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宁德的交通脉络已舒展成一张四通八达的巨网——“四纵二横”高速公路骨架撑起发展脊梁,“六纵三横多联”普通国省干线网络似毛细血管,将山海间的活力源源输送……
时光为笔,山海为卷。“十四五”期间,预计宁德市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79.8亿元,同比增长10.6%;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3万公里,较“十三五”末增长12%;争取车购税等上级补助资金71.3亿元,居全省第2位,初步形成北承南联、西进东出、山海联动的“一核六放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格局,基本建成“1125”出行交通圈。2022年,宁德承办全国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会议;2025年,宁德市交通运输局获评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是全省唯一获此荣誉的地级市交通运输局。
交通规模扩容 通达能力升级
今年6月8日,宁古高速六都枢纽至大甲段通车运营,28.82公里的“民生纽带”串联起蕉城区与古田县大甲镇,使宁德中心城区至大甲镇车程缩短30分钟,农产品流通与工业物流成本显著降低。未来,随着宁古高速全线贯通,古田与宁德中心城区的时空距离将进一步压缩,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十四五”期间,宁德聚焦“大抓交通、抓大交通”,不仅推动综合交通总体规模扩容,更实现通达能力升级,构建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在高速公路方面。实施“邻县高速通”“乡镇便捷通”,将建成宁古高速、宁上高速、车里湾互通、沙埕互通,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03.9公里、总里程达701公里;京台高速延平至闽侯段扩容工程宁德段、沈海高速宁德段扩容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串联锂电新能源、不锈钢新材料等园区,进一步巩固主导产业基地“30分钟上高速”。
在国省干线方面。建成G228线碗窑至礁溪段、S207寿宁闽浙界至下党段等18个项目(标段),总里程143公里,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70%,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达96%,同步配套智慧交通设施,推动港口、园区、铁路“无缝衔接”。
在港口发展方面。建成城澳作业区西1号、杨岐作业区16号及漳湾作业区18-20号、21号泊位等项目,新增泊位11个、吞吐能力1953万吨;建成霞浦下岐、下山、福鼎安仁、巨龙三都澳等4座陆岛交通码头。
从一段路的通车到一张路网的织密,从港口泊位的扩容到国省干线的升级,宁德交通正持续打通区域发展的“动脉”与“毛细血管”。
运输水平提升 推进融合发展
“以前,快递包裹进岛后,取件要额外支付4元至10元不等的交通运输费用,游客购买海产品也要自行带出岛。”说起海岛的寄递物流变化,福鼎市嵛山岛居民感触良多。如今,通过客货邮融合模式,岛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免费取件,海产品邮寄也变得方便快捷。
嵛山岛距离最近的陆地有3.6海里,岛上设有5个行政村。过去,快递包裹上岛只能依赖客渡船,受限于有限的班次和高昂的运输成本,即使在网购普及的时代,岛民们也始终无法畅快地享受运输的便利。随着客货邮融合服务的推进,这一局面得到了彻底改变。
近年来,福鼎以创建省级客货邮融合试点县为契机,加快推动农村客运、货运、邮政、快递融合,畅通“商品下乡、产品进城”,统筹解决农村居民出行和物流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不断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基本实现偏僻山村从花费2至3个小时往返镇区取件到“家门口”取件的转变。
嵛山岛的变迁,是我市运输服务品质跃升、融合发展战略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
“十四五”期间,我市努力耕耘,在运输服务提升与融合发展上持续发力。物流枢纽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宁德水陆联运中心、宁德国际物流中心一期等13个重点物流园项目,新增仓储面积约50万平方米;依托宁德陆港开行中欧班列,开通“宁德-厦门”海峡精品支线,投用闽东首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织密国际物流通道。
运力结构不断优化。货运车辆运力增长18.96%,达10836辆;巡游出租汽车、合规网约车运力增长56.85%,达3468辆,电动化率100%;货船运力规模增长109%,达27万载重吨;新建营运客货船34艘。
尤为亮眼的是融合发展领域。宁德已建成105个乡镇客货邮融合服务站、873个村级站点,打造114条客货邮融合线路。在全省率先实现客货邮融合发展100%全覆盖。同时,全市公路、水路运输周转量分别增长15.75%、8.7%,运输服务的“加速度”正为城乡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强化规范管理 提升治理能力
要致富,修公路。交通惠民的触角,延伸到乡村的每个角落。今年6月,蕉城区城南镇莲峰三村林厝自然村那条长915米的“烦心路”完成蜕变,曾经狭窄陡峭、坑洼积水的土路,如今成了平整畅通的硬化路。
“以前路没修,水果拉进城,10斤坏3斤。”宁德白鹤共享农庄负责人张世仁说。
为回应群众期盼,莲峰三村片区党委第一书记杨韬牵头推动改造提升,投入70余万元,历时两个多月攻坚,让城区到村的车程从50分钟缩短至25分钟,减少了果品的运输损耗,增加了村民收入。
“十四五”期间,我市以规范管理为抓手,推动行业治理能力跨越式提升,交通发展迈入新阶段——
“四好农村路”绘就民生新画卷。一条条蜿蜒的农村公路连通城乡,1538公里新建改造道路、867公里安保工程、76座危桥改造、71处隐患整治,让“村村通”更安全、更便捷。6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2个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2条省级“最美乡村‘福’路”的创建,让农村公路从“通”到“美”。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达79.8%、建制村通双车道比例达59.4%。全市普通国省干线PQI均值90.1、优良路率88.5%,养护管理跻身全省前列。
“放管服”改革提升服务温度。办理审批件6834件,所有审批事项减时限达77.9%,97.6%审批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全程网办事项网办率提升至91.49%;49489个“12328”热线咨询投诉得到及时处理,彰显了交通服务的温度与效率。
安全监管守护发展底线。24处非现场治超监测平台全天候运行,超限率控制在0.96%;G228线霞浦三沙路段养护智慧化项目入选省级交通强国试点,以科技赋能安全监管;检查车船71.8万辆(艘)次、企业10451家(次)、客货场站及港口、码头、渡口4692家(次),立案9468件。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逐年下降,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行业安全防线更加牢固。
道路通、事业兴、百姓富——从“村村通”到“路路美”,从“走得了”到“走得好、走得安全”,每一次道路交通的升级,都为闽东人民的“幸福生活”增添了一抹温暖底色。(记者 缪星)

在线读刊
微信 
微博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