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台湾“单车天使”:海峡不是距离
“两岸都是一家人”。
文ㅣ林静娴 林春茵
7月9日,从厦门大嶝岛“金门县政府旧址”出发,台湾“单车天使”踏上“第一家园”骑行之旅。
这些“单车天使”包括厦门台商协会自行车队组织的20名台商、台青及台胞家属。此外,10余名两岸志愿者为“单车天使”的“第一家园”行“保驾护航”。

近40人的台湾“单车天使”骑行闽南地区。

台湾“单车天使”第一家园行从厦门大嶝岛“金门县政府旧址”出发启动。
骑行“第一家园”
在整装待发时,骑行队成员就被“金门县政府旧址”的闽南红砖古厝建筑群所吸引。
“我感觉我就在金门啊!”台湾单车天使协会理事长杨民忠不由地抬头四处张望,“今天我走在这里的街道上,一样的环境、一样的建筑物、一样的色彩,就好像是在金门。当我再回到金门去的时候,就会想到厦门也有一个‘金门’。”
厦门大嶝田墘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郑国清为骑行队伍介绍了“金门县政府旧址”的历史渊源。虽历经炮火,这片建筑群至今仍基本保留完好,是两岸同胞共同抗日的重要史迹。大嶝田墘社区至今仍有三百多名金门籍乡亲。
“两岸都是一家人!这都是历史验证出来的。”听完这段故事,杨民忠不由得感叹道。
更有趣的是,郑国清还在现场与骑行队伍中的金门同胞李志源“对口音”,发现彼此在“猪肉”“口袋”等词的闽南话发音一模一样,不禁抚掌大笑。
骑行队来到具有“海峡第一村”之誉的泉州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这里距大金门岛仅5.2海里,是大陆距金门最近的地方。
“海的那边、山的另一头,是我的家!”11岁的李东旭指着对岸的大金门岛说,他的阿公阿嬷还住在金门,自己小学二年级就跟随父亲来厦门,现在在同安就读,也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前来欢迎骑行队伍的围头村人洪水平说,围头是两岸通婚第一村,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148对两岸婚姻。“地缘带来了商缘,商缘加深了姻缘,姻缘又促成了水缘。”
正因如此,围头在推动两岸民间交流方面不懈努力。福建泉州向金门供水工程线路有2500米从围头村的养殖海域通过,为了给供水工程让路,村里20多户养殖户主动搬迁,让供水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因为对岸都是我们的亲人,亲人缺水就等于我们缺水。”洪水平说。
骑行4个小时之后,骑行队伍里有台湾成员说:“台湾也有一个东石!”
台湾嘉义东石和泉州晋江东石隔海相望,直线距离仅两百多公里。台湾有近70处宫庙奉祀“九龙三公”,祖庙均源于东石嘉应庙。
台湾彰化鹿港竹安宫就是东石嘉应庙的分炉之一,骑行队里的台商林国忠,曾任竹安宫主委。
“闽台三公宫庙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叫‘数宫灯’。”林国忠指着嘉应庙内流光溢彩的宫灯说,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开始,晋江与台湾的信众会互相通报两地的宫灯数,寓意共庆两岸人丁兴旺。
目前,台湾地区祖籍东石的已有15万人,“数宫灯”习俗也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杨民忠看来,这就是“第一家园”的概念,他所带领的“单车天使”志愿者长期做两岸服务,“家园”的味道不仅体现在环境硬件上,也能从“软性”的人文关怀里流露出来。“当人物、时空都在同一个‘家园’里,这种感受就特别亲切。”
合唱《孤勇者》
“跟我第一次来福建看到的相比,变化太大了。”“厦门的海滩跟高雄不一样,是金黄色的。”台湾“单车天使”第一家园行分享会上,“单车天使”们道出了自己的骑行感受。
“单车天使”是台湾老师杨民忠和一群志愿者于2012年发起的帮助两岸小勇士圆梦骑行的公益活动。十年来,“单车天使”帮助了550名偏僻山乡的青少年、370名单亲及经济贫困青少年,共有220名志愿者,“骑迹”遍布55座两岸城市,累计1.2万公里骑行里程。
本届海峡论坛期间,“单车天使”来到福建,携手厦门台商协会自行车队,沿途加入在地台青,近40人的队伍以“第一家园”的视角骑行闽南地区。
两天时间内,“骑迹”行遍厦门大嶝岛、晋江围头村、两岸同名村东石镇、厦门环岛路、杏林湾海上自行车道,并且参访了大嶝岛的“金门县政府旧址”、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东石嘉应庙等。
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叶燊在分享会致辞中说,希望骑手们更加深度地了解福建作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让两岸青年,包括台籍“单车小天使”通过亲身的体验,了解两岸的历史渊源,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的美好。
在两天的骑行中,厦门台协自行车队顾问、台商林国忠看到了“传承”:有台商阿公阿嬷带着孙子孙女骑行,有金门的夫妻带着二娃骑行,还有台北妈妈带着两孩子骑行,虽然天气炎热,但全程没有一个人喊累,“应该继续传承下去,年年都来骑行,让两岸看到,让台湾人民看到”。
分享会上,4位参加本次骑行的台湾“单车小天使”一起合唱了一首《孤勇者》,用歌声表达了他们参与骑行的勇敢心情。
11岁的台湾“单车小天使”林璟蓉还朗诵了她的骑行日记:“我们的活动在晚霞染红了天边与海面时结束了,但我知道,这次活动中热情地挥洒着汗水的大家,会被我们牢牢记在心里,永不褪色。”
杨民忠圆梦
10年。50个两岸城市。12000公里。920名两岸青少年。
这是台湾单车天使协会理事长杨民忠神州骑行之梦的“过去式”。2012年,杨民忠发出他人生中第一则微博,75个字配几张图,询问是否有人共举一项从台湾骑行到大陆的体育公益活动——“单车天使”。
第十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刚刚在厦门收官第十届“单车天使”骑行活动的杨民忠登台回顾了这10年的神州“骑迹”。
目前,杨民忠在浙江从事大学智慧制造新工程师培育及两岸青年领导力训练基地的工作。初到大陆时,他定期返台并到孤儿院做志工。
长城、鸟巢、黄河、长江、上海外滩,以及讲着相同闽南语、有一样习俗的厦门、泉州、漳州……杨民忠在大陆的见闻激发起师生们浓浓的兴趣。
孩子们不断发问:“杨老师,黄河的水是黄的吗,长城到底有多长?”杨民忠笑说:“那我们骑上自行车一起去看看好吗?”当然是赢得异口同声地一片“好啊!”
杨民忠很快陷入为难。很多人对他说,根本不可能在大陆进行这样超长距离的骑行活动。他盘算了下,交通、安保,物资、文化学习、地方支援等等,要安排的事情非常多。他苦笑着回忆,“其中经费是最大的困难,找赞助还经常被当作是骗子。”
75个字的微博,很快有了回响,福建宁德的网友邀请他,厦门的媒体,北京的商会,很快,山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地都纷纷来联系他。这令杨民忠感慨,“这项有爱的体育公益,放在大陆才是最好的选择。”
在执行人力上,两岸大学生志愿者成了中坚力量。“单车天使”的志愿活动繁多,几乎全年作业,他坦言相当花精力。最近两年,他一双儿女也全情投入。
十年“骑迹”,骑行不止,不止骑行。在志愿者们跟拍的纪录片《公路散文》中,有小骑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去大陆,就希望去大陆之后认识更多的东西。”也有志愿者说:“借由呼吸到这边的空气,刺激我的文化,让我重新去定义、去认识这个地方。”
杨民忠曾带队行进四川大凉山,组队的彝族小朋友全是第一次踩单车。他也曾把台湾南投农家的孩子带过海峡,南投的村民扶老携幼出来为车队加油壮行。
最令杨民忠难忘的是台湾自闭症儿童小非。他父亲瘫痪,母亲是环卫工人,家境困难。爷爷鼓励腼腆的小非,“小非,帮爷爷去看一看爷爷的老家吧。”
小非爷爷90岁了,祖籍在福建。小非很孝顺,就这样加入了“铁骑”。到大陆后,杨民忠看到他休息时总是躲在角落,不合群。但是当骑行到福建泉州时,奇迹发生了。小非突然主动开口说话:“谢谢各位大哥哥大姐姐帮忙,原来交朋友没那么困难。我走出来了,谢谢你们。”
从台湾到大陆25天的骑行过程中,来自台湾花莲山区赛德克部落的孩子小迪,与大陆志愿者中山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郑泽桐朝夕相处,一年后,小迪父亲因病去世时,郑泽桐发动海内外志愿者纷纷捐款。小迪常跟朋友说:“我在大陆是有朋友有老师的,我会坚强生活下去的。”
近年,杨民忠还发起“破风鸭教育公益”,从骑行技能和户外体育,拓展到大陆美食文化、人文地理等教学,“更激发了台湾小勇士们了解大陆的兴趣”。
这将是“单车天使”的未来式。“海峡不是距离,年龄不成问题。”杨民忠说,“这是新一代大陆年轻人与台湾新青年的友谊,这种在骑行期间收获的友谊弥足珍贵。”

在线读刊
微信 
微博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