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苏维埃政权,铸就了鲜明的“苏维埃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面对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闽西革命力量实现了从“苏维埃红”向“抗战红”的战略转型。这一转型不是简单的斗争策略调整,而是涉及政治策略、组织形式、斗争方式、动员模式的全方位变革。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伟大抗战精神中的闽西红,为我们今天应对复杂挑战、把握历史主动提供宝贵的历史智慧。

从“苏维埃红”向“抗战红”转化的实践

闽西红从“苏维埃红”向“抗战红”赓续转化体现在多个实践层面,展现了闽西党组织在历史转折关头的政治智慧与执行能力。

政治策略转型:从阶级对抗到民族联合。面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变局,闽西党组织实现了从“反蒋”到“联蒋抗日”的政治转向。这一转变需要克服长期内战形成的敌对情绪与信任障碍。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通过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使红军游击队员和苏区群众理解民族大义高于阶级恩怨的道理,同时在与国民党地方当局的谈判中既坚持原则又展现灵活性,最终推动闽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武装力量整编:从红军游击队到新四军第二支队。1938年春,闽西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踏上北上抗日的征程。这一整编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作战方式、训练模式、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全面正规化建设。由闽西子弟兵组成的新四军第二支队在华中敌后战场英勇作战,屡建奇功,将闽西红的革命精神挥洒在更广阔的抗日战场上。与此同时,闽西党组织转入隐蔽斗争,坚持保留部分自卫武装,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变,体现了革命力量保存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群众动员转变:从阶级动员到抗日救亡。土地革命时期,闽西党的群众工作以阶级动员为核心,通过“打土豪、分田地”激发农民的革命热情。抗战时期,党的动员口号转变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一致,共同抗日”。虽然不再进行大规模的土地革命,但仍通过减租减息等措施适当改善民生,将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动员各阶层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形成了全民抗战的生动局面。

斗争形式创新:从公开割据到合法与隐蔽相结合。苏维埃时期,闽西革命采取公开的武装割据形式,建立红色政权。抗战时期,在国共合作框架下,党的活动受到相当限制。闽西党组织创造性地采取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斗争方式,一方面利用“抗日后援会”等合法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创办进步报刊宣传党的主张;另一方面保持组织的隐蔽性和独立性,准备自卫力量以应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活动,这种灵活的斗争策略有效保障了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从“苏维埃红”向“抗战红”转化的启示

闽西红成功实现从“苏维埃红”到“抗战红”的转化,对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敢打必胜的坚强意志、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无论是在苏维埃时期的武装割据,还是抗战时期的统一战线,党的坚强领导都是革命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闽西革命力量之所以能够在复杂历史转折中保持正确方向,实现成功转型,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所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闽西党组织没有机械照搬苏区时期的经验,而是将中央的路线方针与闽西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灵活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斗争策略。如在统一战线中既讲联合又讲斗争,在群众工作中既顾全大局又照顾群众切身利益等。这充分体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强大生命力。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从“苏维埃红”到“抗战红”,改变的是斗争策略,不变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无论是土地革命还是民族解放,闽西共产党人都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这是党的政策获得群众支持的根本原因。这一历史经验深刻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勇于牺牲、坚定信念的苏区精神在抗日烽火中得到延续和升华,成为闽西革命力量克服困难、实现转型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一历史启示我们,要弘扬革命精神,并转化为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始终坚持策略灵活性与原则坚定性的统一。闽西红的成功转化充分展现了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辩证统一。在坚持党的领导和革命到底的原则基础上,灵活调整斗争策略和工作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策略思想的生动体现。启示我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既要坚持战略原则不动摇,又要讲究策略灵活性,做到审时度势、与时俱进。

闽西红从“苏维埃红”向“抗战红”的历史转化,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成功的战略转型范例,展现了闽西党组织在历史关头的政治智慧与应变能力。这一转化过程不仅保证了闽西革命力量的生存与发展,更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吴红莲 单位: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