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12年的“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已使220所偏远山区小学、近百万名学生受益。当前,在精准扶贫国策推动下,这项已覆盖福建全省的扶贫工程有了新的指向。

文/徐德金 林春茵

8月28日,福建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陈秋平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王东明  摄)


  “我差点没法跳舞,如果不是得到资助的话。”19岁的“惠安女”舞者林诗慧8月28日如是说。 

  当天,全国首部“海丝”题材大型舞剧《丝海梦寻》在福州开拍3D数字电影,化上妆的林诗慧成为即将参演《丝海梦寻》的“惠安女”舞者之一。 

  林诗慧来自闽北山区南平,小学毕业考上福建省艺术职业学院,却因家境困难无法求学。后来,因福建省艺术馆推动的“福建艺术扶贫工程”与该校的合作,她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如今,林诗慧走得最远的地方,是随《丝海梦寻》舞剧赴联合国总部演出。小姑娘告诉说,她的心愿是考上中央民族大学。 

  持续12年的“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已使220所偏远山区小学、近百万名学生受益。当前,在精准扶贫国策推动下,这项已覆盖福建全省的扶贫工程有了新的指向。 

  “要更精准的对策和更精准的对象,去实实在在的落实。”福建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陈秋平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精准扶贫方向下,如何推动文化扶贫成为一个新课题,目前正联合别的部门就全省的贫困县贫困人口做细致调研了解。 

  陈秋平列举了三个变化:过去文化扶贫面广,现在紧盯贫困县、贫困家庭;过去主要由福建省艺术馆推动,现在将举整个文化系统之力,艺术院校和艺术团体一起联动;原来做面上的艺术普及,现在要解决实际问题。 

  “核心还是要‘扶智’,从娃娃抓起。我们要做两件事——‘引出来’和‘告诉他’,把学习机会给他,培养出适应性人才。”陈秋平说,声乐、器乐、工艺美术、舞台才艺等艺术素养,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开拓思维,也可以是谋生手段,“从小学到一技之长,从小脱离贫困环境,对于寒门弟子来说,都是改变人生改变家庭环境的途径。” 

  陈秋平表示,“扶智”工作还出台系列政策,包括派遣师资到贫困县下乡,既鼓励艺术志愿者入校园,又鼓励学生到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工作室去,推行带薪学徒制教学。 

  记者从福建省艺术馆获悉,由该馆和福建省艺术职业学校、福建省歌舞剧院联办的福建艺术扶贫工程艺术职业学院基地班日前启动招生工作,其中舞蹈班约招收20名,器乐班约15名。该班级实行全额免费教育,并有机会推荐到省文化厅属院团机构工作。 

  陈秋平认为,扶贫工作重在培养出适应性人才,不必人人走到联合国,但也透过宣传让受助学生知道,“出来以后舞台很大。”

参加《丝海梦寻》演出的演员,不乏来自福建艺术扶贫工程艺术职业学院基地班。“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帮助贫困学生实现舞蹈梦。(王东明  摄)

8月28日,陈秋平厅长(中)等与获得“福建艺术扶贫工程”资助、即将进京演出的《山哈魂》小舞者合影留念。(王东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