万亩,圆满完成了国家储备林基地和特殊珍稀林木培育项目建设,完成珍贵树种造林12.58万亩,建设珍贵树种示范区7个,2015年荣膺“国家森林城市”,2016年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2019年实现“福建省森林县城”全市全覆盖,2020年蝉联“国家森林城市”,并成功创建“福建省森林城镇(乡镇)”3个、“国家森林乡村”46个、“福建省森林村庄”125个,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

截至目前,全市林地面积1283.4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67.9%,森林面积1221.1万亩,较2012年增长28.5万亩;森林蓄积量5261.6万立方米,比2012年增加1852.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4.65%,比2012年提高1.55个百分点。今天的漳州俨然已经成为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城市,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跃然眼前。

精准施策 筑牢生态屏障

三分造,七分管。单单开展造林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做好护林工作。我市持续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测体系,及时发布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报,扎实推进福建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区位林业有害生物防御工程。十年来,全市共防治各类林业有害生物242.5万亩,实施松林改造提升9.5万亩,清理松枯死木21.9万株,实现林业有害生物控制在3‰以下的目标,疫区数量、疫点数量和病死松木数量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漳浦、平和、东山、龙海4个县(区)还成功拔除了松材线虫病疫区,打赢了松材线虫病歼灭战,有效维护全市国土生态安全。

火有人防,责有人担。我市林业系统强化森林火灾预警监测,开展隐患排查,强化火源管理,并有序完成森林防灭火改革过渡,灾害防控能力持续提升,森林火灾得到有效遏制。十年间,全市共新建森林消防队伍136支3708人,新建防火林带1051.09公里,维护防火隔离带1537.82公里,建设防火储备库125座11238.8平方米,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8‰以下,森林防火工作态势保持平稳。

山有人管,林有人护。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市级林长,分管领导担任市级副林长。目前,全市共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副林长共4826人,其中市级4人、县级72人、乡级1305人、村级3445人,对全市森林资源实行网格化划分管理,全面建立了林长责任体系。

此外,我市还积极宣传贯彻林业法律知识,制定出台《漳州市护林员巡护管理系统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全市各地自主出台《护林员管理办法》,通过深入开展森林督查、涉林矿山清理整治、林业领域源头治理等专项行动,办理各类行政案件6171起,收缴木材8619.9立方米,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达7476.95万元。

深化林改 加快“两山”转化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年4月,我市出台《漳州市林业地票、林票管理办法(试行)》,并于4月27日发放全国首张林业地票、全市首张林票,标志着在完善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路径和模式、破解现行集体林权制度框架体系下深层次瓶颈制约上迈出关键一步。

“林业地票和林票大大提高林农和村集体的财产性收入,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收到全国首张林业地票的南靖县南塘村支部书记赖顺国欣喜地说。收到全市首张林票的林农代表刘文水则表示:“以前由于管护较为缺乏,林业资源整体质量不高,经营收入受市场影响较大。(记者 王炜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