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梁老人站在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的小院前,他的背后是“忠诚”“执着”和“朴实”几个大字。林爱玲 摄

暑假里,当地中小学生在凤际村宁里闽中特委驻地旧址附近徒步体验红军长征古道。(资料图片)

9月3日上午,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马院村,84岁的杨国梁端坐在老屋堂前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当受阅方阵雄壮行进时,老人不禁热泪盈眶。伴随着天安门广场传来的铿锵军乐,他仿佛又听见母亲生前的话语:当年我们全家在深山中与敌人周旋,誓要守护好革命的火种。

这颗火种,正是闽中游击战争。在戴云山脉东北麓的莆田、仙游、福清、永泰四县交界处,有一片被热血浸染的土地。峥嵘岁月中,中共闽中特委机关曾秘密驻扎于此,一道道指令从这里发出,指引着革命的方向。

80多年过去了,这段难忘的历史留给我们怎样的精神遗产,又如何照亮新时代的前行之路?

打响闽中游击战争第一枪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海拔800多米的马院村漈川自然村,秋意格外澄明。群山中,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静静矗立。院墙上,一颗红星鲜艳夺目,如历史的眼睛,凝视着这片坚韧的土地。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出发长征,各苏区开始面对血腥恐怖的军事“清剿”。在闽中地区,反动武装力量相对薄弱。闽中党组织便在敌后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彼时,中共莆田中心县委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同年底,时任中心县委书记王于洁与潘涛等人果断决策,集结武装力量奇袭常太枫叶塘镇反动据点,缴获20多支枪,打响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第一枪,开辟常太游击根据地。

“常太地处莆田、仙游交界的山区,山高林密、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当地群众生活贫困。”莆田市委党史方志室副主任雷美莲说,正因如此,当地群众更容易接受革命思想。

1935年5月,中共莆田中心县委与福清中心县委联合成立中共闽中特委,王于洁担任书记。同年秋,特委在常太漈川召开会议,整合莆田各地游击队成立“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并在当地设立领导机关与指挥中心,建立起闽中首个独立的游击根据地。

离漈川不远的金竹坑、顶外坑,当时驻扎着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的主力,全村40%以上的村民参加革命,与漈川形成游击战争“铁三角”。

“闽中游击区长期处于敌正规军、保安团、宪兵特务与各县警察、民团常备队等军事武装的白色恐怖之中。”杨国梁介绍,革命老区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涌现出“菅茅藏伤员”苏阿冇、“革命剃头师”邱玉来、“白皮红心”甲长杨金莺等一批老区群众。

1936年除夕,漈川治印满激战中,游击队员郑怀负伤,被托付给接头户杨家。为躲避搜捕,女主人苏阿冇将他藏于菅茅厝,全家摸鱼采药,精心照料1个月后痊愈。

苏阿冇就是杨国梁的奶奶。“当时,我们全家都是游击队员,我母亲挑担秘密运送电台上下山。我父亲杨金莺表面任国民党甲长,实为游击队‘内线’,多次传递情报、掩护同志。”2017年,退休后的杨国梁成为马院革命纪念馆义务讲解员,讲述一个个扣人心弦的红色故事。

“闽中工农游击队发动农民开展抗捐、抗税、抗租、抗粮斗争,积极建设根据地,并辐射到莆田广业和仙游兴泰两个毗邻山区,为后续革命积蓄了重要力量。”雷美莲说。

三年游击淬炼火种

今天的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凤际村,静谧祥和。而在1936年,这里是闽中地区重要的革命据点——中共闽中特委机关宁里驻地。山峦叠翠中的旧址,默默见证着那段艰苦而光辉的岁月。

1936年8月,面对敌人重兵“驻剿”,中共闽中特委和闽中工农游击队毅然撤出莆(田)仙(游)边游击根据地,转战涵江庄边赤石、山溪等深山密林中,并在凤际村宁里开辟新的地下据点,将革命火种悄然播撒,活动范围逐步扩展至永泰的凉伞山、寨下、旗插安、凤落等村,为建立莆永边游击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宁里位于莆田东北部,与永泰岭路乡接壤,是连结常太和罗汉里两块根据地的纽带。在这里,闽中党组织不仅成立了红军学校,还连续举办多期干部训练班。一批批热血青年在此淬火成钢,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日后成长为闽中革命的中流砥柱。

随着全面抗战爆发,革命形势迎来转折。1937年6月,根据中共南方临时工委指示,闽中工农游击队改编为“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第七路军第一纵队”,由吴德标担任司令员,刘突军任政委,并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教育。同年10月,经和谈达成协议,这支队伍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0师独立大队,进驻莆田广化寺,全力投入抗日宣传。

然而,合作背后暗流涌动。国民党当局借调防至泉州之机,屡设陷阱,企图吞并这支红色武装。据《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载,1938年3月,国民党二三九旅旅长钱东亮设计杀害刘突军,并派兵包围缴械,制造了震惊八闽的“泉州事件”。

危急关头,中共闽中工委果断展开紧急交涉,广泛发动舆论声援,最终迫使国民党方面归还人和枪。闽中抗日义勇军160余名指战员成功保留革命火种,被编入新四军,3月下旬从泉州开往福州进行短期整训,后于4月下旬从福州洪山桥出发挥师北上,奔赴苏皖抗日前线。同年5月中旬,队伍抵达皖南太平县(今黄山区)新四军军部。新四军军长叶挺、参谋长张云逸等领导人先后接见了杨采衡、吴德标、全贯一、雷光熙、翁鸿镗5位领导干部,全体指战员深受鼓舞,斗志昂扬。

从此,闽中红军游击队在祖国大江南北浴血奋战,打击日本侵略军,取得突出战绩。如1939年正月十五,闽中全体抗日将士参加进攻安徽滁县、嘉山的战斗,歼灭日军数十人。莆田党组织创建者陈国柱为此作诗云:“闽中豪杰屠鲸手,殄寇雄威震江右。壶华此时增辉光,赢得丹青名不朽!”

记者从莆田市委党史方志室了解到,抗日战争中仅莆仙两地牺牲的闽中北上抗日将士就有23人。

抗战期间,莆田始终是中共福建省委领导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之一。1940年冬,中共莆田县委派遣人员潜入伪“和平救国军”内部,秘密组建闽中海上游击队,并于闽中近海的乌丘屿、黄瓜岛、南日岛等地建立隐蔽抗日基地,一直持续到1945年6月。

四载风雨,这支队伍以特殊身份为掩护,周旋于日、伪、顽等各势力之间,机智顽强坚持斗争,为支援陆上抗战作出特殊的贡献。

追寻红色印记 不负青山绿水

岁月流转,青山依旧。闽中游击区这片曾经庇护革命的火种、承载着牺牲与信念的绿色山河,在八十年后的今天,正被赋予全新的时代使命。

如今的常太镇已是远近闻名的枇杷之乡,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当地政府和群众倍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生态财富,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观光体验+休闲娱乐”的融合发展模式。

凤际村将生态资源与红色历史有机融合,修建森林步道,串联起瀑布群与古树景观,村里正依托“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和“绿盈乡村”的金字招牌,打造“感悟青山绿水、追寻红色印记”的生态文旅名片。

“过去,通往瀑布的路都是土路,只有本地人才知道怎么走。”凤际村党支部书记连金环介绍,“现在路修好了,环境变美了,游客能一边欣赏壮丽的瀑布,一边聆听红军的战斗故事。我们的‘红色’和‘绿色’,真正融为了一体。”

1988年12月,闽中游击区作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一块独立游击区的历史地位得以正式确认,这段烽火历史为更多人所了解。

如今,中共上宫支部旧址、白沙澳柄宫革命旧址、马院村纪念馆、宁里旧址群、大洋乡司令部旧址等一系列革命遗址,共同构成了福建省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矩阵。每逢“七一”、清明等节日,前来缅怀宣誓的党员干部络绎不绝。

回望闽中游击战争的峥嵘岁月,最令人动容的,是革命先辈在绝境中“独立自主、破局开新”的坚定信念与斗争精神。“他们面对艰难不退缩,遭遇孤立不彷徨,始终依靠群众、敢于斗争,以巨大勇气打响第一枪,建立起红色政权,实现了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转折。”雷美莲这样评价,“这种‘靠自己闯出生路’的宝贵经验,正是闽中革命火种永不熄灭的根本。”(记者 林爱玲 通讯员 伊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