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种果 向山要宝

“中国青梅第一村”太原村。(陈云娟供图)

  1990年5月18日,到任福州市委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同志前往永泰县调研。调研中,他指出:“永泰的地理环境就是山区,是福州的后花园,你们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必须保护好环境,一条河也不能污染。山上的树林、果树要管理好。你们永泰的发展方向就是绿水青山。”

  30多年来,永泰县牢记嘱托,咬定青山不放松,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小青梅创造大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素有“中国青梅第一村”美誉的城峰镇太原村,更是因地制宜谋发展,从1993年诞生首个“万元户”到如今家家户户种青梅致富,从昔日粗放型种植到如今集约化发展,不断书写“开山种果、向山要宝”的新篇章。

  一辆摩托车带来希望之光

  20世纪90年代,永泰是福建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也是福州市唯一的省级贫困县。城峰镇太原村却依靠绿水青山、种植青梅,成为最早跻身“富裕”梯队的村庄。

  记者驱车沿永福省道溯大樟溪而上,踏入太原村地界,便看见青山之间5000多亩青梅林层层叠叠。然而,这片繁茂的果林在30多年前还处于零星种植、半野生状态。永泰有近460年的青梅种植史,但是村民们用老法子种植果树,导致青梅病害多、产量低。

  1987年,从科委调任城峰镇科技副镇长的侯世文,看到家乡果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却收效甚微,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他引进广东青梅苗进行推广,分析了永泰30多年的气温、雨量变化情况,研究了全县果园的土壤性质和耕作方法,并与太原村11户农民组成果梅研究小组,开辟10多亩果园作为攻关地块。通过反复试验,他们有效控制了白粉病、穿孔病、流胶病等病虫害,摸索出科学施肥方法,攻关地块当年便果满枝头。此后,研究小组开展技术推广,带动全村青梅产业走上科学种植之路。

  1993年,对于太原村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众多青梅果农中,首个“万元户”诞生。太原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其回忆,那年的一个深夜,村民老林将1000多斤青梅果担往批发市场售卖。3天后,老林骑着全村第一辆崭新的摩托车回到村里,孩子们欢呼雀跃,追着摩托车跑,喊着“林叔种梅子发财啦”。于是,这辆摩托车成了活广告,点燃了村民心中致富的希望之火。

  家家户户种出好“钱”景

  好山好水带来好“钱”景。1994年起,不少村民陆续投身青梅种植热潮中,林顺进便是当年最早规模化种果树的村民之一。“那时我家种了4000株青梅、1000多株芙蓉李,高产果树单棵收成可达400斤,全家年收入2万元。”林顺进的孙子林金海告诉记者,靠着种果树,他家建了新房、买了彩电,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年青梅价格每斤4.3元至5.8元,而普通村民打零工一天才赚十几元。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个年代,收一筐青梅堪比抱着金子回家!”陈其说道。

  1994年,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在永泰调研时指出:“永泰经济要发展,要走因地制宜、有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子。”他还来到太原村看望李梅专业户林顺进,了解青梅种植和收入情况。

  此后,太原村牢记嘱托,因地制宜发展李梅产业,开山种果、向山要宝,始终将绿水青山作为发展方向。

  陈其至今记得,那时村里墙上挂满了“要致富,种果树”的标语,就连70多岁的老人都背着锄头上山种果。次年,村里新增了100多亩青梅林,实现“家家户户种青梅、山林处处是梅园”。

  “每年5月初,漫山遍野都是采梅子的人,村民们爬到四五米高的树上采摘,再将一筐筐青梅运到山下卖给加工厂商。”林金海说,很长一段时间,许多外地慕名而来的加工厂商只认准“太原村青梅”,永泰县内的青梅统销都集中在这里,青梅被运往外地做成蜜饯、青梅酒等产品。此后,越来越多青梅种植户加入“万元户”行列,甚至出现村民团购摩托车的盛况。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先富起来的太原村积极推广优质种苗和嫁接技术,带动周边乡镇种植青梅。如今,永泰青梅种植面积达6.1万亩,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青梅之乡”。

  一片梅林致富一方百姓

  青梅产业的红火持续了20余年,然而从2010年起,随着永泰各地种植面积扩大,青梅市场供大于求,加上当地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高,青梅产业竞争力不强,价格一路下跌。

  “我们家种植面积大,每到采收季雇人采摘就要花费18万元,加上中间商压价,利润少得可怜。”林金海说,那几年青梅价格最低时一公斤只卖一两角钱,村民们不再看好青梅的前景,选择放下农具外出务工,只在收获季回乡用竹竿随意打下果子售卖,平日放任青梅树“野蛮”生长,导致果品质量下滑,收购价格愈发低迷,陷入恶性循环。

  “要管理好果树,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永泰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青梅要走出困境,必须走产业化、品牌化之路。

  近年来,为推动青梅产业高质量发展,永泰出台了《振兴李梅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永泰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等扶持政策,引入梅满天下、梅百华等青梅加工龙头企业,拓展青梅附加值;联合永阳振兴乡村发展集团搭建统购统销平台,实现青梅稳价保收;永泰县农业农村局与保险公司签订李梅特色保险协议,太原村委会出资修建35条全梅林机耕道路,为梅农采收安全保驾护航。

  今年,永泰全县青梅产量超7.5万吨,太原村作为核心产区,种植约5000亩青梅,产量约为1.5万吨,占全县总产量的20%,全村青梅年产值达4500万元,每户人家平均年增收近6万元,相比30年前产量翻了300倍。

  大樟溪碧波盈盈,青梅林郁郁葱葱。如今,太原村“中国青梅第一村”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小小一粒青梅果,已成为带动当地百姓增收的“致富果”、推动绿色发展的“生态果”、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果”。(记者 傅亦静  通讯员  陈云娟  陈邦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