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本报推出“闽山闽水物华新·辉煌十年”系列成就报道,集中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重要成就和宝贵经验以及带给市民的红利。
这些系列成就报道以反映面上发展成就的综合性报道为主,分领域聚焦各地各部门以积极有为的实际行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实践成果。通过具体实在的人物、故事、事件、变化,从产业发展领域、基础设施领域、城市建设领域、社会事业领域、精神文明领域、生态文明领域、文化建设领域、党建领域中的亲历者,工作生活的小切口,来反映这10年来我市的发展变化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生动展示我市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新理念、新实践、新变化、新成果。

沙县城区宜居宜业 (杨宗健 摄)
沙县区总医院一楼门诊大厅内,胸前斜挎着红色条幅的志愿者在自助机前帮老人办理流程;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塔吊林立、机器轰鸣,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拨拨客商纷至沓来,谈合作谋发展;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新入驻的丰富业态让改造后的老街巷焕发新活力,一张张笑脸写满幸福……
这是沙县区普通的一天,也是10年发展的一个生动展现。
时代出卷,人民阅卷。党的十八大以来,沙县区大力继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以“实说实干、敢拼敢上”的奋斗姿态,奋发进取、攻坚克难,全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件件大事要事的完成,一项项重点难点的攻克,汇聚成了来之不易、引以为傲的幸福“答卷”。
敢为人先
改革创新动力澎湃
大暑至,夏正浓。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依旧人气不减,新建成的瓦窑民宿群掩映在竹林中,“寻根追味”美食街上烟火气满满,依托别具特色的小吃文化和田园风光,去年俞邦村共吸引游客超25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28320元,同比增长20%;村财收入31.7万元,较上年近乎翻番。
在沙县小吃产业园,柳叶蒸饺、金包银、小笼包等十几种产品正在自动化流水线上源源不断生产下线,通过冷链物流车配送到全国各地。这里聚集着小吃速冻品、半成品、预制菜、酱料包等24家产业上下游相关企业,年产值超3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沙县区委、区政府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因地制宜通过引导小吃规范化发展、推广加盟连锁模式、打造产业链等方式,推动小吃产业转型升级。
去年3月23日,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夏茂镇俞邦村,同乡亲们亲切交谈,详细了解沙县小吃发展现状和前景。他指出,沙县人走南闯北,把沙县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产业。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要抓住机遇、开阔眼界,适应市场需求,继续探索创新,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领风骚。
殷切嘱托,大家铭记在心,积极践行。沙县区从抓好标准化建设、推进连锁化经营、加快产业化进程、拓展国际化空间、提升数字化水平、强化组织保障等六大方面着手,在新起点上推动小吃产业做大做强。
“扁肉是砖头,面条是钢筋。”眼下,沙县小吃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原料生产、物流配送、餐饮服务、文旅康养等在内的全产业链集群,年营业额突破500亿元,走向66个国家和地区,辐射带动就业30余万人。
一业兴百业旺。小吃产业不仅让老百姓鼓了腰包,也为改革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沙县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始终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一大批对接发展所需、民心所向的改革落地见效,开创了以改革推动发展的新局面。
率先在全省推出“林票”改革,已累计发行林票7234万元,去年林农人均涉林收入约7255元,比10年前增加了8.6倍;整合总投资29.32亿元的97个治水项目,实施河道生态治理212.1千米,让沙溪两岸水清岸绿;创新“三票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唤醒农村“沉睡”资源资产……一项项生动的改革实践在沙县落地生根,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改革基因已融入城市血脉。牢记嘱托、一以贯之,沙县明确努力方向,每一项改革措施无不聚焦“人民”二字,让改革“改”出更多百姓获得感。
项目为王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台台挖掘机挥臂作业,一辆辆渣土车往返奔走,一栋栋标准化厂房不断延伸,这是近期在沙县绿色循环产业园项目现场随处可见的火热施工场景。
经济航船行稳致远,社会画卷和谐美丽,重大项目既是“稳定器”,更是“推进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沙县区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实际出发,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高端机械装备、硅及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小吃食品等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同时,持之以恒在重点项目建设中寻突破,以项目促发展,不断激活全区发展新动力。
发展靠项目,项目靠招商。沙县区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结合现有产业优势和布局要求,推行“一把手”招商、区域招商、“招商地图工作法”等方式,瞄准产业契合度高、产业转移迫切的地区开展精准招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项目引进来,落地是关键。沙县区以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机制为抓手,大力推行网上审批和容缺审批,强化项目调度和用地、金融等要素保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招商引资强磁场,力争实现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一个个“硬核”要素保障,让一个个产业项目在沙县区落地开花。近年来,全区累计引进阿福硅、惠发集团等重大项目180个,金杨科技、鹰厦铁路城区段改线等142个省重点项目竣工;三明沙县机场开辟北上广深等13个城市航线,厦沙高速、南三龙铁路建成通车;培育天华智能、未来药业等近3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余家,累计实现产值4200多亿元。
以民为本
城乡品质持续提升
夏日午后,在改造一新的曲巷内,传统民居与修缮后的仿古牌坊、木质房檐、青灰石板等元素相得益彰,搭配上茶馆、咖啡店等新业态,吸引不少年轻人前来休闲游玩;
夜幕降临,新建成不久的小吃主题公园内,炖罐迷宫、跳跳扁食、沙宝之家等以沙县小吃卡通形象“吃货小队”为主题的游乐设施,吸引了众多孩子前来尝鲜打卡;
华灯初上,不少市民沿着七峰叠翠森林公园的滨水步道蜿蜒盘旋而上,纳凉健身,感受一回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
党的十八大以来,沙县区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抓好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两大方面,交出一份不断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精彩答卷。
城乡品质,是一座城市品位和发展质量的综合体现。近年来,沙县区致力山水城融合发展,建成区面积达32.6平方千米,城镇化率提升至71.3%,常住人口较第六次普查增长2.4万人,城市空间有力拓展;七峰叠翠森林公园等17个城市公园,文昌美食街等网红打卡点相继开放,夜色经济点亮虬城;改造曲巷等6个老旧街巷,成功获批国家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继续投资4.74亿元全面改造20个老旧小区,惠及近2万户群众,2017年、2020年连续两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一镇两带多点”建设全面铺开,夏茂镇省级乡村振兴特色镇和4条特色乡村振兴示范线建设有力推进;富口镇姜后村获评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长阜村入选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俞邦村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去年累计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大力实施电能替代,全面完成历史遗留自供区接收改造,推进乡村供电、供水、通信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幅改善,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10年来,沙县区实说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让人欣喜。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42.21亿元增加到354.44亿元,年均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80元增加到43269元,年均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113元增加到24303元,年均增长10.1%。
凝心聚力启新程,砥砺奋进续华章。放眼未来,虬城儿女将牢记殷殷嘱托,以更澎湃的激情、更务实的作风、更雄劲的步伐,书写保障和改善民生新的精彩答卷,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为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沙县力量。

在线读刊
微信 
微博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