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专家在磻溪镇查看林下作物生长情况。

闽东福鼎,因白茶而闻名。然而,当白茶产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一个深刻的课题摆在了这座山海之城面前:如何突破产业单一瓶颈,让满目苍翠的生态优势释放出更持久、更广阔的经济价值?

破题之钥,深藏在层峦叠嶂的密林深处。近年来,福鼎向林下空间要效益,全市6.9万亩林下沃土滋养着10余种“林下宝藏”。去年,福鼎林下经济总产值近6亿元,惠及7200户农户,当地也成功跻身省级林下经济重点县。

茶药共生

点头镇九峰山林场的夏日清晨,总裹着一层湿漉漉的雾气。一处向阳的山坡上,层层叠叠的茶树依着山势铺展,而在山坳的背阴处,黄精在高大乔木绿荫下正舒展着翠绿枝叶,享受着天然“空调房”。无需与茶树争夺阳光,二者各自在最适合的微环境里繁衍生息。

这里,也是林场负责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芳养的“茶药共生”试验田。叶芳养从1989年开始与茶打交道,多年来,深谙茶叶有机种植之道的他将白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然而,市场的风浪从未平息,如何在绿水青山间寻找更广阔的价值空间,增强发展后劲?他将目光瞄向了林下。

2017年,叶芳养承包了九峰山800亩林地发展林下经济。他的目标客群也很清晰——那些信赖他的有机茶的城市高净值客户,尤其是关注健康养生的人群。经过调研,他发现,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升,灵芝、铁皮石斛等“药食同源”产品需求激增。

这让叶芳养有了底。“那些追求有机生活方式的茶客,对同样出自高山且采用有机种植方式的林下产品天然有着信任和兴趣。黄精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之功效,正对路。”

当“药食同源”理念成为连接新旧产业的天然纽带,叶芳养迅速带领团队,将经营有机茶的经验平移到林下——坚持生态种植、杜绝化学药剂、维护土壤活力。遇到技术难题,比如发现某片林下土壤的酸碱度不太对劲,影响黄精生长,他立刻请来福鼎市林业局的专家“把脉开方”,调整方案。

阳光、雨露、空间,在这片山场上得到立体的分配与利用。叶芳养,这位数十年的“老茶人”,完成了从“一片叶子”到“林间百草”的认知跃升与产业延伸。过往的茶香,孕育着未来的药香,共同指向一条更可持续、更具价值的生态致富路。

三层种植

驱车离开九峰山,向西南而行,便进入了福鼎市最大的“绿肺”——磻溪镇。这里群山叠翠、溪流淙淙,22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高达88.6%,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级生态乡镇。

在磻溪镇蒋阳村的茂密森林里,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几朵伞盖饱满的红菇悄然探出头来,一簇簇铁皮石斛紧紧附着树间,宛如一幅精心设计的立体画卷。而描绘这幅画卷的“魔术师”,正是惠民生态农林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雷代华。

土生土长的雷代华对这片山林再熟悉不过。如何让这满山的“绿”变成口袋里的“金”,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靠山吃山、增收致富,成了他日思夜想的问题。

成立合作社,发展林下立体种植,便是他找到的答案。“靠山吃山,得吃出新花样。”雷代华常把这话挂在嘴边。他口中的“新花样”,便是这林下空间的“立体经”。

在福鼎市林业局和科技特派员的悉心指导下,雷代华和社员摸索出一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三层立体种植宝典”——

地面层,是耐阴喜湿的黄精、重楼、草珊瑚等中药材的主场。它们发达的根系深扎在富含腐殖质的黑土里,宽大的叶片则充分利用林下散射光进行光合作用。

林间层,则是高价值野生菌类的“乐园”。尤其是红菇,色泽红艳、味道鲜美,市价可达四五百元一斤。“这是森林的‘厚礼’,它们会在腐殖质中自然萌发,我们只负责保护好环境,不破坏菌塘。”雷代华语气里满是敬畏。

树干附生层,是铁皮石斛的“空中楼阁”。它们不需要扎根土壤,只需附着在长满苔藓的树干或岩石上,靠气生根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养分。林间湿润的空气和散射光,完美契合了它们的生长需求。

森林的荫蔽、腐殖质的滋养、湿润的空气……一切自然要素被精妙地整合利用,这种不施化肥农药、保留原生植被、控制种植密度的模式,让药材在接近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保证了品质和药效。

如今,这里也成为福鼎市重点打造的林下经济立体种植示范基地,其经验正在磻溪乃至福鼎更广阔的林海间推广复制。

数字赋能

一大早,叠石乡竹阳村智慧养蜂基地里一派忙碌。蜂农苏瑶瑶娴熟地穿梭在蜂箱之间,目光在智能监测屏的数据跳动间流转。“过去查蜂得开箱,惊扰蜂群还费时。现在像给蜂群戴了‘健康手环’,病害预警早,管理成本降了三成!”苏瑶瑶轻触屏幕,蜂箱内蜜蜂活动的实时画面清晰显现。

上世纪80年代竹阳村便开始养蜂。如何让这份“甜蜜事业”再上台阶?数字化,成为当地蜂农的共识。

“我们引入科技力量,为林下养殖插上科技的‘翅膀’。”叠石乡党委宣传委员林云埕对“数字养蜂”颇为自豪。

科技赋能只是起点。当地还织就了一张“党委政府+村集体+企业+家庭农场+农户”的“五方共赢”产业网——由叠石乡党委政府牵头,竹阳村以乡域公用品牌“叠石味道”IP和场地租金入股,家庭农场组织蜂农按统一标准生产,公司负责按协议价兜底收购蜂蜜……

如今,一条融合数字赋能、品牌提升、三产融合的“甜蜜产业链”,正在叠石乡的青山绿水间延展。

更妙的是“我在叠石有箱蜂”认养计划。上海的白领张女士通过小程序认养了一箱“数字蜂”,每天看“蜂直播”成了她的减压方式。“看着小蜜蜂采蜜,像在云端养了群宠物,年底还能收到15斤蜂蜜,真值!”

从九峰山茶人的精耕细作,到磻溪林农的立体种植,再到叠石蜂农的借“数”升级,福鼎的林下破题,本质上是一场生态价值转化方式的多元探索。发展,不是征服自然,而是读懂自然;财富,不是榨取资源,而是激活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记者 庄然 通讯员 王婷婷 文/图)