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高肖幸子)8月12日,福建省新闻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

记者从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4.37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78万亿元,预计今年将超过6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10.53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13.79万元,居全国第4位。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孟芊,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忠,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王高辉,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规划师林有出席发布会,介绍全省“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成效。福建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柯宜达主持。

发布会现场

数字经济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孟芊介绍有关情况

孟芊表示,从目前评估情况看,“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总体完成情况良好,特别是各项约束性指标有望全面如期完成,福建省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五年来,全省持续推进“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建设,积累了一大批显著成效、特色亮点以及成功经验。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0年的2.26降低至2024年的2.06,产业结构从2020年的6.2:46.3:47.5调整为2024年的5.7:42.8:51.5,全省万亿级产业集群由3个增加到4个,今年有望达到5个。各项民生事业提质扩面,生态环境质量一直保持全国领先。

作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重要使命的承担者,福建闽台贸易额累计突破1.5万亿元,拥有大陆最多的涉台经济园区。不仅首创台胞职业资格一体化服务模式,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等活动也常办常新,福马、厦金“同城生活圈”加快构建,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桥梁越筑越牢。

作为全国重要的“海上粮仓”,福建海洋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第3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远洋渔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全球首艘7500车双燃料LNG汽车滚装船建成,率先形成电动船舶全产业链,电动船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目前全省有217个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新增33个,福州、厦门、湄洲湾进入亿吨大港行列。

作为实施新时代山海协作的“先行者”,五年实施协作项目近1300个,全省老区县GDP总量从2020年3.16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4.08万亿元,增长29.1%。龙岩、三明人均GDP领跑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福建的高质量发展还体现在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经济规模从2.01万亿元跃升至3.2万亿元,年均增长超12%,稳居全国第一梯队。全省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比例超七成、居全国第三位,省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福建省大数据发展条例》作为全国数据立法的先行者,为国家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之年,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方面,孟芊透露,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准确把握省情,开创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省发改委在规划编制中,特别注重深挖用好这些理论和实践“富矿”。同时,福建省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居民收入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在规划编制中,也会坚持问题导向,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针对性部署安排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推动发展成果普惠共享

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忠介绍有关情况

为着力破解人口结构转型带来的新课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热切期盼,王忠指出,福建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公共服务优化布局、提升服务品质,扩容优质供给和织密保障网络三大主要措施来应对。

具体包括: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98%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建立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医保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医保服务“村村通”或“就近通”;“十四五”以来新增各级示范性幼儿园703所,90%学生在达标高中就读;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以及1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建设,让“大病不出省”成为现实;城乡居民省定基础养老金标准从2020年的每人每月130元提高至2024年的170元,年均增长6.8%等。

此外,文化惠民与艺术精品交相辉映,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动能澎湃,福建正锻造世界级目的地。打造特色文化新空间730余个,建设“百姓大舞台”约500个、乡村小戏台约5300个,国有院团年均下乡演出超4000场,惠及观众超150万人次。

新增8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家5A级景区,1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3条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同时,围绕“清新福建”策划特色主题线路,形成强大活动矩阵,有效扩大“山海画廊,人间福地”的全球影响力。

“两新”深度融合闯出新路

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高辉介绍有关情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融合是释放动能的关键路径。王高辉表示,“十四五”以来,福建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先进制造业强省为双轮驱动,成果丰硕。

具体表现在:政策支撑有力度,出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20条、“7+3+X”未来产业实施方案等一揽子政策,为创新要素与产业资源铺设“快车道”;建立了推动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机制,发布全国首份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举办“四链”融合对接活动超百场。

平台培育有成效,“十四五”期间,省创新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高能级创新平台等实现快速增长,尤其是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由63家增至94家,增长49.2%,年增长数量连续4年保持全国领先,彰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强化。

成果转化有亮点,围绕核心环节,组织开展各类“揭榜挂帅”等重大攻关,多项技术成功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累计总投资超万亿元,特别是在生物医药领域,2025年获批了两个国家一类创新药瑞坦宁和益佩生,填补国内空白。

要素配置有保障,近5年来累计选认省市县(区)个人科技特派员5.38万人次、团队科技特派员6987个,推动实施项目超1.46万个,总投资515亿元。打造总规模1300亿元、覆盖全省科技型企业不同阶段融资需求的政府引导基金矩阵以及设立规模20亿元省专精特新基金。

下一步,福建将进一步建强创新平台、攻关核心技术、破除转化堵点,释放创新主体活力。

“海丝”核心区建设纵深推进

省发改委总规划师林有介绍有关情况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十四五”以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在互联互通、制度创新、务实合作与人文交流等领域持续发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海丝答卷”。

林有介绍,福建着力构建陆海空天网一体化的综合立体互联互通网络。“丝路海运”连接46个国家和地区147座港口的全球航运网络,中欧(亚)班列足迹遍布13个国家、30余座城市,“丝路飞翔”国际(地区)航线增至79条。

福建自贸试验区累计推出647项创新举措。海丝中央法务区设立巴西、阿拉伯地区海外服务中心,法律服务网络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金砖创新基地建设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和8个新工业革命领域赋能平台,成为金砖国家合作的重要实践平台。

“十四五”以来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贸易额超4万亿元,91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闽实际投资超33亿美元,数字、创新、绿色、海洋等领域合作不断拓展。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已汇聚全球35个国家104所机构数百名专家学者;在21个国家组建36个“海丝学院”,“幸福草”菌草技术惠及100多个国家。

文化交流方面,福建已与51个国家缔结131对友城。精心打造“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海丝起点 清新福建”、“闽茶海丝行”等品牌活动,并成功举办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海丝纪录片大会等交流盛会,福建故事、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