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交会现场人气旺。记者 石美祥摄
市民在茉莉花茶拍报机前打卡。记者 石美祥摄
九月榕城,茉莉正香。5日的海峡国际会展中心,沉浸在一片馥郁芬芳中,为期4天的第五届福州茉莉花茶文化节和第四届福州茶叶交易会开幕。本次盛会以“中国茶·世界享”为主题,展览面积超3万平方米,设立三大主题馆、十大展区,共吸引27个政府展团、700多家企业参展,全面展示“中国茶”的文化底蕴与产业新貌。
茶产业“兴”起来
上午10点不到,各展区已是熙熙攘攘。花香与茶香交织中,人们在这里品茶、事茶、论茶。
作为国家级非遗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代表性传承人,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礼带领品牌实现全国连锁店超3500家、连续数年跻身“中国品牌价值500强”。在他看来,品牌成功的秘诀,离不开对品质的追求,而科技发展下的科学化管理与标准化生产,正是让每一泡茶都更加稳定、可靠的绝佳方案,“坚守传统、拥抱现代,才能让传统名茶在新时代焕发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曾以“世界茶港”领航茶贸易的福州,如今在产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依旧茶香浓郁、步履不停。近年来,福州深耕“三茶”统筹理念,推动茉莉花茶全产业链跃升,2024年出产茉莉花茶2.2万吨,品牌价值高达46.84亿元。
与此同时,产业的新动能,也正以更轻盈而现代的方式落地生香。
当天的开幕式上,18个项目现场签约,涉及智能农业基地、深加工研发、生态养殖等领域,总投资逾22亿元。其中,永泰县引入意大利技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骐福生产基地推动台湾农业科技落地;福建春伦集团计划打造春伦福州茉莉花茶数字化智能生产基地,建设8700平方米的现代数字工厂、综合数控中心、茶叶评审中心,5条全自动化精制生产线,以及1000立方米的冷库。
茶非遗“新”起来
指尖轻扬,茉莉与茶坯在竹匾中簌簌翻飞……现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手中的一捧捧花茶散发的香气弥漫在会场,也飘进观众心里,唤醒一场关于非遗如何走向未来的思考。
“福州是世界茉莉花茶的发源地,传承和保护这一技艺,是我们每一位茶人的责任。”国家级非遗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德星深知,不仅要坚守手工制茶的灵魂与精髓,更要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拥抱现代科技。为此,他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带领团队潜心钻研,研发出《一种单瓣醇香茉莉花茶的窨制方法》,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国家级非遗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林振传则提出技艺创新、体验方式创新、品牌创新“三大创新”,也为非遗茶技艺的创新性发展带来一条可行之路。
在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十分肯定福州的引领作用。“去年福州牵头成立全球首个茶类农业文化遗产联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他说,此次活动还吸引了来自日本和韩国的茶类农业文化遗产地区代表参加,真正实现“中国茶·世界享”的愿景。
在世界的共鸣之外,闵庆文还强调集体的协作,“一杯好茶不仅靠制作工艺,还要有好品种、好生态、好种植技艺。我们的茶农和花农也应站在这样的舞台上,他们同样是这项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者”。为此,他建议,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带动、科技支撑、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方机制,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茶文旅“潮”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文化节还藏着一座“会呼吸的文化展区”。
走进位于海峡国际会展中心4号馆的2025福州茉莉花茶文化主题展区,文化长廊中陈列的老照片讲述着茉莉花茶的窨制史;一旁的文创陈列区里,茉莉花茶冰箱贴等创意产品吸引众多年轻人驻足欣赏。
“快看,我的照片上头条啦!”在展区东北角,两位女孩举着刚打印出来的个性化报纸,兴奋地对着手机镜头自拍。本届文化节上,“茉莉花茶拍报机”是最具人气的互动打卡项目——观众只需扫码拍照,就能生成一份头版印着自己照片的展会“独家新闻”。
活动现场,市农业农村局还联合市文旅局首次发布福州茉莉花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将分散的茶山、花田、古厝、非遗工坊与都市商圈串珠成链,为市民游客提供“可闻、可品、可体验”的茶文化之旅。
茶香漫过海峡国际会展中心,飘向城市各个角落。从三坊七巷的福州茉莉花茶文化馆到上下杭的大众茶馆,从帝封江的茉莉花主题公园到连江长龙的炉峰山,越来越多茶文旅新场景的出现,正在丰富城市的底色与风韵。(记者 蓝瑜萍 吴桦真 通讯员 叶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