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庆假期里,众多到访闽西的游客被这里深厚的文明底蕴吸引,在欣赏与感悟中共同编织着属于龙岩的文化记忆。漳平奇和洞遗址的陶罐上,先民指尖纹路清晰可辨;上杭龙翔的红砂岩上,恐龙足迹似有远古回响;龙岩洞的崖壁上,唐宋墨宝镌刻百年沧桑。从旧石器时代到白垩纪,从文人风雅到今日传承,龙岩以文明遗存为钥,解锁古老而鲜活的历史密码。

奇和洞遗址位于漳平市象湖镇灶头村,于2008年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经挖掘研究,该遗址是一处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过渡的洞穴遗址,横跨距今17000年至7000年的一万年时间。2012年,该遗址经专家考古论证,是一处珍贵的远古文化遗产,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奇和洞出土了三具史前人类遗骨。2020年,中科院付巧妹团队首次通过古基因组数据确认,8400年前的奇和洞人与台湾岛的阿美族和泰雅族人群具有最强的遗传联系,南岛语系人群就是起源于福建及毗邻地区,揭开了东亚尤其是中国史前人群南北格局、迁徙扩散及遗传混合的历史面纱,对分析海峡两岸古人群的迁徙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1月,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在上杭县发现大规模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上杭龙翔恐龙足迹群。这是福建省首次发现恐龙活动记录,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多样性最高的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

据介绍,上杭龙翔恐龙足迹群的发现,对福建省的恐龙化石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对研究晚白垩纪时期的古环境、古地理、古生态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此次发现对全球白垩纪晚期恐龙

动物群的分布与多样性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2024年,这里又发现了一处大型恐爪龙类恐龙足迹,其尺寸超越了此前已知的全球纪录,为此类恐龙足迹建立了新的属种——“英良福建足迹”。相关研究成果在知名国际学术期刊《iScience》上发表,立即引起了国外学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

“洞窟深邃,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垂挂其间,在精心设计的灯光映衬下,如梦似幻。”步入龙岩洞景区,洞顶青白小龙纹,蜿蜒附壁而上,头角鳞鬣宛然,恰似群龙盘绕,龙岩洞因此得名。唐天宝元年,当地士民以龙岩洞胜景为由,恳请将县名更改为龙岩县,唐明皇恩准,自此“龙岩”之名沿用至今。

龙岩洞位于新罗区东城街道,占地约800平方米,洞内石壁上镌刻着十余处摩崖题刻,其中尤以明代名宦王源的《龙岩记》最为人所知。这些凝结着古人智慧与情感的石刻,与奇特的溶洞地貌浑然一体,形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山岩与文墨的对话”,承载着龙岩洞的历史记忆,更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城市的发展。

此外,作为“客家首府”,龙岩以汀江为纽带,孕育了独特的客家文明,其中的客家土楼、汀州古城等闪耀着客家文化的光芒。同时,龙岩还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古田会议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历经岁月洗礼,始终熠熠生辉。

从奇和洞人点燃的第一缕炊烟,到古田会议照亮的信仰之光,龙岩的文明史始终在山水之间书写着交融与创新。正如永定土楼门楣上的楹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龙岩的历史密码,正藏在这山水交融、古今辉映的文明长卷之中。(记者 罗焕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