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过去的十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捷报频传——全市科技型企业由2013年的192家增长至2021年的575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92家增长至2021年底的588家;2022年市本级财政科技专项经费9927万元,比2012年增长近3倍;获国务院批准建设“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四连冠”,获中欧智慧城市合作中方试点城市等9个国家级科技品牌……

数据为证。这十年,我市力推企业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的阶段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转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引领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强力引擎”。

政策投入“磁力”尽显

打造创新生态“新格局”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支持和促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七条措施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八条措施的通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规定》……十年来,一批又一批惠企创新政策落地见效。

好政策从“文件里”落到“行动上”,推动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凭着一张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突破困境,实现产品竞争力的飞跃提升,长泰区福建九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科技贷”的获益者之一。

2018年,九为生物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每年的研发费用维持在300多万元。作为一家中小微企业,这笔花费是个不小的负担。“2020年,漳州开始推行‘科技贷’。‘科技贷’的申请手续简单、资金利息低,我们企业刚好符合申请条件,立刻就申请并获得了500万元‘科技贷’。”九为生物公司负责人说。

有了这笔资金,九为生物放心大胆投入研发,建立了微生物实验室及生物发酵中试车间,进行饲料产品和生猪饲养研发,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市“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全市创新生态不断向好,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据统计,2022年,我市市本级财政科技专项经费9927万元,较2012年的2530万元增长近3倍。财政投入带动全市研发投入快速增长,全市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25.28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72.8亿元,增长近2倍。

2012年以来,累计兑现“七条”“八条”等奖励项目1069项17349.803万元;2017年以来,落实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资金51106.94万元,惠及我市规上企业1269家次。2013年,全市科技型企业仅192家, 2021年增长至575家;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82家增长至2021年底的588家,2022年预计突破600家。

人才队伍凝聚发力

开拓创新发展“新局面”

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漳州市“万才聚漳”行动计划》《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修订完善《漳州市“双创之星”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着力培育科技创新高端人才,构筑引才聚才“磁场”,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产学研“蓝火计划”,2012年以来,我市共开展产学研科技协作对接活动240多场(次),其中高校、科研院所到漳开展成果对接活动100多批(次),促成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达成近200多个项目签约落地或合作意向。2012年以来,全市共有3人获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11人获省级创新创业人才、7人获福建省“双创之星”,评选四届共40位“双创之星”、45位“首席科技官”,不断升级人才引育政策含金量、匹配度,持续提升人才吸引力、竞争力。

2022年,“科特派服务百企千村工程”列入2022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及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漳州自选项目,年度计划总投资500万元。项目选派1353名科技特派员,覆盖全市125家企业及1228个行政村,把源于服务农业的科特派拓展至二、三产业,使创新的动能不仅扩散到田间地头,更延伸到园区、厂区、车间,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和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如今,全市1755名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及173个团队(法人)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一线挂钩服务117个乡镇、1589个行政村,建成省级科技特派员助力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点1个、转型示范点2个,在全省率先实现科技特派员行政村全覆盖、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省级科技特派员乡镇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领域一二三产业全覆盖,走出了一条具有漳州特色的科技特派员发展道路。

科创平台量质齐增

加大成果转化“新力度”

2016年至今,漳州市创新创业大赛已成功举办七届,成为漳州市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平台和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的“助推器”。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漳州分中心正式落地运营,围绕我市现有重点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需求开展技术转移转化及产业化。

漳州技术市场成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技术市场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推动技术、人才、资本、政策、服务等各类要素向漳州市主导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创业的氛围愈发浓厚。

……

十年,一个个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在龙江大地应运而生,成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硬”载体。

2012年至2022年,我市先后引进欧中现代农业研发中心、海峡两岸光电一体化研发中心、南方医科大学肿瘤干细胞研发漳州中心等一批省级重大研发机构,数量保持全省领先;建设国家花卉工程中心漳州水仙花分中心、钢铁、装备制造、石化、食品等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着力推进南湖“双创”园、“一药一智”产业园等高端平台建设;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4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1个,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不断强化。

科技创新平台集聚的创新要素和资源,打通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越发浓厚。

至2021年,全市众创空间42家,其中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6家、省级众创空间26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自2016年首届漳州市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累计决出获奖企业168家,发放奖金2298万元,发掘一批优秀项目晋级省赛、国赛,2020年起连续两年在福建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催生一批优质科技成果,2012年来全市共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奖122项,其中一等奖18项。

目标已经明确,力争2025年,我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0%;全市拥有市级以上众创空间50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800家;建设10家以上省级星创天地和一批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创新服务平台。

创新之路,任重道远。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的新征程即将开启,漳州正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步伐,以科技创新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绘就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的生动画卷!(记者 叶祺敏 通讯员 林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